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永远年轻的乐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永远年轻的乐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金秋送爽的大好时节,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建国60周年的喜庆气氛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国少年交响乐团暨“红领巾乐队”迎来了50周岁的生日。2009年10月15日、16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分别举办了中国少年交响乐团暨“红领巾乐队”成立50周年庆典音乐会和座谈会,以此来纪念和庆贺这个美好的日子。

庆典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由特邀指挥、国际著名青年指挥家吕嘉执棒。出席庆典音乐会的各界领导有文化部科技司副司长王丰,文化部科技司教育处处长牛耕夫,中国交响乐基金会郭姗女士,北京市考试院中招办王大平、伊宏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熠、党委书记郭淑兰等院领导,以及附中的现任领导和教职员工,历任老校长、“少交”指挥、教学督导、老教师、老校友等。

音乐会演出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代表院领导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致词,他回顾了50年来“少交”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少交”的成立对于中国音乐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首先,“少交”的专业水平及排练、演出形式在全国音乐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了当代中国少年音乐教育的范式,是附中整体教学水平的体现。第二,“少交”培育了众多高水平的乐队队员,目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约有30余人,国内众多乐团――尤其是北京的各乐团――约有100余人。他们在国内外著名乐团里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在音乐学院的教学中增加了重要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使对学生的培养更为全面,学生的乐队演奏知识都是在“少交”得到启蒙的。第四,很多指挥家在学习阶段,都曾在“少交“得到锻炼和培养,如郑小瑛、徐新、吕嘉、王进、张艺、张弦、张铮等,应该说,“少交”称得上中央音乐学院管弦、指挥专业教学的另一条主线。

附中校长邢维凯则代表学校,对多年来支持附中工作、对“少交”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各界领导、老师、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他还对“少交”50年来为中国音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总结。他说:五十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红领巾乐队”这棵祖国文艺百花园中原本稚嫩的幼苗,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开花结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当中,乐团的专业化、正规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乐器装备及排练场所等硬件设施也有了巨大的改善。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支以“中国少年”命名的、代表着中国青少年专业音乐最高水平的交响乐团。这个乐团的足迹已经遍及亚太和欧美各国,在国际乐坛上赢得了同行们的高度赞誉。尤其值得我们自豪的是,这个乐团就像一台播种机,不断向海内外播撒出音乐人才的种子。

音乐会演出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单簧管协奏曲(引子・主题与变奏>(罗西尼曲),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陈钢、何占豪曲),《第七交响乐第一乐章》(贝多芬曲)四首作品。特邀独奏则由原“少交”队员、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专业特聘教授范磊和新加坡交响乐团小提琴助理首席孔朝晖担任。他们纯熟的演奏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更是表达了他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尤其是指挥吕嘉在音乐会最后一曲演出前的一段充满对母校感恩的讲话,更是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使音乐会在一种感人的热情气氛中圆满结束。

如果说“少交”的演出是汇报50年的发展历程,那么,10月16日举办的座谈会则是老校友们与院领导共同回忆“少交”成长过程的难忘往事。

当天上午的座谈会由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邢维凯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附中历任老校长、老教师,各届老校友,附中现任的中青年教师骨干,以及各界媒体人士等近40人。在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中,大家纷纷踊跃发言,不仅有当年一点一滴将“红领巾乐队”建设成为“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的回忆,还有“少交”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的许多中肯建议,充分体现了对“少交”的深厚情感。

方摇⒂嗷鄹、左因、陈南岗四位老校长分别畅谈了各自在任期间“少交”的发展情况,以及在观看了音乐会后,对“少交”的建议和期望。首先,大家都对“少交”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少交”能够继续加强音乐的基础训练,只有乐队成员做到“统一”,音乐才能被更好地表现出来。第二,希望“少交”能有长期驻校的指挥,指挥是乐队的灵魂,只有长期与乐队进行排练和演出,交流与融合,才能更好地把握乐队的发展方向。第三,向其他国际优秀乐团学习,每个队员不仅是优秀的独奏演奏员,同时还应是善于合作的优秀乐团团员。而对于“少交”未来的发展,老校长陈南岗认为,其发展仅有学校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一个长效的机制来支持,这样才更有助于“少交”走出国门,展示中国青少年交响乐发展情况。老校长左因则认为,各个专业教师和学校不应只关注学生的获奖情况,而是应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上来,只有懂得如何把握独奏和合奏技巧的学生,才是一个合格的音乐人才。

曾在“少交”担任过指挥或与之合作过的冀瑞凯、吕嘉、夏小汤等从指挥乐团的角度谈了“少交”的历史与现状。首先,大家认为“少交”无愧是音乐家的摇篮,从它中间走出了非常多优秀的音乐演奏人才。而指挥和乐队一同成长也是“少交”的重要贡献之一,在“少交”得到锻炼和成长的指挥也非常多。但作为指挥来说,排练学生乐团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乐团与职业乐团的机制是不同的,它不像职业乐团那样具有选择性,团员流动性大,排练时间也不够固定,所以,以现有的资源达到或接近职业乐团的演奏水平是相对困难的,必须克服乐团的重复建设、演奏水平的参差不齐、乐器质量的良莠不齐等。有鉴于此,进一步平衡专业课与乐队课的关系:如何将视唱练耳课与乐队课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会“听”和“读谱”,并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等,不仅成为学生们学习面对的问题,还是指挥、各专业教师以及学校领导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老教师祝盾、陶纯孝、赵薇及青年教师朱亦兵、王绍武等,则更多谈及了教学中“专业”与“乐团”的关系。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很多专业教师都更多重视学生的专业训练,而对于乐队实践课程则相对忽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学体制的问题,学生的乐队课时间不够集中,很多时候会与主科时间冲突;一些教师重视学生的“获奖率”,而不支持学生花时间在乐队课上训练等。而面对这些弊端,教师们认为,一是可以将学生的乐队课集中排练时间固定下来,如附中招生考试期间,就可以利用起来排练出一整套曲目:二是可以让专业教师也参与到乐队排练中,对各声部进行指导,同时培养教师进行非一对一教学的经验;三是可以实行学分制,将乐队课程列入学生的必修课并记以学分,从教学体制上将乐队课的重要性提升上来。

座谈会的最后,叶小纲副院长对本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认为,“少交”的水平如何,是取决于附中的办学水平的。长期以来,“少交”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在未来的日子里,还是要更多地加强年轻一代对艺术音乐价值的深层次认识、理解和热爱,不仅仅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还要强调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些在“少交”的组成、排练和演出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第二,叶小纲对“少交”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可以利用“少交”措建一个教学平台,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可以创造、启动一些项目,利用国家资源使“少交”有更多机会演出、交流;在管理上使“少交”更加与社会接轨,并加强“少交”的竞争机制;在“少交”的发展中,应更多体现“中国特色”,如更多演奏中国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少年交响乐团。这些建议和鼓励,也充分体现了学院对“少交”发展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