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样化人才思想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受到了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促成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然而,由于自身的特质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追求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水平上,这与当今社会的需求相矛盾,同时也非常不利于高校功能的发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是实现大众化的前提,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相对应,必须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才能不断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而树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观念,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多样的人才评价标准,无疑是保证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任务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人才及多样化人才观
(一)人才的概念
人才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小雅》:“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在古代汉语中人才一词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人们更多使用“君子”、“鸿儒”、“贤士”等词语,其实这些也就是人才的意思。不同时期的人才有不同的标准。20世纪以来我国人才研究者对人才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的几种解释:“我们所理解的‘人才’,是指那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效果,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对人类社会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是指在才能和贡献两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人。”“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是在品德、智能、创造性三者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实际水平和实际成果都杰出的人。”[1]在上面人才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和我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我们把现时代的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才能和创新能力,已经或者将要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所需要的是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具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一定的才能和创新能力便是这种人才观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已经和将要对社会作贡献,这一规定就把现在的人才和即将成才的人才包含在内,扩大的了人才的外延。
(二)多样化的人才观
人才观念,是指人们对人才的识别、选拔、管理、培养、保护等方面的根本看法。人才观念,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人才意识,它影响和支配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人才观念。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这种人才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则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何谓科学人才观?就是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内涵,去看待和衡量人才。科学人才观认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积极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人才与学历、经历、资历、职称、身份等因素有一定联系,却并非因果关系。在人才构成要素中,第一位是能力,其次是经验,最后才是知识。人才观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社会其他构成因素的变革不完全同步。科学的人才观与传统人才观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按照这种观念,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这将极大地激发千千万万人释放潜在才能,鼓励人人做贡献,人人争成才,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的精英教育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再也不能适应我们这个时展的要求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加依靠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二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必须把人口众多的劣势转化成人力资源的优势。这就需要国民素质的的普遍提高,就要求国民成才。这里所谓的“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衡量标准,在当今由于教育的多样性和个人的需求,现今人才的形成便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二、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高校数量的快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新生,当年,全国高校就扩招了45万新生,2000年招生220万人,2001年共招生260万人。此后,每年至少以10%的速度递增。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2826万人,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而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4.2%,继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轨道上前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变化,便是学生规模的扩大,规模的扩大不完全的等同于大众化,他还有赖于其他各项制度的变化,在现实当中制度的变化是比较缓慢的。这一点1973年马丁•特罗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阶段过渡的著名论文,有精确的阐述:“虽然变化的是类型,但学生数的增加的发生,几乎毫无例外地先于其他制度上的变化。”“数量规模扩张发生之后,在构成制度的诸要素中,首先是大学生的地位所具有的意义和选拔的原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其他的构成要素与此相比,变化的速度慢,有时还会对变化有抵触。”特罗在这里所言的“其他的构成要素”,就包括人们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因素。在我国的突出表现便是用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来衡量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这样做必然会对我国大众化的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2]
不容否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之内,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质量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但是,任何一种质量观的产生都依赖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并且为这一历史阶段服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的今天,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由这种趋势的影响将会发生改变。因为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已经成为人们必要的生活准备,甚至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它开始像任何产品和服务一样,其质量所表明的更多的是消费者对它的满意程度。从这种意义上讲,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最大变化是,质量不再是一种标准,而变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进一步说,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更多的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质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标准,不管哪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须达到某一最低要求,它们之间的差别是这一标准之上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别。但大众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则不同。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再有最低的质量标准,而只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进一步说,质量标准开始多样化,它们依不同目的和不同需求而定[3]。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我国的顺利推行有赖于人们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高教界和全社会经常关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处于发展相当缓慢的精英教育阶段,很多人并未认识到高等教育质量观应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因而仍在不自觉地用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潘懋元先生在1999年我国高校刚扩招时即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人“正是由于将传统精英教育固定不变的准则来面对数量增长而感到困惑,处于两难境地”。正是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阶段,这种单一的质量观与多样化的人才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传统的、单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经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前几年出现的大学“升级”热现象,等等。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单一的质量观,必然导致千校一面的现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正如上文指出的,高等教育这一轴心机构职能的实现主要依靠人才培养的质量。衡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主要是以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现实发展的需求,能否能很好地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我国的人才观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唯学历取才的做法正在遭受挑战,市场在面对高学历人才时也显得更加沉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质量过硬的技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却备受青睐。一些高校的质量观没有很好的和社会的人才观进行融合,两者之间的鸿沟已经造成并将继续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大学生就业难等等。二者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整合,就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世界大背景而言,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向多样化的人才观靠拢,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多元化。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单一的、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形成了僵化的教育质量观,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思维定势。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必须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少数精英人才,只能满足少数部门的需求,这就忽视了社会的需要。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马丁•特罗指出:“大众型的高等教育系统是多样的,因此,它的社会功能、标准等也是多样性的。”潘懋元教授也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4]。由此可见,多样化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经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有来自高等教育内部的,也有来自高等教育外部的。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刻不容缓。
三、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以上对于多样化人才观和现今高等教育系统中仍然存在的单一的质量观的分析,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种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与多样化的人才观相联系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以社会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观为指导。人才观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的依据。为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三大职能之一,这一职能的实现有赖于高校培养的大批多样化的人才,而不单单是传统的精英型人才。多样化的人才观已经为社会众多机构所接受,由于上述的原因,这种多样化的人才观在高等教育机构内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表现之一便是上述提到的高等教育机构仍在实行的单一的精英的学术型的教育质量观。但是大众化做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最终多样化的质量观、人才观必将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社会对人才观念多样化的呼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经日益深入人心,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环境应该如何克服阻力谋求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转变观念是先导。没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就很难健康持续发展,质量的多元化就是一句空话。这是大家的共识。教育观念的转变包含很多内容,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转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要强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培养和综合提高。这就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变革,比如,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观,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做好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的宣传工作。
(二)建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以多样化为前提,这在高等教育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教育质量标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质量体系。美国的高等院校,按照一定的规定划分成10个等级档次。处于最后档次的学校生均成本只有1800美元,而处于第一档的学校生均成本却高达22800美元!我国的高等学校,虽没有进行名次排队,但大致也是分类的,比如一流水平的大学、全国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教体系的多样化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初步形成了国家办学为主多种力量办学并举的多元化的格局;办学形式多样化,有全日制、非全日制,有成人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高等自学考试等;培养目标多样化,有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等多类型人才。各高等学校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分类定位,按不同类型和档次的高等院校定出不同的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既不能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也不能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技能来衡量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但是如何克服长期存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多样化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各安其位,发挥自身特色培养人才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们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后,行政力量仍主宰着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这主要表现为政府控制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权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用一元化的质量标准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是市场竞争和市场引导的产物,而不是行政力量规定或引导的产物。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应该以市场机制为核心。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前提是要有自,但有了自,还要把质量约束交给市场、交给社会,用市场机制来调节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说市场既是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的推动力,又是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