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靖远岩画考察散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甘肃靖远县境内最早发现岩画的时间是1976年,但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83年,有P靖远吴家川发现岩画的文字才见诸刊物。吴家川岩画这一珍贵的古人类游牧文化遗存,经过文物专家的披露被外界知晓后,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访古寻幽的人们,慕名而来者从此络绎不绝。
近些年来,靖远县境内又有新的岩画点被发现,岩画存留的数量不断增加,岩画记录的形象也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靖远地域特征的岩画群。迄今为止,在靖远已发现的岩画点至少有七处,即吴家川岩画、张家台子岩画、羊圈沟岩画、石羊滩岩画、大沙沟岩画、信猴沟岩画、碾子湾坪深沟岩画。这些岩画点大多分布在靖远境内的黄河北岸,地域相邻或接近,岩画多镌刻于红砂岩石壁之上,仅有石羊滩岩画点位置较为偏远,地处黄河南岸,岩画皆镌刻在类似于冰川漂石的巨大石块之上,石质为花岗岩,散落于河道边缘的冲积滩涂中。
这些岩画点的岩画存留数量有多有少,镌刻技法也不尽相同,刻画形象风格迥异,精美程度存在很大差别,可能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岩画学界的划分,从靖远岩画所表现的总体特征分析,应属于北部岩画系列。本文是笔者多年来对靖远岩画,特别是对新发现的大沙沟岩画、信猴沟岩画、碾子湾坪深沟岩画进行了初步考察的记述。
吴家川岩画:遥远而神秘的人类文明
吴家川岩画是靖远县最先发现的史前人类历史文化遗存。
1976年的春天,兰州大学的一些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靖远县境内的吴家川一带从事野外考察活动。在一座红砂岩的山丘上,他们偶然发现了保留在石壁断面上的岩画痕迹,经过仔细辨认,数量不少的图形和符号逐渐显露,当发现者轻轻拭去附着其上的灰尘,一幅幅精美的岩画形象呈现在眼前,构成了非常生动的古人类生活场景图。对于这些大学生而言,发现岩画完全出于意外,但他们却细心地作了考察记录,并将这一发现及初步的调查资料交给了甘肃省的考古研究单位。
靖远县境内初次发现古代人类岩画,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浓厚兴趣。经过实地考察,甘肃省博物馆张宝玺撰写了《甘肃省靖远县吴家川发现岩画》一文,发表于《文物》杂志1983年第2期,文章对在靖远发现的岩画及其初步研究结果作了详尽的介绍。靖远岩画便与吴家川这个地名密不可分,从此为外界所知晓。
文物专家最初将靖远吴家川岩画与1972年在甘肃嘉峪关发现的黑山岩画对照分析,认定其类型相似,得出了二者同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结论。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吴家川岩画形成的年代可能要比此前所确定的时期更早一些,与靖远县境内出土的大量彩陶一样,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关于岩画形成时期的判断,至今还没有可供测定准确年代的方法,因而学术界的探讨也是各有见解。但目前可以肯定地说,靖远县境内已经发现的岩画毫无疑问属于古代人的杰作,是史前人类游牧文化的遗存。
靖远的吴家川岩画以及新发现的大沙沟岩画、信猴沟岩画、碾子湾坪深沟岩画,将人们带入了旷古的游牧时代。
牧羊人:大沙沟和信猴沟岩画的发现者
大沙沟和信猴沟两处岩画点深藏在山沟里,保存年代久远,一直不被外界所知,当与其所处位置极为偏僻有关。这两处岩画点距离附近的村庄虽然不是很遥远,但其所在区域范围狭小,丘陵起伏,沟壑遍布,岩石,地表荒芜,四周几乎没有可供开垦耕种的平坦荒地,除了牧羊人偶尔路过之外,很少有人类足迹涉及。即便有人经过这里,若不走近岩画点,不特别留意那些的岩石断面,不细心观察镌刻在石壁上已变得非常模糊的岩画痕迹,是不可能发现岩画的。
这两处岩画点的最初发现者是碾子湾村庄的两位牧羊人武永亮和詹玉龙。他们每天都要赶着羊群,来到远离村庄的这一带山沟里放牧,到了有牧草的地方,还会跟着羊群随意走动,遇到下雨天或者天冷的时候,就会选择到岩石下躲风避雨,偶尔还会捡拾一堆野草点燃取暖。就是这样不经意的举动,让他们发现了保留在山体石壁上的岩画遗迹。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当作一件新奇而又神秘的事情讲给了同是一个村庄的作家武永宝听,时值春节闲暇无事,三人便相约去了大沙沟,到那里实地察看。
武永宝在白银市平川区工作,曾发表过《西部国风》、《黄河远上》等几部很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对岩画也颇感兴趣,亦多有研究。他用手机拍摄了一组大沙沟岩画的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中,并附上一段文字:“靖远石板沟发现多处岩画!”初一,我和靖远糜滩乡碾湾村牧羊人武永亮、詹玉龙前往石板沟里大沙沟红石岩处,察看他们牧羊时发现的岩画,有羊、驴、马、骆驼、人等造型。其中有一似草原女王之形象栩栩如生,极为生动。部分岩画被泥土所掩盖,若用水清洗干净,则更为清晰生动。该岩画的创作年代一时不好确定,待有关专家进一步鉴定后,方可下结论。
武永宝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第一次向外界展示出大沙沟岩画的精彩生动,使得大沙沟岩画让更多的人知晓,他微信图文的时间是2016年2月8日。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应该记住的日子。
大沙沟岩画和信猴沟岩画的发现是令人颇为回味的趣事。史前时期游牧民族创造的文化遗存,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时光之后,却被生活职业接近于远古游牧民族的牧羊人发现,这是一种怎样的偶然机遇,古代与现代在时空上隐约间似乎发生了某种必然的巧合,真让人感叹不已!
大沙沟岩画:深藏在山沟里的文明遗迹
石板沟,在历史上曾经是从靖远过黄河通往景泰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大沙沟居于石板沟的中段,是其众多支沟中的一条荒僻山沟,行政区域属于糜滩镇碾湾村。大沙沟属黄河北岸的丘陵地带,周围山峦环抱,地理位置偏僻,是一处幽静的荒野山地。大沙沟岩画点就深藏在这个僻静的小山沟中,距离靖远县城约8公里。
时值金秋时节,恰逢周末,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是拍摄照片的绝好机会。笔者与武永宝、刘忠祖相约一同前往大沙沟,去看那里的岩画。
我们沿着山沟里的羊肠小道一路攀爬,整个身心都被探幽访古的好奇感驱使着。深秋的阳光斜洒在长满野草的大地上,将着的红砂岩山体与四周的荒野草地映照得一片通红,风光别有韵致,令人心旷神怡。
在大沙沟的深处,有一座大致呈南北走向的石质小山,整个山体长度在200米以上,上部被厚积的黄土层所覆盖,下部是的红砂岩山体。由于岩体破裂,而且多有凹进的部分,形成了诸多的石壁断面,在一些较为平整的岩石断面上镌刻有多种岩画图形。
走进幽静的大沙沟,走近隐秘的岩画点,我们看到了不为人知的远古文明,突然有一种置身游牧部落的穿越感。
大沙沟岩画点共有岩画断面九块,每块断面的岩画图像数量不等,刻画形象也不尽相同。在一块面积较大的岩画断面上,可辨认的图形有24幅,为羊和鹿的形象,数量居多,一些是抽象的羊的形象,一些则写实性很强,尤其是大双弯角北山羊形象生动逼真,古拙精美。在其余的八块断面上,有两块各镌刻着一个动物形象,另外六块断面岩画数量分别是2、3、4、8、10、13幅。由于一些图像尚未完成,仅为用硬器凿磨的坑点保留在断面之上,无法辨别其所代表的形象,一些图像因画面脱落,而且形象之间互有重叠的部分,以致难于辨认。经初步辨别统计,大沙沟岩画点遗存岩画的总数量在66幅以上。
在靖h已发现岩画点中,大沙沟岩画分布断面较多,是岩画留存数量较多的岩画点之一。
大沙沟岩画表现的形象以北山羊为主,另有鹿、驴、狗等动物,还有人的图形以及象形一类的符号。羊的数量最多,而且表现出大角山羊、小山羊等不同的种类。其中大双弯角北山羊的形象,尺寸最大者,高20厘米,长30厘米。
大沙沟岩画镌刻有人的形象,可辨认的人物形象有11幅,其中男性7幅,女性4幅。男性人物形象个体最大者,高40厘米,宽24厘米。在一块断面上,刻画有抽象的男性人物形象,男性生殖器被夸张放大,男性图像的右侧为凿磨的坑点构成的女性人物轮廓形象,女性人物图像的左下方有一幅三叉状的符号图案,可能是表示女性生殖器的符号形象。这幅画面似在表现人的性别差异,也代表着古代人类对生殖的原始崇拜。另有一块岩画断面,也镌刻着两个男性人物图像,用磨刻的技法制作,亦为写意的抽象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形象的岩画在靖远已发现岩画点中并不多见,大沙沟便是其中之一。但罕见的是,大沙沟岩画点镌刻有女性人物形象,这在靖远境内已发现的岩画中尚属第一次。这些岩画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共有四幅,其中三幅清晰可辨,以磨刻的技法制成,磨痕明晰,形象直观。其中一幅女性人物形象,高30厘米,宽24厘米,头像鲜明,发髻高束,体现出其身份的尊贵,在其左侧还有两个女性人物,看上去若侍从者的形象。这三幅女性人物的岩画形象虽然亦为磨刻技法制作,但与同一断面上的抽象动物形象相比,差别较大,磨痕较浅,据此观察,其创作的时间可能要晚一些,抑或不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大沙沟岩画中个体图案多为北方大角山羊的形象,有大双弯角、小双弯角、直立大双角等不同种类,线条粗拙,凿刻研磨的痕迹非常明显,亦有多个点凿后而没有经过研磨尚未完成的形象。鹿的图形中,有的形态丰满,没有鹿角,有的则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头上有树枝状的鹿角。在一块断面上镌刻有鹿的形象,但磨刻的技法有所不同,可能制作于不同的时期,或者制作的年代间隔较为久远。在这些岩画中,早期制作的动物形象以比红砂岩石更为坚硬的器物敲凿出轮廓,再经过反复研磨留下很深的印痕,形象完整,富有灵动之感,而后期制作则以凿刻的深点坑构成抽象的图形,较前者少了精雕细刻的艺术魅力。
大沙沟岩画分布在不同的石壁断面之上,岩面所对的方向各不相同。处于北侧的岩画断面,阳光没有直接暴晒,风化脱落程度较轻,虽然磨刻的线条痕迹与整个断面呈相同颜色,但个体图案和形象依然清晰可辨。而处于南侧的岩画断面,因久被阳光暴晒和风蚀雨淋,加之部分画面自然脱落严重,岩画所表现的形象已经很难辨认。
信猴沟岩画:游牧文明的古典杰作
信猴沟在碾子湾坪的北端,地形与大沙沟极为相似,亦属黄土丘陵地貌。不同之处在于,其山沟一直向北延伸,更为偏僻幽静,山丘中的红砂岩山体石壁高悬,岩画断面也相对大一些。信猴沟岩画点的位置就在其山沟幽深的地方。
信猴是当地人对草^的俗称,这种身似猫头鹰而面似猴子的猛禽常常在夜间出没,鸣叫的声音响亮刺耳,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动物。信猴沟的起名就是因为该山沟里多有信猴这种凶猛的飞禽栖息。
由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笔者和武永宝、刘忠祖三人再次相约,利用周末时间去信猴沟岩画点进行实地考察。
季节已是初冬,但阳光中依然带着丝丝暖意,随着微风拂面而来。我们沿着山坡边上的荒径小道,行走在深山幽谷之中,满目的荒丘衰草、静谧的旷野山沟,偶尔传来的鸟鸣声,不由让人产生一种对古人游牧生活的猜想和憧憬。
信猴沟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保存着神奇的古代岩画。
信猴沟岩画点存留的岩画断面共有四处,图案以羊、鹿、狼等动物为主,亦有人的形象。此外,这里还保留有两块刻字石头,一块刻有“谷神”字样,另一块上刻“青峰”两个大字,其右侧刻有“十年”两个小字和一个未完成不能辨认的字样,两块刻字石均置于地面之上,刻有“青峰”的石块破裂为二。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应该是后来人所为,大略判断其时间不过数百年之久。
我们经过仔细辨认,对信猴沟岩画点存留的岩画数量作了初步统计。该岩画点分布有五块岩画断面,岩画总数量为54幅,其中羊的形象29幅、鹿的形象21幅、狼的形象2幅、人的形象2幅。
最为精彩的岩画是一块刻有羊和鹿两种动物形象的断面,下端距离地面约180厘米,面向朝西,南端有脱落,整个画面高约90厘米,宽约100厘米,略呈四边形,上部分刻有羊和鹿各一只,下部分刻成两行羊和鹿的形象,九只羊排列成为一行,六只鹿排列成为一行,大小有别,错落有致,构图精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鹿和羊都在警惕地注视着前方,看上去俨然如一幅精美的阴刻浮雕《鹿羊图》。
我们三人驻足良久,反复欣赏着这幅罕见的岩画,为古人精湛的镌刻艺术所陶醉。我们兴奋至极,刘忠祖惊叹道:“太美了!真是太美了!”
有一块岩画断面,以凿刻的线条勾勒出一组鹿和羊的形象画面,自上而下排列,以粗线条构成草率的象形图案,简单抽象、粗犷朴拙。而在同一块断面上,另有鹿和羊的形象,则以凿刻研磨的技法制成,形象生动,形神兼备,颇具一种原始的艺术感染力。这块岩画断面,高200厘米,宽120厘米,是信猴沟岩画数量最多的一块。根据岩画形象判断,应该是在不同时期创作完成的作品。其中形象精美、看似阴刻浮雕一样的北山羊形象是早期刻凿的岩画,当用比红砂岩石质更为坚硬的石器研磨而成,制作技法朴拙,图像精美绝伦。
在信猴沟岩画的另一块断面上,我们看到了人与狼组合的图像,以磨刻的线条制作而成,整幅画面长45厘米,高40厘米。人物形象为男性,一个男性人物形象似手持长杆呈仰卧状,或意味该男子与狼搏斗而受伤,长杆的上下是两只狼的形象,大致成对称图形,所以看上去一只狼是活着的,另一只狼似乎已经死亡而躺在地上。在活着的那只狼前面是另一个男性人物的形象,似在与狼格斗,形若手执弓箭正在瞄准狼的颈部等待射出。从画面总体形象及人物所表现的动作分析,这应该是一幅经典的射猎图。
深沟岩画:幸存的原始艺术画面
深沟是碾子湾坪西侧一带丘陵山谷的称谓,因其沟壑幽深而得名。深沟岩画点地处沟壑的南端,在沟底一块的红砂岩石壁断面上镌刻有两幅图案。一幅图案为一只站立着的鹿形象,虽然其腿部的下端稍有剥落,但整体形状依然清晰可辨。另一幅图案因风化剥落仅存局部,似一个鹿或其他动物的残缺形象,因而不能准确辨别。
碾子湾坪在黄河北岸原为黄土丘陵地貌,现已开发为大片的平整土地。靖远县城司总经理刘忠祖是一位严谨的地方文史学者,在实施土地开发项目时,他徒步走进深沟实地踏勘,对的岩石断面特别留意,惊喜地发现了遗存在深沟里的岩画。
这幅岩画中鹿的形象高26厘米,长56厘米,以磨刻的技法制作而成,但对鹿的轮廓及肢体表现与它处岩画有所不同,其体形高大,形态健壮,最为奇特的是大腿根关节部位镌刻成涡纹状,似在表现鹿的强健肌理,使其显得更加形象生动,赋予了古人原始的审美感。
碾子湾坪深沟岩画以鹿的独特原始艺术形象幸存于世。这幅独一无二的鹿形象的岩画遗存,因稀有而显得珍贵。
靖远岩画:黄河流域的远古文明
靖远县境内已经发现的岩画点,事实上形成了以地域概念为特征的岩画群,可统称其为靖远岩画。
笔者对这些岩画点作过不止一次的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以保存资料,经过反复辨别确认图形,仔细分析镌刻技法,分类对照比较研究,清点统计岩画数量,在此一并记述。
吴家川岩画点,其所在地名叫陈家沟,更为具体的地名叫谷子地沟,因规划在刘川工业园区之内,原地貌因土地平整已不复存在,现位置处于某陶瓷生产加工企业门口。岩画断面分为两块,画面朝西,下部及两端由于风化剥落,再加人为损坏,已非发现之初可比。南侧一块石壁断面存留岩画图像28幅,北侧一块石壁断面存留岩画图像14幅,两块石壁断面存留岩画图像数量共有42幅。张家台子岩画点亦在吴家川区域内,岩画镌刻于红砂岩石质断面之上,存留岩画图像13幅,可惜在2001年修建高速公路时被深埋路基之下。羊圈沟岩画点位于三滩镇新田村,距离吴家川约8公里,发现时间为2010年9月18日,岩画镌刻在一块巨大的红砂岩山体石壁断面之上,存留岩画图像五幅。石羊滩岩画点位于靖远县北部的石门乡境内,为当地牧羊人何东所发现,岩画镌刻在散落于黄河南岸的冰川漂石表面,这些岩石块头不大,因而被附近村庄的居民用作砌墙根脚石而敲碎拉运,致使岩画石流失殆尽,仅幸存岩画石12块,存留岩画图像数量50多幅,岩画形象除常见的羊、鹿、马、驴等之外,还有虎和骆驼,这在靖远岩画中首次发现。
总体分析,在靖远发现的岩画中,有动物的形象,也有人的形象,还有一些未知的符号和图形。动物形象有羊、鹿、骆驼、马、驴、狗、虎等,以大双弯角北山羊的形象数量居多。岩画形象不尽相同,有的写实性很强,生动传神,有的则较为抽象,简约草率,粗犷古拙。岩画的镌刻技法亦有所不同,有的以连续凿刻的坑点形成,痕迹有深有浅,有的则通过精凿细刻,留下很深的研磨痕迹。有些岩画粗糙简单,以线条构成,类似于简笔画,潦草率性,风格朴拙。有些岩画则精致美观,尤以阴刻浮雕图案的鹿羊形象为代表,写实逼真,活灵活现,特别是注重某些部位的细节刻画,反映出制作者神圣严谨的创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审美情趣,以及匠心独运的镌刻技法。
大沙沟、信猴沟、碾子湾坪深沟一带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山峦起伏绵延,皆为红砂岩石质山体,上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下部则多呈的岩石断面。这些已发现岩画点存留的岩画图像,就镌刻在表面较为平整的红砂岩石壁断面之上。岩画断面多朝向南方并向山体内部略有倾斜缩进,因而减少了风雨的淋蚀以及烈日的暴晒,仅有个别画面局部因地表盐碱侵蚀或风化剥落,大多数岩画形象得以完整保存。
岩画是远古时期人类游牧文明的标志,是先于文字的文化遗存,是对游牧生活的一种原始艺术反映。有关大沙沟岩画、信猴沟岩画和碾子湾坪深沟岩画产生的年代,笔者以为初始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西周至春秋时期。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靖远境内已有人类生存繁衍,留下了数量不菲的精美彩陶。黄河流域水草丰茂的自然条件,有着非常适宜古代游牧部落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靖远岩画作为黄河上游流域人类游牧文明遗存,当产生于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靖远岩画产生的确切年代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对古代岩画的观察研究是非常有趣的事情,要得出合乎v史真实的推理判断,离不开对游牧生活的猜想和分析。或许在数千年以前,靖远境内分布着多个先民部落,他们以黄河为界,互不侵犯,相安无事。黄河以南的先民部落以植物采摘为主要生活手段,逐渐向原始的农耕生产过渡,成为农耕文明的起源,以当地出土的大量彩陶为标志。而黄河以北的先民部落则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过着悠闲的游牧或狩猎生活,居无定所,随意迁驻,成为游牧文明的发端,这些保存至今的岩画即为佐证。人类历史上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靖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共生并存,以各自的方式传承演变,从而留下了彩陶和岩画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遗存。
此外,在大沙沟、信猴沟两处岩画点的悬崖下,还发现有长期使用过烟火的痕迹,岩面被熏得发黑,在石壁下保存有类似于火炕和烟道的遗迹,俨然一处人类栖息的场所。在岩画点的附近,我们还捡拾到类似于磨制石器的残片,是不同于当地红砂岩的一种质地更为坚硬的石头,这些遗迹和遗物是否与这些岩画有关呢?这些古代人的遗存如果与岩画有着某种联系,那么创作这些岩画的游牧部落是怎样在深山幽谷中生存的呢?他们的居所以及食物、水源的获取等等又是怎样的呢?有许多的疑惑和未知在等待着解释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