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高校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创造力教育观、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等几方面。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创新能力 培养

当今,教育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也席卷而来,“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各方面的创新,又包括教育主体――教师自身的创新。而教师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之所在。高等教育的创新离不开创新型的教师。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基层、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创造力教育观、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等几方面。

一、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行动的灵魂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要为社会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所以高校教师要在自己的思想领域接受、形成、构造具有创造力的教育观念。

1.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着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点,即从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转向塑造人的生命价值的现念,促进人的精神和教育“心灵导向”的转变,实现人的精神交往。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成为了传播知识的手段,学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奴隶,从而出现知识专制和文化霸权现象,受教育者的知识话语权被剥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传播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完成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内化,从而导致个体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的形成和完善,从而推进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因此,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播知识还是接受知识,既是理解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又是在这种理解和构建中塑造完美人格和实现精神交往的过程。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如果我们的大学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与我国目前所提倡和要求的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等明显不符。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智慧和能力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

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被定位在“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的关系,在这种“管―被管,教―被教”的关系下,教师以权威和垄断的方式对待学生,在教育传播中体现为知识霸权、权威主义、“话语垄断”等现象[1]。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体现为知识共享、平等交流等现象,教师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和知识代言人的角色意识,塑造起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平等对待学生并予之以自由的新教师形象。在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中,共同探讨未知领域,相互实现“自我”。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和发言人,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这就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敢于提出意见的学生表示赞许,对学生提出的新奇观点予以重视。鼓励学生对其独特之处进行分析,展示其观点的特异性,并适时地参加学生的讨论,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大学需要讲授两类课程和两种学问。一种是讲授“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另一种是讲授“使人成为某一类人的学问”。两类课程和学问都很重要,但相对比较而言,“使人成为人的学问”更为重要[2]。在教育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把学生当中“独立的人”来尊重和对待。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创造才能才会得到最大的激发和释放。

3.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许多理论和实际研究都表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教育一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保障的。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一所大学缺少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就很难培养出出色的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人类对世界的完整认识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实践”。课堂教学往往是省略第一个实践环节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知识,但常会限制学生创造力的施展。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如探索精神、不怕挫折、意志坚强、敢于创新等。

二、创新型个性特征――教师创新的核心

个性通常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的总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在创造活动中,个性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以及与创造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因此,它对于创造活动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教师自身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创造型教师的个性品质特征表现为:具有良好的心态,自信心强,好奇心强,热爱学生,具有幽默感,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广泛,思维敏捷,言谈自由开放等。

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个性,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创造能力。高校教师应能够独立思考,有创造性;能够独立工作,也能够与他人合作;能够对事情作出关键性判断,能够发展智力和道德的深化问题,捍卫并积极传播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高校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能够在工作中坚持严格的伦理准则、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保持和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能够完全独立和充分负责地就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权威,以帮助学生去思考、理解和行动。高校教师要愿意并且善于和学生接触并对话交流,只有在这种交流中,教师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才会对学生起言传身教的作用。

在创造型教师的眼里,学生是真正的“个体”,学生的权利和人格能得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能得到尊重,学生的观念和行动能得以表达和表现,学生的感情冲动和缺点能得以理解和宽容。创造型教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能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能用自己幽默的言行、独特的能力、广泛的兴趣、敏捷的思维、自由开放的言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才会引导学生形成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健全的人格。一名大学生如果缺少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和健全的人格,是无法进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

三、知识结构的创新――教学创新的保障

1.教师要终身学习、自主成长,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

在当今信息和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已不可能再用一本教科书来满足学生的求知视野,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对于专业知识本身,应当侧重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从中去理解专业知识本身的思维形象和思维方法。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将之移植到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并将知识进行变通、迁移、融合到教学中,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自主性、反思性、探究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拥有教育观念系统、教育知识系统、能力系统、伦理与心理人格系统的现代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内容组织者,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研究者。

2.教师应具备“博”与“专”相统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厚德博学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使命和本质要求,是高校教师的本质要求、永恒使命,更是教学动力不竭之源。现代教学强调“天人合一”、“文理合一”,强调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数理化之间、文史地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联系日趋密切,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从天文至地理,从远古至未来,从宏观至微观,无所不知。这就要求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博览群书,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信息,以跟上时展的脚步。教师只有具备“博大”而“深厚”的知识结构,才能给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永不干涸的源泉和动力。

3.教师应该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处在信息社会的教师,应该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处理信息、如何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持久的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性和前瞻能力;高校教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创造一种和谐气氛和环境,使学生不仅获得学习的乐趣,且愿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

4.教师要具有科学方法论的素养。

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本质上的自我创新能力。教师的科研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二是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和批判精神,三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研素质是一种自我提高的活性力量,应成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的全面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科研素质的水平。

四、追求教学艺术――创新的最高境界

教学是一门艺术,创造性的教学是艺术性的教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是这样论述教学艺术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多地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他还认为教学的成功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好的教师应该完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学生,“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创造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发扬教学民主,这是创造教学的重要条件,具体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等。而且能够将课堂教学视为人的一次生命旅途,一次和学生的精神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激扬与唤醒。一堂知识丰富、传播生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回应和生命意识的唤醒,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这种充分肯定中得以确立,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以此去追求更有价值和艺术的教学,建立馥郁的精神家园[3]。

参考文献:

[1]杨国玉,冯石岗,赵宏.教育创新与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VOL20:52―54.

[2]陈秉公.教育省略了什么.新华文摘,2009,1:126.

[3]吴果中.从“知识”到“生命”――课堂教学的精神交往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19.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科研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研究――以湘鄂渝黔边为例”(编号08C7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