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则数学故事的质疑与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则数学故事的质疑与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中,在“比的应用”一节给出了阿凡提分马的故事. 该故事是:

一位老人有11匹马,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老大、老二、老三分别继承我11匹马的■,■和■. 老人过世后,兄弟三人怎么也不能把这11匹马分得整数匹. 正在三兄弟犯愁时,阿凡提牵着自己的1匹马走了过来,对三兄弟说:“加上我这匹马,你们就知道怎么分了.”于是三兄弟按12匹马来分,老大分了12匹马的■,分得了6匹马;老二分得了12匹马的■,分得了3匹马;老三分得了12匹马的■,分得了2匹马,6 + 3 + 2刚好为11匹马. 三兄弟把11匹马整匹分了后,归还了阿凡提的1匹马.

笔者认为,这道题选编在“比的应用”一节有些勉强.

一、质 疑

上面的解法说明,若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求算,三兄弟不能分得整数匹马,加入阿凡提的一匹马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求算,刚好整匹分之,且阿凡提的马不会被分之. 即加入一匹马后三兄弟分之,可以凑得每人分整数匹马.

这道题作为名题流传至今,是由于阿凡提的一匹马起了“铺垫”作用,“参分而未分”.

以上两点给人们的印象,似乎阿凡提的分法是巧妙的. 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用质疑的眼光看待阿凡提的分法,会发现有下列几点不能自圆其说.

(1)11匹马改为12匹马,理由是什么. 假设上例问题中的马不是11匹,而是12匹或13匹,又该如何求算?

(2)对结果的检验不合理,缺乏逻辑性. 检验应该按问题的类属检验,而不只进行简单的加和验算. 既然把问题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来处理,就应看11的■,■,■是否等于分得的结果6,3,2,显然不等,而不能仅仅看6 + 3 + 2等于11.

(3)解题时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算,怎么会得到11的■,■,■分别为6,3,2呢?这一点往往令学生费解,学生提出质疑,老师未必能三言两语释其所以然来.

(4)能否将每匹马按市场价计算,若分不得整数匹马,采用找补差价的办法以求得整数匹马?

二、探 究

笔者认为,这类问题应化为“按比例分配”问题,不应放在“比的应用”一节,或不应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类问题来研究. 就是说,上题中的■,■,■是指三兄弟分得的马匹数之比,即不论三兄弟各自分得多少,也不论各自是否能分得整数匹马,三兄弟分得的马匹数应符合■ ∶ ■ ∶ ■,这样的理解学生容易接受.

求解如下:

■ ∶ ■ ∶ ■ = 6 ∶ 3 ∶ 2,6 + 3 + 2 = 11.

老大分得:11 × ■ = 6(匹);老二分得:11 × ■ = 3(匹);老三分得:11 × ■ = 2(匹).

经验算,答案是合理的.

把问题归属为“按比例分配”问题,具有以下方便之处.

(1)不论各分数之和大于1、等于1或小于1,其解法是一致的,即解法具有广泛性. (2)不需改变标准量(如上题的11匹即为标准量). (3)避免自相矛盾,能合理解释答案. (4)如果用“按比例分配”法不能求得整数结果,那么用“阿凡提法”――改变标准量的方法肯定也得不到整数结果.

例1 一牧民欲把17匹马分给甲、乙、丙三人,分给甲一半,分给乙三分之一,分给丙九分之一. 问:甲、乙、丙各分得几匹马?

解 虽然■+ ■ + ■ = ■ < 1,不需改变标准量可解之:■ ∶ ■ ∶ ■ = 9 ∶ 6 ∶ 2,9 + 6 + 2 = 17,

则甲分得:17 × ■ = 9(匹),乙分得:17 × ■ = 6(匹),丙分得:17 × ■ = 2(匹).

模仿“阿凡提法”,加1匹马,按18匹马分:

甲分得:18 × ■ = 9(匹);乙分得:18 × ■ = 6(匹);丙分得:18 × ■ = 2(匹).

例2 把13个苹果分给三位小朋友,笑笑分■,小军分■,淘气分■,每位小朋友各分得多少苹果?

解 ■ + ■ + ■ = ■ > 1,不需改变标准量,用“按比例分配”法解之:

■ ∶ ■ ∶ ■ = 6 ∶ 4 ∶ 3,6 + 4 + 3 = 13.

很明显,笑笑分得6个、小军分得4个、淘气分得3个苹果. 或计算如下:

笑笑分得:13 × ■ = 6(个);小军分得:13 × ■ = 4(个);淘气分得:13 × ■ = 3(个).

若模仿阿凡提的解法,这时不用“加1”,而用“减1”法来改变标准量. 从13个苹果中取走1个,按12个苹果分配:

12 × ■ = 6(个),12 × ■ = 4(个),12 × ■ = 3(个).

为什么“减1”?是为了分得整数,且凑得6 + 4 + 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