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DNA分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2中《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继续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和“基因表达”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在构建模型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我创造”中获取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和DNA分子的特性等知识。本节教学需要2学时完成,本节课为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探究遗传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精神,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难点:掌握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师课前准备:PPT课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组件:蓝色大球(代表脱氧核糖),白色小球(代表磷酸),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圆柱(分别代表A、T、G、C四种碱基),白色细柱(代表磷酸二酯键),白色粗柱(代表碱基与脱氧核糖之间的化学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PPT,展示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塑,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为什么将它作为高科技的标志吗?我们已经知道DNA是遗传物质,那么DNA分子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呢?这就需要从认识DNA的结构开始。
二、复习旧知,问题引导,构建核苷酸长链
提问:DNA的全称叫什么?它由哪些元素构成?基本单位是什么?由几部分构成?碱基有几种?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画出一个脱氧核苷酸,找出学生画错的例子给予纠正,指出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正确的连接方式。在黑板上从上到下依次画出6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涵盖4种),提问:黑板上画有6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应怎样将它们连接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请三位同学到黑板前连接。学生观察并指出错误,由学生自主归纳脱氧核苷酸之间正确的连接方式――磷酸与五碳糖通过磷酸二酯键交替连接。教师继续提问:观察三组单链的连接顺序是否相同?(不同,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多种)
三、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
教师布置任务:同学们的桌子上,有已经分类整理好的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材料和用具。阅读教材P47-48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和讨论,并动手制作DNA的结构模型,时间为15分钟。制作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PPT课件展示):这几种材料分别代表DNA的什么成分?DNA分子由几条链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质组成?位于DNA的什么部位?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DNA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各小组阅读资料,模仿教材插图认真制作。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制作,给予指导,并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小组展示,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制作的模型,请学生说出在制作过程中发现DNA分子有哪些结构特点?
学生总结:1.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外侧为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的基本骨架。3.内侧为氢键连接的碱基对,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外侧的基本骨架和内侧的碱基互不配对,因此DNA分子具有稳定性。
教师继续提问:观察各小组制作的模型是否完全一样?(长短和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千变万化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又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过程以基本单位“单链――双链――立体结构”为主线逐步展开,学生紧随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模型构建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现场展示,共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起学好生物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和展示的机会,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