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难道都是粗心惹的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难道都是粗心惹的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研究背景

计算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它的准确性影响和制约着数学学习的进程和质量,也会影响和制约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面会更大。然而在学生实际学习中存在计算差错多、准确率低、计算意志力薄弱、缺乏耐心计算方法不熟练等问题,以至于计算失误率较高,严重干扰着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正常教学,所以计算错误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将小学生计算错误进行分类,分析其中错误的原因,以及制订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小学生避免或减少计算错误,提升计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找准这一问题的错误表象,进而分析找准解决策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计算错误归因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及教师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有不少教师认识上有错误,他们往往把学生计算上出现的错误都归为粗心

2.有一部分老师只重视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对计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缺乏足够的指导,以致失去了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

3.教师在教学中轻视口算、简算和估算

4.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计算训练不到位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计算错误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两大类。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算理、概念、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

1.知识性错误

(1)基本计算不过关

口算错误是指在运算的过程中出现基本计算上的失误,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的口算题加以解决。如: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口诀、简单的分数、小数互化等,这些口算不熟,则会导致计算缓慢,所有口算中,只要有一个错误,计算结果也必然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①计算失误。例如,9+45=55;110-60=40。②口诀混乱。例如:3×6=16;6×9=45。

(2)概念、法则感知不清晰

任何数学规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感知能力差,再加上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对一些概念、法则,往往不能及时、准确、清晰地掌握,致使计算出现错误。例如:运用商不变性质计算3600÷700这道题时,我们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即转变为36÷7得5余1,在这里,1表示的是1个100,而学生却容易将1个100误认为是1,于是横式就写成了3600÷700=5…1。这都是由于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不清而造成的。

2.非知识性错误

(1)感知不确切、注意力发展不完善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的,即不确切、不具体,他们往往只注意一些表面的孤立现象,看不出事物间的联系和特点,在头脑中缺乏感知的整体性,尤其是低段学生。如相似的数、运算符号、图形等没看清就写,把6写成9,5写成8,1.243写成1.234,“×”抄成“+”,“÷”抄成“-”等;一个数没有看完就写,把45003抄成4500,60000抄成6000;抄这题的前半截,下一题的后半截,头尾不符。有些运算顺序及简便运算也与感知上的笼统、粗糙和不善观察辨别有关。如65+35-65+35=100-100=0。在数据特点的强刺激下,“凑整”印象中的强成分掩盖了运算顺序在头脑中的观念,引起了错觉。

(2)思维定势的干扰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照已经习惯而且比较固定的思路、方法去考虑问题,去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惰性。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不变的情境中,定势有助于学生迅速作出反应;但在变化了的情境中,人们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会干扰、阻碍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例如,初学带分数减法,分数部分不够减,需向整数部分借“1”,部分学生并不考虑分数部分的分母是几,而只想到借“1”算“10”。于是产生错误。又如:在“120÷60,360÷40,240÷20”等题后夹一道“400-8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400÷80”,乍一遇到除法,表现了思维的懒惰性,从而对新情况、新条件、新要求起到了干扰作用。

(3)短暂记忆较弱

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短暂记忆(包括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较弱。计算时,经常要用到短暂记忆。有些学生短暂记忆较弱,不能准确提取储存信息,造成计算错误。再如,学生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特别是连续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忘加和漏减1的错误,也与中间得数的存储和回忆不完整有关。

(4)不良计算习惯

①操作程序混乱

一些计算,方法很简单,却常常出错误。如连续进退位的多位数加减法,分析出差错学生的计算过程,往往发现一个明显的共性:进退位时,有时在竖式上打“?”做记号,有时不做记号;有时先加上进位过来的1(或先减去退掉的1),有时却后加(或减),根本没有前后一致的操作程序,所以丢三落四,颠倒错乱。

②书写潦草

有些学生在打草稿时,不注意书写格式,字迹潦草,有些数字模棱两可,抄到作业本上出现数字抄错现象。如有个别学生把“7”与“1”,“6”与“0”等抄错。也有的由于打草稿时排列无序,东一题西一题,常出现得数与题目不对应的情况。

三、计算错误矫正策略

针对学生的错误原因,在研究时我们采取了以下矫正策略:

(一)加强基本计算训练,提高计算准确率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首先,我们要做到口算练习天天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其次,加强估算练习。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例如:在计算624÷6这道题时,如果先估算,判断出商是三位数,商中间的0就不容易漏掉了。又如,“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不善于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再次,增强“内功”,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1)乘法殊积5×2,25×4,25×8,125×8等;(2)常用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值,例如■=0.5=50%,■=0.25=25%,■=0.125=12.5%等,这样做大大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通过坚持不懈的口算训练,学生形成了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二)明晰算理,以理驭法,提高计算能力

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理论知识。算法即是计算的方法,是实施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在计算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进行计算的理由与方法,促进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例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要求学生折出■,并让学生表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折出■的■,并表示出来。当学生明白了■的■用乘法计算时,让学生打开手中的纸,说出结果。然后同理又进行了■×■和■×■折纸。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分子与分母积的关系,学生发现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最后,让学生快速计算■×■,并再用折纸验证。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算法,又清楚了这样算的原因。突出了“为什么这样算”和“怎样算的问题”。总之,明晓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实现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三)加强课堂练习指导,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教学计算时,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而且应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时间,争取课堂上多练习,特别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应及时给予指导。为了在有效时间内完成更多的练习,而又让学生不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开展一些有趣的比赛环节。

(四)分析错例,对症下药,促进问题解决

在平时批改作业中,教师应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治疗”。在教学中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五)计算专项练习,促进巩固提高

1.针对性练习

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

2.对比性练习

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六)培养良好计算习惯,确保计算正确

1.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与打草稿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中要求学生审题要细心,即,应做到: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选择合理运算方法的习惯

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

4.养成验算的习惯

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教学时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归纳出计算四步法: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总之,减少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还需要长期的努力。教师要在生动、有趣的环境里,不断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仔细检查、及时纠正的良好习惯;不断地寻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对症下药,并持之以恒,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参考文献:

[1]冯灏强.模型化方法: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

[2]周磊.笔算教学需防治的六种“病症”[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

[3]叶云素.第一学段“数的运算”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

[4]赵丰华.初探小学数学课程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国校园导刊:教育版,2010(12).

[5]张天孝.计算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小学数学教师,2011.

[6]陶文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小学数学教师,2011(03).

[7]王文英.从一份作业引发的对计算教学的若干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