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石鲁书画的市场状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鲁书画的市场状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2008年春季拍卖会上,“长安画派”创始人、书画大家石鲁先生的作品《芙蓉荷花行书四言联》以616万元的高价成交,在当前这初显回暖势头、并不十分火爆的书画市场上,确是可喜的成绩。但与这一件高价成交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鲁书画作品这些年来的市场行情一直不景气(主要指没有广泛稳定的行情)。据雅昌艺术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4月底,石鲁书画上拍约725件,成交333件,未成交392件,成交比率为46%,平均9.5万元/平尺。相比同级别的书画大师傅抱石、李可染等,石鲁作品在上拍数量、成交比率、平均价格上,都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如傅抱石书画上拍约2095件,成交1145件,未成交950件,成交比率为55%,平均37.9万元/平尺;李可染书画上拍约2874件,成交1727件,未成交1147件,成交比率60%,平均26.7万元/平尺。再以大型拍卖公司2008年春季大拍作品上拍数量为例,如中国嘉德2008年春拍,同是书画作品存世量较少的大师,石鲁作品上拍仅2件,而傅抱石有15件,李可染有14件。由此可以看出石鲁书画的市场行情仍不景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赝品困扰真伪辨别难度较大

若论进入艺术品市场,石鲁先生是少数几位书画作品很早就进入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国画大家之一,他被国外藏家称为中国的“梵高”,其作品在不同时期都有高价产生(见附表)。若以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看,石鲁不亚于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他是近现代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个性强烈,既有张扬的表现形式,又有丰富的内美蕴涵。那么石鲁书画作品的市场价格为什么至今仍没有广泛的稳定基础呢?笔者认为赝品泛滥应是主要的困扰因素。

石鲁早期之作多为主题创作,作风严谨,无有败笔,数量又较少,是难以模仿的;而后期之作多创作于“”时期,磨难造成的癫疯、狂怪性情,使其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不稳定,水平高低也极不稳定,虽极有创意、新意,但由于水平不能稳定发挥,作品多狂放而粗野不文,纵心所欲,不加羁束,故常有败笔,又多不钤印,而用朱砂画印。因此,他所形成的美的符号让观者识别个性时感到非常困难,同时也易于作伪。作伪者们正是看到了这一“漏洞”,便大肆伪造石鲁“”疯癫时期的作品,并利用现今市场人士及鉴定界对石鲁作品的鉴定仍不成体系且无从下手的弱点,以及典藏界又多追逐其患精神病后作品的这一可乘之机,制造出大量仿其后期风格的劣品散布于书画市场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2002年发生在河南,轰动全国的“石鲁遗作案”,作伪者在获利4000余万元的同时,还骗过了一批美术界、鉴定界的知名专家,直到2005年这个惊世大骗局才被揭开。

一直以来,书画市场上石鲁的作品真者百不得一,大家见识真迹的机会很少,心目中的标准就很难确立,让人们如雾里看花、真伪莫辨,连很多专业鉴定人士也只能是猜,而不是鉴,这就导致收藏者对石鲁作品的普遍惧怕,也就阻碍了石鲁作品成为书画市场普遍消费的热点。有一个现象我们必须注意到,每次创天价的石鲁作品,定是出处极为可靠、考证极为翔实、证据极为确切,毫无疑问的精品或代表之作,普通作品就鲜有人问津,其实是不敢问津。癌症夺走了石鲁的宝贵生命,假画则夺去了石鲁的艺术生命和本应火爆的市场行情。

地域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

中国书画自古就有市场,不同时代书画市场的热点也不相同,这些热点与当时人们的文化品位及推崇的文化价值观相契合,书画消费者自身积累的文化底蕴左右着其消费的方向。当今是中国书画有史以来市场最为火爆的时代,也是参与市场行为人数最多、层面最广的时代。但不管参与者目的如何,书画市场不同时段出现的不同消费热点,都受地域经济发达与否和文化底蕴积淀丰富与否的影响。“非典”后书画市场“井喷”之时,出现的几个相对稳定的地域性消费群体所追捧的热点,其背后就有着这几个消费群体不同的地域性文化背景和支撑其消费的经济环境,与其相对应的热点画家则是该地域性文化中书画艺术的代表人物。如浙江热中的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等;京津热中的齐白石、李可染、吴冠中等;海上热中的林风眠、吴湖帆、谢稚柳、程十发、唐云等;江苏热中的傅抱石、钱松吊、宋文治、林散之等。

但进入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初以后,以上四个书画的地域性消费热点开始进入了市场价格的盘整阶段,这时在20世纪曾出现过的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大家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到此时才异军突起,出现近现代大家作品价格整体全面稳步上涨的局面。导致这个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源自一股外来的力量,就是以“江浙炒画大军”为首的外来炒家。因为当下书画消费的投资性质多于真正的收藏性质,随着商业投资目标的变化,市场局面就会产生变化。“江浙炒画大军”用两年时间把江、浙、沪及北方名家的书画作品已炒到相当高的价位,这时需要开发新的目标,而“岭南画派”这个新目标由于自身地域性文化底蕴薄弱的原因,虽地域经济非常发达,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名家书画作品与江、浙、沪及北方同水平书画名家作品相比,价位相对低,江浙炒家们抓住了这个机会。而同时另一股力量――本地投资型买家,他们在受外地买家大举进入的挤压下纷纷入市,表现出一种“护盘”行为。试想,待岭南画派整体上升成一个高价位盘时,不知“江浙炒画大军”的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长安画派”的石鲁、赵望云。

这些明显带有地域性消费的热点背后,都有着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背景,这两个背景缺一不可。像岭南画派虽处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非常发达,但其传统文化底蕴却略显薄弱,所以靠自身产生不了明显的地域性消费热点,而是由于外力的介入,才让这个地域特点非常明显的画派形成热点;长安画派虽然地处陕西,文化底蕴丰厚无比,近现代大家石鲁、赵望云等在中国书画史上地位显赫,但当地经济欠发达,所以也热不起来。石鲁虽偶有高价成交记录,但相比其地位还是不相称的。由于长安画派整体尚形成不了地域性消费热点,即使“江浙炒画大军”与“山西煤矿兵团”“争锋”长安,那也如岭南画派热一样,它不是长安画派自身的地域性消费热点。因为只有经济发达和文化底蕴厚重两种因素相累积,才能爆发几何级的能量,形成一定规模的地域性消费热点。另外还有一个促成书画市场这种地域性消费热点的重要原因,就是一般买家对当地近现代画家作品在认识上会相对全面一些,真伪辨识上会更容易找到权威的证据,买家花钱时会比较放心,但经济发达与否又是愿不愿花钱的一个制约因素。

石鲁书画作品的市场虽然目前存在以上谈到的诸多问题,但对其前景笔者认为仍没有必要悲观,因为随着广大书画收藏者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以及鉴定界对石鲁艺术研究的深入,像石鲁这样在近现代创造过里程碑式作品的一流开宗立派大家,其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即使从鉴定角度而言,其后期之作的真伪也并非完全不可辨析。虽然这些作品乍看颇难分别真伪,但真迹具有的坚硬和力量还是不难辨识的。他的作品不像用笔画出、写出,而似用刀斧凿出,特别是其书法,有用笔如刀的效果,这些都是作伪者难以企及的,因此凡形似狂放险峻,实是内涵理性并力量不足者,应均为赝品无疑。再者,石鲁的豪放之气,反映在作品上则为咄咄逼人的雄强气息,而作伪者则往往“气短”而力竭。所以,只要通过认真研究、大量实践,找出真迹与伪作之间规律性的实质区别,以此为鉴别依据,而不是仅靠作品的出处可靠,那样,石鲁作品市场的广泛稳定基础就会产生,石鲁作品就会成为众人关注的市场热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个别的高端消费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