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逐渐加大了对生态建筑的关注。生态建筑观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本文分析了近年我国办公建筑设计存在的生态问题,并且提出了设计的原则和相关方法。

关键词:办公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前言:我国建筑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本土自然环境带来了破坏,资源开采严重、生态不平衡、污染严重等都危及人们的生存环境。作为建筑经济主要载体的办公建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严重,因此在办公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设计出能够实现三者和谐统一的建筑,为人们的营造一个绿色、清新的环境。

1我国办公建筑设计存在的生态问题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办公建筑一味追求造型和立面的花哨以及施工的进度和经济效益,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与我国施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格格不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

设计对可持续发展不够重视,未将可持续发展当作重点工作落实到行动中,导致大量的浪费。

1.2建筑设计缺乏整体性考虑

建筑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工程与室外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不利于综合性生态观念的建立,而且也无法使一些生态策略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1.3不重视建筑实质

许多办公建筑设计存在着华而不实,形式化的现象。

2生态办公建筑设计原则

为将生态策略更好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可以遵循以下三大原则:遵守节约成本原则、遵守实事求是原则、遵守灵活调节原则。

现代建筑工程规模较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成本非常之大。应该杜绝浪费,提倡节约,从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生态策略,同时应能根据要求,灵活调整生态策略,并保证生态策略综合效果不受影响,以达到充分发挥策略作用的目的。

3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的相关方法

3.1规划初期的生态办公建筑整体设计方法

进行生态办公建筑设计时,首先要优先进行整体性设计,从全局角度去把握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建筑选址上尽量远离城市人口集中区域以减少对城市的压力,对于某些特定地块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软件(如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图1)的模拟和分析功能,对整个项目周边的风环境、噪声环境、水环境等自然环境以及人流、车流、等人工环境进行预判,从最初的项目规划入手,通盘考虑建筑的需求,以及将会带来的环境负荷,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并符合节能管理要求,进而充分的掌握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3.2生态设计过程中一些值得选用的优化设计类型

对于设计中可以利用的理念和经验的总结可以有效地改善办公建筑的整体生态环境.

3.3注重生态化与节能新技术的应用

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应注重自然能源的利用以及对人们生活模式的引导,以弥补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紧张的现状,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首先,设计时应重点考虑新技术、新材料的利用,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减少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其次,因地制宜注重当地材料的充分利用,避免因远途材料运输增加施工成本。同时,根据建筑场地水文、植被等合理布局不同建筑物,并确保不同建筑物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公共照明系统可利用太阳能等(图6,7);最后,注重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建筑物而言资源循环主要对水资源来讲的,为此,应根据水资源的不同等级,进行合理的利用,以有效节约水资源(图5)。

3.4高效无污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在生态办公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以及无污染的材料,对有害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减少其对土壤、水体和植被造成的损害,减少光污染和噪声污染。尽量选用可以回收的钢铁、铝料、玻璃以及混凝土废料,让建筑材料全面循环、再利用,直到建筑物报废时还能使建筑设计在基地内创造水、养分、能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使生态建筑维持长远效益。

总之,生态建筑己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办公建筑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建筑、人、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统一,保证生态平衡。目前我国生态办公建筑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并结合具体的建设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掌握生态建筑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保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春松,侯湛.城市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研究[J].建设科技,2013.24:86-87.

[2]许壮声,高星.生态建筑设训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3]霍续东,基于生态理念的厦门软件园三期城市设计,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4秋 季刊,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