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倾听文化大师的心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倾听文化大师的心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大师是有重量的,但文化大师的重量被许多人所遗忘。光明日报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走近文化大师》丛书,具有一种重重的责任,一种凝聚精神的责任,一种磨砺心灵的责任。

这套从书以“雕刻”的方式,聚焦中外文学艺术领域里那些声名远播、业绩卓著的文化大师。在文本向度上,该丛书是“雕刻”而不是传记,是叙事而不是评论。但“雕刻”的基点是建立在传记之上,叙事的原点也带有较强的评述性。换句话说,这套丛书向我们展示的是真实的大师,是大师们生活的某个侧面,是大师们作品的一个主音,创作者着眼的不是全部而是局部,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阴影而是亮点,是文化、历史和时代背景的杂糅,是纪实、抒情和日常诗化的融合。

该丛书共四本,分别是聂茂的《心灵的暗香》、熊育群的《把你点燃》、薛媛媛的《城域外的呐喊》和邓宏顺的《蔚蓝色的呼吸》。

聂茂的《心灵的暗香》写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巴金、郁达夫、萧红和徐志摩七个现代文学大师,每一章以一个大师的代表作为标题,围绕这部代表作,联系大师的生平事迹,单独成篇,侧重点在于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冷静的述评方式和饱满的情感倾注对他们进行细腻的雕刻。例如,在《再别康桥:雕刻徐志摩》一章中,作者伤感地写道:“徐志摩,这粒种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最令人相思的红豆,于我的心灵,其实就是一个永远无法消除的伤疤啊。”而《边城:雕刻沈从文》一章的开头即是:“这是一座令人忧郁的城,叫边城。这是一个让美发愁的人,叫从文。”结束语则是:“从文走了,边城仍然年轻。”读后回味无穷。特别在《倾城之恋:雕刻张爱玲》一章中,作者更是直抒胸臆地写道:“有一种情感叫伤痛,因为她的离去,人们感觉了;有一种关爱叫珍惜,因为她的离去,人们记住了;有一种态度叫尊重,因为她的离去,人们懂得了。”文章的最后,一拍三叹:“张爱玲的苍凉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是她的生命基调。她一定没有泪,她不会有泪,泪是后人为她流的。/张爱玲是永远的。像一个大上海的幽魂,活在许多爱她的人的心中,她是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来再来,在每朵花中寻找它自己。/因为她的离去,月光都像魂魄了。/因为她的离去,河流都有些呜咽了。/而她毫不迟疑,淡然离去,朝向大海,朝向旷莽的未来,留下叹息一样的长长的背影。/这背影穿过上海的繁华与喧闹,穿过洛杉矶冰冷的头颅,在我触摸的一瞬,一病不起。”

熊育群的《把你点燃》聚焦的是包括黄永玉、谭盾在内的书画界、音乐界大师,薛媛媛的《城域外的呐喊》聚焦的是包括毕加索、米勒、梵高等在内的外国著名画家,而邓宏顺聚焦的是包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高尔基和塞万提斯等在内的外国作家群像。一句话,这套丛书主要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在写作中,作者们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阅读群,不少作品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唤起一种亲切感。然后,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分析,突出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是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从“新”和“深”的层面上呈示文化大师的精彩群像。

该丛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叙事风格上追求文化的底蕴,讲究文字的空灵与诗意,唯美而不粗糙,细腻而不琐碎。在选取内容方面不是事无巨细的原生态式的实录,而是选择大师们生活的基点和拐点,高潮或底潮,不是编年史,更像是断代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某个侧面发掘出最大的意义。在表现形式方面不是纯粹的记事,而是结合大师的生活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这样,既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又不同于纯粹的传纪作品。在传播目的方面既有大众趣味,又有学术情怀,其传播目的是让普通读者得到励志和学术熏陶,让学界专家感受到完全不同于自身作品的“别一样的风景”。这是一种精确的传播,更是一种精华的传播。

该丛书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丛书发掘了大师们生活的某个基点,对其代表作品进行还原性的解读,将被历史遮蔽的真实意蕴呈示出来。这种解读是在参考了学界同行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了人云亦云或从文本到文本的简单解读。该丛书作为一种文化散文,创作者借助于许多表现形式,追求诗意的写作,强调文本的欣赏趣味和美学价值,使“雅”不“曲高和寡”,使“俗”不“下里巴人”,使读者在学到知识、了解历史和得到激励的同时,获得一种全新的美文品味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