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宗白华关于“艺术化人生”的实现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宗白华关于“艺术化人生”的实现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20世纪20年代初,宗白华曾在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及了“艺术人生观”、“艺术化人生”、“艺术的人生态度”、“艺术的生活”等概念,以弘扬和建构其艺术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体现出将艺术之美、艺术精神和人生、生活相联系,力图使后者获得超越、提升和美化的思想倾向。本文试从“观察”和“同情”两个方面解读宗先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宗白华 “艺术化人生” 观察 同情

一、解读

人生和艺术相结合,崇尚追求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把艺术境界作为理想人生的重要尺度,是我国传统文化“诗”教、“乐”教的悠久传统。但是,这种对艺术、美和人、人生之关系的态度,这种深蕴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崇尚艺术化的人生旨趣与理想,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中,始终没有上升为明确的理论话语。直到20世纪上半叶,在民族危亡和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前,在一批初具现代美学意识的中国现代美学家、艺术家的努力下,在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思想领域中,“人生艺术化”这个富有理想色彩的理论命题才逐渐明晰并被最终确立起来。宗白华就是开其端绪,并丰富发展这一思想理论的一位美学大师。由此,“人生艺术化”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唤醒人性觉醒和社会改造的激情号角,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追寻人性完善和生命价值的诗意理想。

宗白华非常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20世纪20年代初,他曾在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及了“艺术人生观”、“艺术化人生”、“艺术的人生态度”、“艺术的生活”等概念,以弘扬和建构其艺术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体现出将艺术之美、艺术精神和人生、生活相联系,力图使后者获得超越、提升和美化的思想倾向。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并因此而积极地实践人生。“艺术化人生”命题辐射了人生态度、人生方式、人生境界、人生理想等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它追求人生的审美超越和人格的审美建构,把艺术视为至高的美,期冀把情感、自由、真率、生动、完整、圆满、秩序、和谐、创造等艺术精神与艺术品格融会到人生境界和人格修养之中,通过超越虚伪、粗鄙、麻木的纯物质人生,来达成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向上实现,达成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的诗意提升,从而实现并体行一种有味的自由生活。简单地说,“艺术化人生”就是要把生命安置在审美的自由升华中。

但是,这种人生艺术化,在宗白华看来,需要美的教育,需要通过艺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染和熏陶,才可以使我们平淡、枯燥,散文化式的人生,得以诗意地展开,成就“艺术化”。那么,什么是“艺术化人生”呢?意思是,普通人通过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感染去观察感受美,并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审美愉悦,提升人生境界、人生理想,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积极地把我们的生活,当作一件高尚优美的艺术品一样去创造,使之理想化、美化,以达到“艺术化人生”。

二、实践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教育主要考察的是“人”、“人生”这样一个属于人自身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重大问题,强调美育的核心在于升华人自身的感情世界,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那么怎么才能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呢?他在多篇文章里有过多次论述和阐发。具体有如下两个途径:

1.观察

宗白华认为,艺术化的人生首先就是“观察”的人生,观察是艺术化人生的实现方式、存在方式。人的生活总是苦辣酸甜样样俱全,而这之中最多的莫过于痛苦,所以有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在日常的生活里,人们往往总是被眼前的、麻烦的事情所困扰,以至于难于解脱,从而不能够站得高站得远,而忽略生活中一直就有却并不常被发现的美,因此,根本就谈不上艺术化的生活和唯美主义的人生态度。而所谓艺术化人生、所谓唯美主义的人生态度,是说人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能力去拉开主体和生活的距离,让主体获得观察的角度,从而从远处、高处看视人生现象。这样的话,生活的痛苦、那些无价值的生活乱麻就离主体远了,主体因此得以超越功利和现实,也就获得了唯美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能有实现艺术化人生的可能――距离产生美,美使人生艺术化,这就是宗白华先生的态度与方法。

在这里,宗白华把“观察”提升到哲学高度,指出了实现艺术化人生的一种方法。要想使生活丰富有价值而超越身边的痛苦,首先就要学会观察,观察具有丰富生活的能力,因为我们观察的方法不同、角度、立场不同,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就不同,对人生的问题的处理方法也就不同。宗白华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尽可以作以下的几种观察:艺术的、人生的、社会的、科学的和哲学的,其中,艺术的观察,是“艺术化人生”的关键。

“观察”是宗白华先生提出的人生艺术化的手段的实现机制之一,是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存在方式。人们在艺术化的观察中,获得审美感受、审美愉悦,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和提升,为下一步实现艺术化的人生做好了思想的准备。

2.同情

关于实现人生艺术化的途径,宗白华先生还有一个概念――同情。同情理论是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他认为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换位思考能力,就是彼此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宗白华则是从艺术和美学,以及社会学两个方面着眼和定义“同情”这一概念的。他从艺术上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合一性上理解“同情”。首先,他认为人与自然在生命韵律上、美感形式上是同质同构的;然后,他又把这种同情推而广之到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落实于生活实践。

同情是在观察之外,宗白华先生指出的实现艺术化人生的另一途径。如果说,观察的人生方式要求的是人与生活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讲究淡远的境界,是出乎其外的话,那么,同情则是这种距离的消弥,是切近的追求,是入乎其中,是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努力达成主体与客体的一致,使作为主体的人和客观对象之间契合无间、物我不分,取消了主客体的界限。这时,人作为主体才能体味到客观对象与主体融而为一,共有和谐内在的生命节律:“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的美。我们看一幅画,如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我们在朝阳中看见了一枝带露的花,感觉着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发展,无所挂碍,便觉得有无穷的不可言说的美。”这就是要求我们纵身大化之中,细微地体验大自然的内在韵律,与大自然同呼吸,共跳动。我们在欣赏艺术品时,我们在生活当中,如能做到“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做到“设身处地”,产生“直感”和“同感”,也就能够把人的生命和生活诗意化,把人生幻化为艺术存在,从而,艺术与人生变为具有同一本质的东西,生活自然而然也就“艺术化”了。

所谓艺术化,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述为“一致”,即主体通过无限止地拉近自我与客体对象的距离,融入对象之中,从而使主客体双方取得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完全的一致之时,主体对象化,客体主体化,分不出你我,一种类似于艺术感觉的人生生活方式,也就产生了。同情也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和人之间的一致,是社会关系得以成立和存在的基石――和谐。

观察和同情就是宗白华先生展示的艺术化人生实现的两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或者二者兼取,各采其长,都可以达成“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生存境界。

三、追求

以艺术作为寻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途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传统。从孔子的颜回乐处、曾点气象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所向往的就是一种将道德内化为情感的艺术化生命境界。中国文化中,最具艺术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庄子,其庖丁解牛之自由,羽化蝴蝶之畅神,鲲鹏展翅之潇洒,深切艺术精神之韵致。而魏晋名士的风流生活,更是将艺术的自由精神、个性精神、生命意识、情感原则展现得淋漓尽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自然资源被浪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生活空虚。在这个被现代主义技术文明异化了的世界,人类的本质也逐渐疏离、异化,那种诗意的人生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中已经很难再现了。所以当下,我们更应该把艺术化的人生方式作为精神诉求和实践追求。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对于一去不复返的生命,我们要频频驻足流连,满怀至性深情地去咀嚼、去体味。通过人生艺术化、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的危险以达到“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3]宗白华.读柏格森“创化论”杂感(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4]宗白华.哥德之人生启示(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5]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哲学研究,2005,(1).

[7]薛富兴.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文艺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