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媒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媒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随着新媒介普及,信息传播呈现随意性、多样性和交互式等特点,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新条件、新技术,并形成新挑战和压力。本课题结合新媒介和古诗词特点,探索运用新媒介进行古诗词教学教研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新媒介 古诗词 教学 对策

一、新媒介传播特点及对古诗词教学的影响

“新媒介”概念,首见于1967年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一篇关于开发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 商品的计划中提出的“new media”的概念。本文讨论的新媒介是指当下广泛运用并受其影响的手机、Ipad、IPTV、QQ、博客、微信等媒体形态,其对古诗词教学产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一是无序化传播挑战课堂秩序规范。课堂教学时段相对固定、组织教学严格有序,教学内容呈线性传递。而新媒介突破课堂局限,借助链接、复制、转发等功能搜索古诗词相关信息,超出课堂容量,模糊师生界限,游离教学组织形式,给课堂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是交互式传播挑战教师主导地位。新媒介背景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被淡化,师生、生生可进行双向、多向交流,学生不再居于被动地位,可能反客为主变成信息掌握者、传播者,教师难以圈定其发表的内容,左右抑制表达思想的行为。

三是个性化传播挑战教学内容权威性。传统诗词鉴赏过程,教师依据教参及诗词鉴赏相关理论进行授课,授内容相对规范。新媒介可以无限度地呈发散型传播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极大地消解教师主导的教学内容的权威性。

四是多样化传播挑战教学方式单一性。新媒介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较之传统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因为内容形式更丰富、更饱满、更精彩而深受学生喜爱。

二、推进新媒介技术在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融合运用

运用新媒介并发挥其情境性、集成性、丰富性特点,还原创作背景,可使古诗词教学产生形象、具体、趣味的效果。

一是借用技术创设意境。王昌龄《诗格》提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入选教材的经典诗词具有浓厚的韵味、精美的意象和独特意境。但对极难看到雪的南方学生而言,难以通过想象联想构建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描写塞外大雪纷飞的意境。教师可利用新媒介营造“北风卷地百草折”的意境氛围,展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塞外苦寒和诗人的落寞、凄凉、悲壮情感,产生情感共鸣。

二是串联碎片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诗人通过不平之作展示复杂内心世界。教师可利用新媒介搜索、链接诗人生平、历史遭遇等内容,串联整合各个碎片,还原历史背景,以更深层地理解诗人的追求遭遇感受。

三是搭建平台拓展迁移。诗词学习需积累。教师应运用新媒介拓展延伸相关题材或同一作者不同作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如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可借助新媒介拓展到曹雪芹《秋窗风雨夕》、杜甫《登高》、苏轼《蝶恋花》、陆游《悲秋》等悲秋诗作,比较分析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意象,更好把握“悲秋”文化内涵。

三、加强运用新媒介技术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教研提升

新媒介与古诗词教学融合,只能在教研中不断总结、反思中完善。

一要创设专题研习平台。语文教师特别是研究型名师应不断革新教学教法,利用新媒介创设名师工作室,把教师个人探索拓展为群体性切磋。并引导学生登陆到诗词鉴赏类社区、创作网站,学习历代文论,提升品鉴创作能力。

二要明确鉴赏基本规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词鉴赏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但必须有基本的规范。而新媒介信息很“任性”,如仰天沉思的杜甫像被涂鸦成超市推车消费者,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被“创意”成“剪刀手”,不少脍炙人口诗作也被篡改得面目全非,颠覆了诗人形象,影响诗词鉴赏。应该通过教研给予正面引导,对不规范、不道德的篡改涂鸦予以纠味。

三要反思诗歌过度阐释。诗词语言简约、意境深远、表达含蓄,一些教师觉得课堂容量大,解读不了简短诗词而插入大量音视频,展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但诗歌终究是语言的艺术,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品鉴诗歌,展开联想、想象, 绘就心中的意境,而不是以新媒介技术画面“替代”学生的想象。有些还把诗作讲授成诗人历史课,把诗作中的每一句与生平每件事等同起来,美名其曰“诗如其人”,也背离了语言鉴赏的问题,况且诗不如其人、人不如其诗的现象也大有人在。

总之,传统古诗词教学必须正视新媒介环境,改变传统“鸵鸟式”、“自导自演式”的教学组织形态,善解、善待、善用、善管新媒介,积极运用新媒介重构古诗词鉴赏课堂,提高文学教育和课堂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杨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