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宋代婺州窑“天仙赐福”堆塑瓶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宋代婺州窑“天仙赐福”堆塑瓶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婺州窑的堆塑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故列举一对宋代婺州窑“天仙赐福”堆塑瓶作为例子来阐释它的独特成就。婺州窑“天仙赐福”堆塑瓶造型奇美、质色瑰丽、风骨挺拔、气韵灵动,并且融民俗和艺术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婺州窑堆塑艺术的经典代表。

【关键词】婺州窑 堆塑瓶 造型 质色 风骨 气韵 民俗

(上图为宋代婺州窑“天仙赐福”堆塑瓶。左边为雌龙瓶,右边为雄龙瓶)

一、奇美之造型

(一)天仙为上宋代婺州窑“天仙赐福”堆塑瓶造型奇特,形态张扬而大度,是陶瓷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两个堆塑瓶瓶盖上堆有一尊人物塑像,五官依稀可见,身披长袍,神仙道士装束,神态端庄,极具道人风范。一尊像手持经卷,另一尊像手握神丹,其它造型都相同。五官、手势、服饰皱褶等细处精心刻划,刀法利落流畅,线条写实洗练。底座为宋代常见的下边大,上边略小些的圆柱状瓶盖,人盖为一体。其人物造型生动准确,姿态典雅大方,作为单独的雕塑作品也极具欣赏价值。其人物形象有称之为“天官赐福”、也有称之为“二仙赐福”。因为都是道教神仙人物,不管是天尊,天官,二仙,还是八仙,这里笼统称之为“天仙”。

金华地区有信奉黄大仙的渊源,《金华府志》卷二十二“仙释”条记载:“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问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东。初起视之,但见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复去。”因为他兄弟两人都成仙,所以有人认为黄大仙非指一人,而是指兄弟二人。至今,金华民间仍流传着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现在金华北山有地名二仙祠,“二仙”即指黄初平、黄初起兄弟。在金华,黄大仙庙宇也有多处,各方人士纷纷来朝拜祁福。由此可知,金华地区有信奉黄大仙的传统习俗。而两个堆塑瓶为一对,可能是黄大仙兄弟二人的形象。

除此之外,还有天官形象的同类堆塑瓶,造型略有不同,但同为道人摸样。天官全称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即紫微大帝。《道藏》记载:“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清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官,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升大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一记载:“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群,正月十五日诞辰。”晋干宝《搜神记》记载:“每至正月十五上元之辰下降,考核大千世界之内,十方国土之中,分别善恶,随福受报”。因此民间则于正月十五前后,敬天官以盼福音。在这期间常常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不仅是叨求福祉,还兼有祈祷全年平安、万事顺遂的意思。金华地区现在都还保留闹元宵,乞求天官赐福的习俗,每年元宵节前后,各地举行舞板凳龙活动,当地俗称长灯。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身由几十节或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舞板凳龙是当地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闹元宵”活动,表达了人们渴望仙人赐福的美好愿望。

(二)游龙其间

(下图为当代金华地区元宵节舞龙民俗)

而这一舞龙的习俗说明了金华地区对龙的崇拜非常普遍, 而且深入人心。从出土众多的宋代婺州窑盘龙瓶中就可以说明这种历史文化渊源。婺州窑盘龙瓶基本有三种类型:一种为青瓷盘龙瓶,最为常见,器型有比较大的,但是龙的造型相对瓶身来说比较小,而且都是以盘花边的尖塔为盖,尚未发现有人物造型为盖的;另一种是棕绿色亚光釉的堆塑瓶,常常堆有数量非常多的简练抽象的动物或人物,偶尔堆有龙在上面,塑造的比较写意;还有一种就是褐色带乳浊釉的上述“天仙赐福”堆塑瓶,瓶身塑有造型立体、形象生动的游龙。

此类宋代婺州窑“天仙赐福”堆塑瓶其下是一个相似宋代常见酒瓶或梅瓶类型的瓶子,瓶肩上盘有一条长龙。龙和瓶子相比,显得非常大,突兀于瓶子周围,程游走状态。龙的造型非常立体,俗称高浮雕,其实它已经超越浮雕的范畴了,似乎更接近于雕塑,好象是活生生的一条龙在瓶子上游走。在魏晋隋唐以来的堆塑瓶中尚未发现这么夸张地体现龙姿态的陶瓷作品,在出土的宋代盘龙瓶中,婺州窑中还有青瓷盘龙瓶,但是龙都明显比较小,而且比较简单,只有这种宋代乳浊釉的婺州窑作品中才有造型特别立体、刻画生动的龙。并且龙型堆塑是一对的,一龙造型硬朗,轮廓鲜明,鳞毛突出,爪子犀利而充满力量地垂直深入瓶的胎骨,呈现出灵动的姿态和威猛挺拔的气质;另一龙就显得温顺了很多,轮廓就柔和,龙角和鳞毛也弱化了,爪子显得柔弱,因而整体曲线感强,呈现一种妩媚的姿态和温柔的气质,所以民间称其为雌雄龙。龙分雌雄,是金华地区当时的民俗观。中国历史上一般都认为龙凤为雌雄,凤配龙,而金华的这种雌雄龙观念具有一种动物图腾性,体现出龙具有神性的同时也具有畜性,本身就分为雌雄。

龙的形象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皿中就有所发现,“龙”文字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可见龙在中华远古文明中就存在并确立了其概念。龙在中华文明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他的形象不管是在民间还是于宫廷都有其重要的地位。从汉代开始, 龙开始成为皇权的象征,它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并且作为一种权利崇拜的象征。演化至明清,皇室禁令民间不得使用龙纹饰,但是终究还是没法遏制民间使用龙形象的习俗。陈绶祥先生认为龙的产生与中华民族古代农业社会生产有关,它作为中华民族生息发生最本质联系的农业生产主神,“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龙始终是游离于畜和神之间的一殊性灵。”婺州窑中雌雄龙形象的运用就是一种畜和神之间的性灵崇拜。这种把男女的美好愿望和龙的雌雄联系在一起,是很少见的,说明当时金华地区对男女观念和男女地位的认识具有典型的特色。民间流传着“望子成龙”、“乘龙快婿”、“鲤鱼跳龙门”、“鱼化龙”等等与龙有关的故事传说,老百姓都希望自身哪一天借助超自然的力量(龙)来改变自身的现实状况,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心理是一种复杂的,众多心理的集合,既有原始心理的继承,又有新的概念的演变,而金华婺州窑堆塑瓶中雌龙的出现就是一种龙的概念演变的结果,因此在金华民俗中对雌性或女性的崇拜和认同是鲜明的。这一点对于研究龙的演化历史也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

与此同种类型的堆塑瓶中还有一些在龙的下方空余之处,往往还塑有神鹿、或仙鹤、或游鱼、或福寿等纹饰。大都寓意“福禄寿喜财”、多子多福、年年有余等等,体现了古代婺州先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可见这些经典之作都是了解和研究当时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历史弥足珍贵的艺术品。

二、独特之质色

此堆塑瓶质地厚重沉稳,上下均施青褐色釉,有流釉和积釉现象,在瓷像的衣服之皱褶处及袍衫底部均有深褐色积釉和挂釉,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