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区域旅游发展保障、动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旅游发展保障、动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区域整合作为中介,获取其带来的发展潜力和整合之前的能力之差――发展红利,已成一种旅游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环鄱阳湖区域纳入国家战略后,市场机制、产业驱动、政府调控及技术性等发展保障的共同作用下,正在从地方旅游发展初始阶段向区域旅游过渡。区域旅游整合为其创造强大的集聚红利、扩张的消费红利与协调的功能红利。

一、区域旅游整合的发展保障

随着环鄱阳湖区域纳入国家战略,在市场机制、产业驱动、政府调控及技术性等发展保障的共同作用下,相对于零星分散、单项开发为特征的地方旅游,向旅游空间的高级形态――区域旅游过渡。

(一)保障一:市场机制是前提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呈现出点状突破的带动作用,以4个经济特区为起始,紧接14个沿海城市开放对区域经济的面状发展的带动作用显得更为深远。沿海开放城市的毗邻者――环鄱阳湖区域,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市场体制改革和“自下而上”市场环境变迁稳步推行,以旅游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建立公平竞争旅游市场秩序,推进区域旅游整合。

(二)保障二:产业驱动是根本

产业驱动是实施区域旅游战略的根本性支撑力量。现代旅游产业具有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天然属性,产业关联度和关联面很高,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许多产业互为上下游关联产业。为此,坚持多个产业、部门综合发展,促进环鄱阳湖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成为减少市场壁垒,发挥各方优势的强力引擎。区域旅游整合目的是通过发挥境遇优势,完善区域旅游经济体系,使得地方在区域旅游功能分工中能级提升,改善区域旅游环境。

(三)保障三:政府调控是关键

当前,地方政府承担着更多的发展责任,加强区域旅游联动扩大财源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环鄱阳湖区域政府在区域建设方面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国家规划纲要决定的全局性政策布局、国家与江西省旅游局旅游产业操作制度(政府主导政策、旅游开发区政策及旅游扶贫政策等)为框架的政策体系,着眼于推动环鄱阳湖区域层面需要协调或解决的问题,重点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创新旅游发展方式,在旅游产业体系、市场营销、区域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阶段性工作计划,推进大旅游深度整合的政策保障。

(四)保障四:技术平台是基石

区域旅游产业聚集发展依赖于便捷高效的技术性信息平台建设。其一,环鄱阳湖区域高密度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载方式构筑的“立体性”交通运输网络,使区域旅游同城效应日渐凸显。其二,强互动性的游客组织与接待系统、高智能化的区内办公数据系统及市场推广对接平台均为区域旅游融合创新提供了技术硬件基础。

二、区域旅游整合动因:获取最大“发展红利”

(一)强大的集聚红利

当旅游主体从一个低级平台向一个高级平台整合时,旅游要素组合趋好、旅游资源配置趋优、旅游运作成本趋低、旅游协作分工趋强,“发展红利”的“自发”获取将呈现数倍的非线性增长。因为拥有天然的区域联系性、接近的文化背景性及共同的客源喜好,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协作能够突破域内8个单节点旅游城市状态,逐步形成旅游城市的网状层次体系,降低地区间旅游运作、管理、营销、信息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合理规划管理机构配置、工作岗位设置及景区开发建设等,打造区域旅游发展新合力。

(二)扩张的消费红利

旅游“叠加效应”来源于“搬运市场”的消费能力。我国一批城市相继进入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代,中等收入家庭比重增长,促使旅游休闲需求呈现扩张趋势。旅程短小、费用相对低廉的区域型“微旅游”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由于具有旅游资源上的同型性及与区域外部明显差异性,环鄱阳湖区域不但吸引了浙赣、京九铁路沿线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内旅游客源,且区域内部也互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区域中人口总计占全省一半以上)。2011年接待旅游人数12 73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893.6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9.58%和80.80%。

(三)协调的功能红利

区域的协调发展必将为各地旅游功能对接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宏观层面上,区域通过市场配置旅游经济要素,旅游次中心承接旅游中心辐射,二、三级旅游点通过市场配置经济要素,与旅游中心和次中心功能衔接,形成梯度有序辐射机制,消除了经济意义上的边界壁垒。中观层面上,区域可以促进理性的产业交融,建立行业监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实现大区域的共同繁荣。微观层面上,区域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资源柔性化调配,运用价格机制与管理机制带动市场规范发展。协调的功能红利为区域“发展红利”的构建提供健康土壤。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