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感;阅读教学;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很多人认为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

―、语感及其作用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它是一种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能力是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动化功能。

语感是语文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它的强弱能够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文修养。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一)加强学生朗读训练,感受语感

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通过朗读,语文中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感人的情趣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他们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但是这里的朗读训练,一定要遵循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的要求,就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因为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之中。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比如读鲁迅的《秋夜》,开头从字面上看,是介绍墙外有两株枣树,意思很平常;从修辞手法看,这里用的“反复”修辞格似乎也没有必要。然而只要仔细揣摩,就不难发现这句话正隐含着作者孤独寂寞的心理感受。教学时就应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感情,从而赏文入情,美读出来。

(二)指导学生诵读,强化语感

所谓诵读,即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对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和行为结构的总和。尤其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这不仅因为“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而且因为“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如以《沁园春、雪》为例,若让学生不断诵读,以至背诵,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词所营造的高远壮阔的意境中感知到北国的壮丽景观,进而领悟到作者的豪情斗志。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出,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

(三)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训练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9](P339)由此可见,在训练语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咬文嚼字,深入品味,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阅读教学中可以侧重如下两方面加以训练。

1、抓关键词语细细揣摩体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语感的准确性。叶圣陶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清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惟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的清寂的世界啊!”[10]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的面前。

2、加强对词句的比较分析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强化学生对词语的分析比较训练,引导他们咬文嚼字,仔细辨析,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词语的意蕴与感情,领会作者用词奥秘,从而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四)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是积极参与的认识过程

因为语言描述的对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如:人们读到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诗句,就会立刻借助想象和联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就好像是刚刚染过一样,碧绿的江水清澈见底,上面有百条大船在竞相前进,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画面。这一感受是基于生活经验吸收语言符号,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所以在教学中应对联想与想象给予足够重视,可以设置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有充分的联想空间,也可以依据课文情感基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

(五)培养听、说、读、写习惯,积累语感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在反复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除了读课本上的文章,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只有“博览”才能对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教师还应该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读书心得等,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六)指导学生切身体察,获得语感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个人素质和生活体验不同,理解领悟能力会因带上个人情感而有差异,而语感是在理解领悟过程中获得的,也必然会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自己听到、看到的语言文字同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着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

总之,一个人的语感能力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对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相信会随着语感研究,语感培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更加有效、深入;同时,阅读教学也会随着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而更加卓有成效。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创作――写作漫谈》

[2]吕叔湘:《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于艳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