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也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也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的讨论已进行了一段时间,不过大家多把传统文化的对象局限在传统文化知识和表述工具(文言文)上,把教材的内容局限在选文系统上,所以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的探究,将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我认为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借鉴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形式

传统蒙学教材根据汉语的特点(汉语以单字为语言基本单位,便于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易于与其他不同的字组合;汉语是意合语言而非形态性语言,词的组合方式很灵活,字的位置变换方式可多样;汉语是音节语言而非辅音或音素语言,有四声变化,便于安排平仄和选押韵脚)以及儿童喜欢诵读的特点,将文字组合成三言或四言(或多言)一句、句末押韵的形式来编排,几字一顿,富有节奏,韵脚相押,音韵和谐,让儿童乐读易记。汉字又是主形文字,只有识得一定量的汉字之后才能进行初步的读写。为了提高识字效率,古人在编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材时采用的是单字连缀、力避重复的思路,这样就有利于集中识字。张志公先生就认为,这三本书“合起来总字数是2720,除去复字不算,单字恰好是两千左右”,这样集中识得两千左右的字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初步的读写训练了。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现代教科书代替了传统蒙学教材,在内容方面进行革新是必要的,但传统蒙学教材的形式也被完全抛弃则值得商榷。如果现在能做到古今、中西结合,模仿“三百千”的传统形式,编写出反映现代内容,符合儿童经验和语言水平,包含各种知识、富有情趣的“三字书”“四字书”,则是当下启蒙教材编写的一条新思路。20世纪30年代,当社会各界批评当时的小学国语教科书不如传统“三百千”时,著名语文教育家吴研因就在其编写的初级小学用《国语新读本》(世界书局1933年出版)第7册第6课《捉鱼三字经》中,用《三字经》的形式来介绍捉鱼知识:

水鸥老师拿着好多本《捉鱼三字经》来,发给水鸟学生,叫他们念。于是水鸟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念起来了。

大小鱼,在水中,游到西,游到东。想捉鱼,莫儿戏,须忍耐,须仔细!眼要明,嘴要快;若不然,就失败。大海里,浪滔滔;一面飞,一面瞧;看见了,莫耽误;追得慢,捉不住。长江水,向东流;小的鱼,不停留;江心处,小鱼少;江岸边,容易找。大湖中,水清清;风儿止,浪儿平;要留心,莫怠慢,紧紧追,快快赶!小河里,水也深;鱼见了,向下沉;低下头,钻进水,对准了,就张嘴。还有那,小溪流,有水草,有石头;石头旁,鱼躲稳,水草中,多得很。更有那,小苇塘,好点心,尽你尝;小蛤蚌,小虾蟆;味道儿,也不差!

他们念了半天,肚子也有点儿饿了,老师叫他们外面去游戏。于是他们飞的飞,跑的跑,一齐下水,美味的点心,吃了一个饱。

整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水鸥教水鸟念《捉鱼三字经》,接着呈现《三字经》的内容:首先是捉鱼的态度,然后分别介绍大海、长江、大湖、小河、小溪流、小苇塘可以捉到什么以及怎么捉,最后水鸟们念熟了《三字经》就运用所学知识纷纷下水去捉鱼了。将知识的介绍放在故事中呈现,儿童读起来会兴趣盎然;又用三字一顿、隔句押韵的形式来呈现,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有趣易记。

二、参考传统语文教材的分类设置

定型于明清两朝的传统蒙学教育基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识字。先以“三百千”为主要教材让儿童集中识字,同时也让其接受知识和思想教育。第二和第三阶段,初步读写和进一步识字。以《弟子职》《文字蒙求》《史学提要》和《名物蒙求》等为主要教材,通过初步阅读进行知识教育及思想教育,同时巩固识字教育;以《日记故事》《书言故事》《千家诗》《神童诗》等诗文为教材,在初步阅读的同时进行属对等初步写作训练。第四阶段,进一步读写。以“四书”、“五经”、《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及其选注评点本为教材,通过进一步的经义研习、整篇写作训练,进行伦理道德训育;同时,进行初步的诗歌写作训练,以备科举考试。从总体上看,这四个阶段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而采取分步训练、循序渐进的方式,显得十分科学合理。从局部来看,编写不同类型的语文教材,分别在不同时段学习,符合汉语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例如,古人采取识写分开、先识后写的方式教学,识的是“人之初,性本善”,写的是“上大人,孔乙己”。一是因为汉字的识写难易不一,多数汉字识易写难;二是受儿童生理限制,如王筠在《教童子法》主张“字学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之法”。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分类设置的方法,编出相应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教科书呢?其实,从20世纪50年代辽宁黑山县“集中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以及60年代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改实验自编分科教材,到80年代周正逵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欧阳代娜主编的辽宁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等分编语文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语文教材分类设置方式的影响。当然,如何编出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分科教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呈现传统语文教育的方法

有研究者将文化教学称作语言教学的“第五维面”,认为它与听说读写这四项语文技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我们看来,与各民族独特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结构等)相对应的不仅是其特有的文化知识、语言文字,还有特别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运用方式(技能)。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目前谈语文教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时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特点所采用的,训练本民族儿童的听说读写技能的独特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传统语文教育方法”。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在课文里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或增加文言课文篇目这两种有形的传统文化,还要注意传统的听说读写方法这种无形的传统文化。就语文学科来说,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语文能力的高低,也更是语文学科所要承担的职责,夏丐尊、叶圣陶先生甚至认为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专责”。

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重要观念与现代阅读阐释理论不谋而合。如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诗无达诂与见仁见智、由言及意与得意忘言、断章取义与顾及全篇、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不求甚解与必求甚解、崇圣信经与质疑问难、博览群书与专研一经、含英咀华与提要钩玄等相对(反)相成的观念,还有养成善选、勤读、专心、多思、求实、溯源、致用等习惯。涵泳、诵读在今天仍是除了讲解、评点外最基本的两种阅读教学方法,如朱自清认为无声的读更多的是“能知道它们的意义”,不如有声的诵读“能体会它们的口气”。

传统写作教学也积累了大量值得汲取的经验,主要观念如积累修炼、读写结合、先放后收、遵体变体、多作多改,还有如养气重道、修辞立诚、不平则鸣、言之有物、文质彬彬等。属对、八股写作这两种基本练习方式虽然在近代遭到抛弃,但是也一直没有被遗忘,因为它们是根据汉语特点而施行的教法。以属对为例,虽然今天的儿童不再要求写作试帖诗而是以写散体文字为主,但是正如张志公所说的,“我们往往以为学对对子只是为了学作诗,这种看法应当改变。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这一点很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那么,这些传统的读写方法如何在语文教材中呈现呢?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呈现。以知识短文的形式来介绍读写知识最典型的教科书是《国文百八课》。不过该书的教学效果在当时并不好。原因很多,其中与短文的位置安排和表述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因为将知识短文至于选文之前,虽然学习目标明确,但是也因此使儿童学习过程变成以选文这个例子来印证短文中所介绍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儿童学习课文的兴趣。用平实的文字表述虽然显得严谨,但阅读起来往往缺乏兴味,所以对于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最好能以读写故事的形式放置在选文之后。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计志中编纂、朱经农校订的四册小学校高级用《新学制作文教科书》的编法就很值得借鉴。全书以敏儿、自强、康德几个小学生为主人公,通过一个个连续的故事,设置人物对话或自述,介绍各种写作方法,呈现相应的实例。如第2册第11课《诗歌的作法》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传统歌谣的作法:

自强和敏儿听得康德这样一番话,着实钦佩他的见解。有一天,他们在街上散步,听得有一个卖布的人,嘴里唱着道:

大街小巷走几道,听我唱个新歌谣;洋布没有土布好,土布要比洋布牢。卖布卖布新歌谣,我的价钱真公道;不欺年老与年少,还价不卖可知道。

他们一路跟在后面,觉得非常好听,自强就请教康德说:“这首歌怎么唱得很好听?”康德说:“这因为他每句都是七字,而且末一个字总是同韵(幺)的缘故。”自强说:“诗歌体裁,都是这样的么?”康德说:“不一定。每句字数一律三字或四字也有;一律五字或六字的也有;长短不齐的也有;有的句句押韵;有的却两三句一押。做的时候,只要求其音韵和洽就是了。怎样可使音韵和洽?就是每句或每小节的末字,宜用音韵相同的字。”

康德说罢,敏儿和自强各做《卖花歌》一首,请他批阅。

这样以故事的形式,用儿童的口吻说出相应的写作知识,同龄的学生读起来就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

二是以练习的形式呈现。练习不仅起到温习课文内容、提示学习重点等作用,还可以借此传授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如针对上述《捉鱼三字经》,《国语新读本》在该课之后设置“把句中押韵的字,加注音符号”,提醒学生三字经具有押韵的特点。此外,与教科书配套的《初小国语教学法》在设计教学时先后采取了三个手段。首先,要求学生有表情地吟唱。其次,要求学生“推究”形式:“本课文字是甚么体裁?三字经和普通的诗歌有甚么不同?三字经前后为甚么都加一段散文?本课的正文是甚么?三字经是有韵的,通篇是否用一个韵?哪几句是同韵的,能够逐句指出来么?本课中有哪几句是整句?(游到西,游到东。须忍耐,须仔细。……)此种整句你觉得怎样?(读起来声调优美,容易上口)”最后,要求学生仿作:“共同拟题,如拍球三字经、读书三字经等,各自仿作。”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三字经的形式之美,在推究中理解三字经形式上的特点,在仿作中学会三字经的写法。

又如,顾随的《月夜在青州西门上》(原文略),可在选文后设计如下练习:

一、张中行曾说:“顾随用散文、用杂文、用谈家常的形式说了难明之理,难见之境。笔下真是神乎技矣。”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顾文是否体现了此种禅悟过程?请结合文句分析。

二、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句写评点文字,注意“选词选句写评点,词句赏析不离篇。点悟内涵评写技,明白晓畅用语简”。例如:城内的屋宇,浸在月光里更看不见一星灯亮(“在”字化动作为状态,有一种定格、凝固的作用,烘托出极致的静);天上牛乳(写色,细腻、洁白)一般的月光,城下琴瑟(写声,调和、高洁)一般的流水,中间的我,听水看月,我的肉体和精神都溶解在月光水声里(月光、流水是实写的意象,烘托出一片澄澈空明之境)。

三、请结合短文内容,拟出下联,注意平仄与押韵。例如:

青州西,登门一望,远山无语,明月多情频眷我。

午夜时,侧耳时听,近水有声,痴心如醉不知谁。

月夜青州西门上,月光如水水如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水浮灯孤城中。

这篇短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一是就内容设题,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禅宗文化;二、三则分别是学习传统的批注、属对的读写方法。

传统语文教育方法是针对汉字汉语特点以及中国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实施的,是在上千年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清末以来,中国传统教育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被西方现代文化改造,在制度、观念、知识和方法等层面逐渐被西方现代教育所取代。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中,我们在借鉴西方教育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将传统语文教育方法发掘出来、承传下去。

学校是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机构,语文教材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有责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进语文教材,在现代教育中赋予其新的价值,让语文教材真正能起到塑造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7]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9,101.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1.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92.

[4]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350~351.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99.

[6]张心科.语文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R6~243

[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百年语文科课程知识建构的现代化历程研究”(编号:13YJA8801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