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例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尽管它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却能在丰富的生活中找到数学原本。为此,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又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和“形”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意识地感受到:知识不仅在书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而且也是为了提高和完善自己。如何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何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这应是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现在我就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买文具”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橱窗”里陈列着的文具,让同桌互相说说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促进每个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文具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又如:“镜子中的数学”,教师让学生每人都准备了一面小镜子,人人都按活动要求照一照,使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空间知觉。
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掌握知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而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直观讲解,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如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时,可让学生从身边去寻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具体认识。又如: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 ),一个苹果重100( )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称一称”的环节,让学生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如苹果、硬币、牛奶、盐等)、以及自己身边的一些物品质量(如书、本、书包、铅笔盒等),还有同学的体重等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表象。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一遇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应用数学才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必须学会把从生活中提炼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学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认识了“时、分、秒”之后,我请学生回家记录几时吃晚钣、做作业、看动画片、睡觉,早上几点起床等,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又如:学习了小数之后,我让学生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独特发现,或对调查自己家水、电消费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的建议。再如:学习了分数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用所学知识解决的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协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虽然新课标强调数学生活化,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分淡化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否则会造成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教学中的“生活”与“数学”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调味剂,要协调好“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与“数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因为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支持而倍感枯燥乏味。要将知识传授与知识运用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懂得要学什么样的数学和如何用数学。同时还应注意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协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