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望你“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望你“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古代书面语的载体,语文教材中文言部分的编排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关系着古代文化的传承,也彰显出我们企图强烈的阐释和再造古典文化生命力的意图。出现在教材中的课文导读部分,便正是一种现代人对文言篇目理解和阐释的“观念先行”。对于刚接触古代文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导读对于作品内容、主旨情感和作者风格的解读,是他们进入文言世界的重要引领。因此,它对课文进行诠释的“度”以及“方向”和“方式”,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反复思索,以期让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文化精髓得以完整的保留和传承。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导读

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一篇文言课文,是由课文导读、正文、注释、研讨与练习、知识文本框、插图这六部分组成的。其中,知识文本框和插图部分因正文内容的差异或有或无,而课文导读的部分却是任何一篇文言教材在正文之前必不可少的部分。导读部分设置的目的是以简单的语句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或者介绍作者其人其事,还有的是对文章内容进行简要阐述,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正文的难度,顺利地引导他们进入古代书面语的赏析。

无论作为编者抑或教师,我们都不得忽视“导”的对象――初中生。他们的学习接受程度、心理成熟度和学习方式等个体因素决定着导读设置的内容和形式,且是导读设置的关键。

一、把握信息冗余度,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独有的特色,也是教学中不妨适当借鉴的方法。尤其对于处于精力和思维最为活跃、最不为束缚的青春期的学生,授之以渔,反而可能引导他们进入一条“涸泽而渔”的思路。

文言在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和现代白话文都有不小的差距,这正是初中生学习文言的难点。有些导语设置的初衷为了适当降低课文学习的难度,将课文主旨、特色介绍得一览无遗,过于直白,使课文学习方式沦为演绎法,即根据答案去找材料,失去归纳法学习从课文的分析中归纳出答案的乐趣,同时也易造成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如《木兰诗》的导读部分明确注明其语言特色为“明朗刚健,质朴生动”,这八个字所概括的风格特点看似简洁,却实际上是用对于初中生晦涩的词语在阐述成人的理解,并潜意识中让学生带着答案学课文,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易使学生养成惰性心理。我认为,课前提示应对课文学习起到启发帮助的作用,不应把文章的一些需要仔细品味的诸如主题、语言特色等毫无保留地揭示出来再让学生思考。导语应点到为止,引导学生以一定的方法,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体会与把握。

二、内容的“导”有余,方法的“导”不足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经常无意中告诉学生,要“读懂”文言文。言外之意似乎弄懂一篇文言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甚至是全部。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部分教材导读部分的设计,都紧扣住篇章内容的理解。以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核舟记》为例,导读的设计如下:“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毕见,其他如箬蓬、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34个字,勾画了了,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象再造出这件艺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再如《湖心亭看雪》前的导语:“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文字的学习、语感的形成不是靠机械化的灌输,只有真正的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收获大量的鱼。上述举出的两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导读的设计侧重点仍然落在对文本内容的解析,通常都是在大量的文字进行类似主旨式的概括后,剩下一两句蜻蜓点水式的方法指导。如《核舟记》导读中所提到的“想象”,是理解和再造文学作品很重要的方法,对于这样一篇以文字赋予微雕艺术品生命力的作品来说尤显关键。遗憾的是,一笔带过式的介绍注定被不少学生乃至教师忽视。再如《湖心亭看雪》导读的设计本就简单,寥寥数语全是对内容的概述。然而,我认为这篇小品文的核心不在于景,而在于景后所承载的幽深、隐秘之情,尽管所塑造的西湖雪景的确清新淡雅,但如果忽略了张岱的生平,忽略掉了学习文言必备的“知人论世”的方法,简单当成一篇游记,就使得《湖心亭看雪》的艺术魅力大打折扣。

导读的设计定位,首先意味着我们对学习对象――初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承认。我们要相信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了使用和操作学习方法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传授给他们更多的学习之“道”,以期他们在自能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新瓶可以装旧酒,导语的设置不妨更贴近现代生活

现代的学生学习文言的障碍不仅在于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在于文言中所承载的生活方式、情感解读与现代社会生活存在不小的隔阂。这使得学生即使花大力气读懂了文言的字词,也难以在情感上得到触动,从而无法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大道之行》是师生都公认的难教也难学的文言篇章。尽管文字简练、篇幅简短,但学生学完、教师教完之后,总有一种“隔膜”的感觉。“大同”“天下为公”这些激励无数儒家知识分子的梦想似乎不能完全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崇高的口号而已。其实,在开门见山的导读部分,我们不妨抛却“早在两千多年前”这种充满历史感同时也拉开距离感的表述,放开胆子,从学生更为熟悉的现实生活角度切入,让被儒家奉上神坛的理论能为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所接受。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我建议可以从“中国梦”的概念引入。我的设计如下:“当今怀揣激情、怀抱梦想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复兴民族、强大国家、幸福家庭、完善自我的‘中国梦’。其实,历史在传承中有着惊人的相似,这颗‘梦想’文明的种子有着深厚的渊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份迄今我们都在努力追寻的美好境界,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先圣孔子的心中。”

让文言的学习卸下高贵的身段,从历史的神坛上走下,大胆地使用新世纪的词语、思维和价值观对其进行“包装”,当新瓶装上经典文化的旧酒或许更能酿出醇香的滋味。

综上所述,一段优秀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导读,看似小,却无论从内容、形式、方法上都需精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拿捏得当,把握到位,才能让它成为初中生咀嚼文言的第一口佳肴。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