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区特点与内涵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区特点与内涵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对中国近3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和深入分析,应用拍摄、访谈、记录、问卷调查等方法,综合民族学、社会学、生态学和建筑学多学科视角,依据各地区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建筑特色,对中国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区特色村寨进行分区和分类,归纳总结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内涵,对其特色内涵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希望本研究的开展能为国家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提供信息支撑。

关键词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区;特点内涵;中国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49-03

China′s Minority Ethnic Village Parti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 Connotation

WEI Xiao-yan 1 MAO Xu-feng 2,3 * LIU Xiao-jun 2,3

(1 The Panchen Research Institute,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Qinghai 810000; 2 College of Life and Geography Sciences,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3 Key Laboratory of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Abstract Various methods,including photography,dialogue,questionnaire survey,were used to partition and categorize ethnic villages of nearly 30 minorities around the China.On the basis of ethnology,sociology,ecology and architecture,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ecology,environment,ecology,ethnic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s were analyzed and connotations of village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were summarized.The current study may be used to provide theory support for the program of Revitalize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Resid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minorities;characteristic villages partition;characteristic ;connotation;China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步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村寨特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党和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和政策,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村寨。1993年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分别提出“保护和建设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和“保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风格,并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006年,在《贯彻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优先安排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房改造等中小型公益项目”“营建少数民族文化社区和文化生态区,有计划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自然与文化生态区。”2008年,国家民委在系统调研和总结各地少数民族村寨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当年中央财政投入5 000万元,在全国选择了121个试点村寨。同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最近中央制定的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文件中,也分别提出要加大“对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利用的扶持力度”和“开展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工作”。2010年,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对试点1年以来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及时扭转了一些民族地区盲目开发旅游建设项目,大量破坏传统建筑的态势,有效保护了传统建筑。然而,部分地方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保护、发展规划和方案不尽科学等问题[1]。归根到底,是对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认识不足,了解不深,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导致之前的工作和成果前功尽弃。对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改造、新建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传统少数民族特色,把握其蕴含的生态、社会、建筑和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兼顾民族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村寨特色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一方面希望为国家实施的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特色村寨试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广泛调研分析,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原则,并以此来指导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以丰富民族学、建筑学、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类型分区

少数民族村寨作为少数民族的栖身之所,首先必须满足其生存和活动需求,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形条件;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就地取材,降低建造成本;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建筑水平必然受到建筑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作为生活的空间,还必须满足生计方式、宗教文化等精神活动的需求,其中生计方式与生态系统类型、地理条件等密切相关[2]。因此,本研究将以地理环境类型为依据,以经济文化类型为参考,将民族村寨类型划分为五大区域。

1.1 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南方地区,集中了30余个少数民族,云南省就有汉、彝、白、壮、傣、苗、回、藏、傈僳、哈尼、拉祜、佤、纳西、瑶、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独龙和基诺等23个民族。高山峡谷的地理条件不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格局和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还促进了该地域单元内不同民族的形成,多样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以及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等为少数民族村寨特色的形成奠定了人文基础[3]。

1.2 北方游动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北方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有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锡伯、达斡尔族等40余个民族。北方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游动式民居建筑从材料到结构以及外形,都不同于汉族民居的传统建造方式,与现代的房屋建筑更有天壤之别。游动式民居是游牧民族对当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较好地适应了自然环境。生动地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易建造和拆卸、运输方便、不易损坏、承受力和抵御能力强以及冬暖夏凉等特点。

1.3 东北定居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东北地区定居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区气候条件更为优越,全年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冬寒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东湿西干。东北平原地区的文化、气候、地理造就了极具特色的定居式民居――四合院式民居,极具代表特色的是满族民居、朝鲜族民居。四合院就是合院建筑之一,是一种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一般都采用封闭性的组合形式,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农村的代表性院落。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

1.4 西北干旱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西北干旱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甘肃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青海省河湟一带,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共生活着14个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回族、东乡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塔塔尔族。西北干旱地区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式建筑。此类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好,白天能抵御高温,夜间能防御严寒,容易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厚墙厚顶,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1.5 高寒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我国的高寒地区包括自治区和青海省的牧区、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因此高海拔、高寒是这一地区主要特点。青藏高原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除藏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有珞巴族、门巴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土族和羌族等。高寒地区的少数民族民居多以当地的石头为材料修建而成,石头房子外墙是由石头砌筑,但里面的隔墙是土坯,厚实的墙体既坚固耐久,又保留着土房子的保温隔热的优点。同时,石头在山区随处可见,便于就地取材。立方体特点的楼式平顶体系能有效地节省土地。按照建筑材质、建筑方式等特点,又可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划分为干栏式、游动式、四合院式、干打垒式、石头房5种,各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图1所示。

2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点与内涵分析

2.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点

村寨作为少数民族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村寨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庄”。村寨首先是具有相对明显边界的、完整的和闭合的区域。而“少数民族特色”则赋予了村寨特殊的属性和内涵,既有少数民族常住地、原住地或移居地,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一方面,村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反馈最强的区域,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本文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高度和谐统一、生活生产功能较为完备的少数民族聚居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应该具有以下4个特点:民族人口聚居区,民族文化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社会生活和谐;与生态环境高度和谐统一,环境优美;生活设施较为完善,满足生活需求;具有民族特色产业,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2.2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内涵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生产活动及民族文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也表现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民情风俗、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4]。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至少应具备以下4个方面的内涵:生态和谐、建筑特色、文化特色以及美学特色。各种类型特色还应包含更深刻的内涵,如表1所示。

生态和谐特色应注重村寨的规模和布局,在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关注可靠的规避自然灾害的模式,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一致[5];建筑特色则注重单体建筑和整体融合,注重整体的空间格局,强调建筑材料生态特色,把握建筑技术和工艺特色;文化特色是特色村寨的灵魂,应从历史角度出发,抓住其命名、生活习俗、宗教节日与建筑的融合一致[2,6];而美学特色更多体现在建筑的空间格局美、建筑形态美、建筑材料美和装饰美上[7]。

3 结语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态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村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少数民族村寨应势而建,依山傍水,体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无论是从村寨的选址、布局还是村寨的建筑材料都体现了村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此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态学价值还体现在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生态建筑材料以及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建筑学价值则体现在民族村寨建筑的结构体系、材料运用与建造工艺技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各子系统相互之间也紧密联系,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修正完善,从而构造了其各自民族村寨的工艺技术的特色。民族学价值即文化价值可理解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一个民族体现其文化特征的基本单元。通过研究民族村寨建筑,能够透视一个民族沿袭已久的传统文化,因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现象最直观的反映正是通过其民族所居住的村寨建筑来展示与表现,民族村寨建筑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美学特征体现在自然山水美、生态环境美、建筑空间美、建筑材质美、民族人文美5个方面。

当今,在旅游城镇化推进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分区研究,从生态、建筑、艺术和文化4个角度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的内涵,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蕴含的自然特色和人文底蕴,通过实践探索和科学总结经验,归纳保护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继承和发扬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4 参考文献

[1] 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20-23.

[2] 杨正文.从村寨空间到村寨博物馆:贵州村寨博物馆的文化保护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5-20.

[3] 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跨世纪的思考:民族调查专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4] 肖青,李宇峰.民族村寨文化的理论架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5-69.

[5] 梁玉华.我国传统村寨的选址布局[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86-89.

[6] 何泉.藏族民族建筑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7] 刘兵,屈德宁.藏、羌、回族传统文化与村寨资源利用方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