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涞水宽城一带新见早期长形圆首大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涞水宽城一带新见早期长形圆首大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我们见到几枚比较特别的早期长形圆首大刀材料,对于重新认识刀币的种类与演变,探索其起源与归属均有帮助。现作简要报道,以飨读者。

2006年 9月,见到一枚早期削刀,据说出自河北涞水白涧乡容终村一带(拓1,插一上图1)。通体绿锈,修长,厚重,脊背无郭。重66g。通长20.3,身长120,柄长60,环径26×24,孔径18×13,刀身上下宽18、中间宽16,柄上宽9、下宽8mm,刃薄无郭。柄与环交接处明显凸出(包住环)。刀身脊背至刀口从厚到薄,呈斜坡状。脊背与柄交接处宽6,往刀首方向逐渐变窄至1mm。首刃与刀刃相接处呈弧形。柄部面背有2条竖线,但不明显。

2006年4月见到一枚早期大型原始刀币,据说出自河北涞水白涧乡容终村,是挖沙时发现的(拓2,插一上图2)。生坑绿锈,修长。重43.5g。柄厚实,面、背各有2条竖线。刀刃部无郭。刀脊背外郭线较凸出。刀身脊背下部与柄交接处宽5mm,往刀首方向逐渐变窄至1mm。通长194,身长120,柄长53,环径27×21,孔径15×10,刀身上宽18,下宽均15,柄上宽11,下宽9mm。首刃略有残缺。首刃与刀刃相接处呈弧形。

2005年秋,见到两枚大小有别的大型刀币,据说出自河北宽城与辽宁建昌交界一带宽城一方的汤道河镇大石柱村,是挖坑栽树时发现的。

大者重22.5g,修长(拓3,插一上图3)。柄薄平,面、背各有两条竖线。刀身与刀柄交界处有一条横线。刀刃部无郭。刀脊背外郭线较凸出。刀身脊背下部与柄交接处宽4mm,往刀首方向逐渐变窄至1mm。通长185,身长116,柄长50,环径25×20,孔径14×12,刀身上下宽均为17mm。柄上宽1,下宽8mm。首刃与刀刃相接处呈弧形。

小者相对比较轻薄,刀身稍窄,修长。重18.2g(拓4,插一上图4)。柄比大者更薄,面、背各有两条竖线。刀身与刀柄交界处不见明显横线。刀刃部无郭。刀脊背薄。刀身脊背下部与柄交接处宽2.5mm,往刀首方向逐渐变窄至0.5mm。通长186,身长110,柄长56,环径25×20,孔径14×10,刀身上宽16,中部及下宽15,柄上宽10,下宽8mm。首刃与刀刃相接处呈弧形。

这几枚刀与以前所见大宗刀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刀身修长,刀身上下宽度差别不大,刀首刃部与刀身刃部相交处呈弧形,刀身长,刀柄短,形制基本相近。从大到小, 演变有序;由重变轻,规律可寻。尤其是发现具有演变关系的这种样式的削刀。参照对中山国、赵国直刀首部特点的通行称谓,本文暂且称这种刀为“早期长形圆首大刀”。与这种刀样式接近者,以前我们见到过几枚:

1.出自河北易县,通长约183、刀身长约113、柄长50、环经12×15mm,重28g(图1)。由于此刀与一般的削刀有明显区别,当时我们认为“易县发现的大刀,时代较早,比早期尖首刀还长还重,也当是早期尖首刀的一种类型,其与其它刀的关系如何,还有待新的发现和进一步研究”。①

2.出自易县与涞水交界一带,通长188、身长114、柄长53、环径23、孔径16、刀身上下宽均在16mm左右。柄上宽11、下宽9mm。重27.7g。②

3.涞源境内发现,背弧式削刀一件,背部弧度较大,体大修长,重88g。通长217、身长129、柄长65、环径31、孔径23mm。刀身上宽18、下宽20mm。刀柄上宽11、下宽10mm。柄下端衔环处凸出明显。③

4.出自延庆军都山所谓山戎墓地,其中III式削刀,大体属于本文报道这种样式刀。如标本YYM168∶8(玉皇庙),通长202mm(图2)。尖首刀币标本如YHM44∶5(葫芦沟),通长160mm,尖首最宽处32mm,属春秋晚期或者春战之际墓葬。报道者据此“推测燕国及其邻近地域最早出现的刀币――尖首刀,很可能源于山戎文化日常必备的生活用具青铜削刀”。④

新见的这种样式的刀,如果弧背变为直背,缩小若干,则与中山国和赵国的“成白”、“甘丹”等圆首直刀类似。很显然,圆首直刀的造型有可能是受到这种刀的影响。考虑到“成白”刀刀柄比“甘丹”刀等刀柄要长的特点,其与“成白”刀的关系更为接近,它们是否具有先后的渊源关系,因中间有缺环,还不敢确定。《中国钱币》2006年2期报道了在平山县蒲北村和灵寿县冈北村各发现一枚早期类似“成白”刀(图3)的中山国直刀(图4)。相信今后还会有新的发现,中间缺环似可弥补。

过去我们将所见的原始刀或无字大刀划定为甲型I式,一般通长在163-177mm左

右,重14.8-23.6g,推定为春秋中期。而本文报道出自涞水的原始刀币通长194mm,

重达43.5g。出自宽城的大小二刀,通长185和186mm,重22.5和18.2g。因此,我们暂且将涞水重达43.5克的刀推定为春秋早期,将宽城的两枚刀推定为春秋中期,将削刀推定为春秋早期或稍早。准此,可将重28克出自易县的刀和重27.7克出自易县与涞水交界一带的刀定为春秋早期与中期之际。军都山玉皇庙通长202mm的削刀出自春秋晚期墓葬,削刀的年代可能早于墓葬的年代,似可推定为春秋中期。

这种刀与怀来、盂县、灵寿等地所出宽大的尖首刀明显不同,族属或国别当不同,应属另一演变系统。是否一定属燕,⑤目前还没有充分的依据。其与直刀的关系,尤其是与“成白”刀的关系如何,都还有待深究。这类刀的发现地点,涞源、易县与涞水相距较近,但与宽城相距较远。宽城与承德较近。延庆与易县、宽城都有一定距离。这类刀的流通情况及相关问题,由于发现或报道的材料有限,目前还难以作出肯定性的结论。

总之,这类刀的材料还不多见,是新发现的品类,为研究及追溯这类长形圆首刀的演变、流通、族属及年代提供了新的信息。

这种刀的演变序列目前大致可排比如下:

涞源削刀(重88g) 涞水白涧削刀(66g)白涧大刀(43.5g)易县大刀(28g)宽城大刀(22.5g)宽城小刀(18.2g)••••早期直刀成白刀

除此,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晚期一号墓出土有4把类似的削刀(图5),一件长192、宽17mm,⑥属于文书工具,为削竹简之用。荆州一带楚墓也经常发现有这种样式的刀。如江陵望山M1出土两件铜削,分别长274和305mm。⑦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有削刀10件,刀身弧形的一件长255mm,刀身较直的一件长332mm。⑧看来,这种样式的削刀当时较为常见,但南北可能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南方的刀主要是文书工具,与刀币没有关系。北方的刀则演变为刀币。

注释:

①见黄锡全《先秦货币研究》289、309页,中华书局,2001年。

②田光 赵志鹏《记新见数枚削刀和原始刀币》,《中国钱币》2005年2期。

③田光 赵志鹏《记新见数枚削刀和原始刀币》,《中国钱币》2005年2期(图一:4)。

④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8期4、29页,图版肆;5、33页,图版肆,34页。这批墓葬的族属有不同看法,可参考林V《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陈平《从军都山戎族墓地的发现谈尖首刀的起源和国别问题》,二文具见《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⑤记得2001年在太原召开的先秦货币研讨会上,除我们发表了易县这枚刀以外,河北的石永世、张洪印先生提交了《易县出土燕国早期尖首刀化》一文,讲的就是这种刀币。尽管现在我们一时难以找到这篇论文,但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他们主张这种刀是“燕国早期尖首刀”。

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

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106页、图七二:23、图版四二:1下,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⑧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256页,图一六八:12、13,图版八三:9、八四:6,科学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