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面对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如何提高课程申报的成功率、如何做好课程资源建设的组织工作、如何发挥已有精品课程的教育教学效能日益成为课程资源建设者们关注的问题。作者从课程资源选取、资源建设团队组建、激励与保障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归纳了自己从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十年以来的体会,旨在为兄弟院校后一阶段高校开展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课程资源 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 动态监管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使得各高校课程资源申报与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十年以来,各地方为响应此号召,相继开设、启动大量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得到扶植,通过多个平台得以展示,为展示我国教育教学品质、丰富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建立,这个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制订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对精品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旨在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随着2008年首轮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定工作的结束,精品课建程资源建设进入“后建设时代”,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开始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通过2009年[3]和2011年[4]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见表1。

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代表的课程资源建设工程不仅展示、提升了我国教育教学品质,提供了信息时代下的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手段,促成了专业之间、校际之间、省级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而且启发了高校教育教学参与者对教育资源建设的种种思考,推动了各级各类“类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工作。

作为高校一员,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此外还完成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多个级别的教学优秀奖、微格教学评选活动的申报工作。面对不同时期各种级别、各种名目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制作经验。

一、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区别对待各类精品课资源建设

依据目前社会上主要流行的“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要类型,认真分析相关组织文件和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做好课程选择、制作手段确定、团队建设、内容取舍等一系列工作。

比如近两年开放申报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虽然都是基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但两者在面向对象、申报要求、制作规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资源建设实施手段的不同,直接影响各高校的申报工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知识普及类课程为主,强调名校、名师、知名专业课程,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以教学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为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5],见表2。

此外,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考虑到学科的均衡发展,相关组织、评审机构会动态申报精品课程的专业范围和申报数量,结合本校特长专业、及时应对变化,适时推出申报参评课程是增大入选机会的重要因素。

当然,不以评奖为最终目标的校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及视频观摩课程等课程申报,或出于资源建设目的或出于商业目的,但准确把握申报意图、恪守制作标准都是确保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做好课程资源团队建设工作

当今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不再像以往的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个别优秀教学人员的努力和经验,借助自身的能力实施。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绝对的团队合作的工程。课程资源(尤其是类似于传统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这类精品课程资源)的填充、网上申报的操作、视频及其他媒体资源的制作、课程评价与反馈统计……一系列工作单靠一己之力是难以胜任的。更何况课程资源申报是一项短期工作,而后期的资源维护与建设则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补充、替换课程资源,才能保证课程生命力、保住精品课程的称号――这同时是对知识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的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今的精品课程的制作申报宛如同制作一部参加奖项评审的优秀的电影作品――要看题材、要看制作、要看导演的把握与控制、要看演员的表现、要看声效、要看票房。根据以往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经历看,一个较健全的制作团队需要专业讲师、网络信息人员、摄影摄像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观众等工作人员,甚至还要引进专家评审、数据分析等人员,而且上述人员绝不仅仅一名人员就可以胜任。

根据不同级别、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合理安排人员,建立临时性课程资源制作团队是目前我校采用的方案。根据申报、制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在前期基层申报的基础上,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团队,从课程选材、人员情况、素材设想等多方面参与评审意见,确定最适合申报人选,进入集中制作和修改阶段。团队内成员各司其职――教务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协调拍摄时间、聘请督导专家、资金管理等;主讲团队负责教学资料(含后期制作的媒体素材)的上传与审阅、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现代教学技术中心负责视频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审阅和加工修改、素材标准的解读;网络信息人员负责资源保障与临时性网络设置、确保课程资源的安全与快速上传、审核平台资源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数据反馈……

为确保团队的持久支撑,一般采用新老兼顾和专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团队。即团队各职能人员构成均需要考虑到人员发展,采用老同志与新人(主要是指对此项业务的熟练程度)共同承担、逐渐向新人转移工作重点的方式。此举主要是考虑到精品课程5年内的补充修正和5年后面临的二次制作,需要年轻人员逐步取代原有核心人员的正常更替。专人负责是指针对某一类(或级别)的精品课资源建设尽可能安排同一组人员,以便熟悉业务流程、开展程式化制作,减少解释、培训、沟通等方面的重复工作。当大量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展开,也可以采用校内人员把控、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方式,缓解采集制作、审核等环节的工作压力。

三、引入必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无论是对于课程主讲教师还是对于团队工作人员来说,参与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都在既定职责之内,而又属于工作量之外。为了保障参与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在多种“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尝试激励机制。

将资源建设工作与教研科研工作挂靠,让参与人员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实现相关工作量兑抵,是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我校实行聘期内教科研工作量承诺制,对于顺利完成精品课资源建设、并成功申报的核心工作人员给予一定数量的研时或是工作量折算――此方式对于新老教师均具有一定吸引力。

将获得精品课建设相关荣誉纳入教学优秀成果表彰范围,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评聘大参考因素,此举可以有效调动年轻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往往都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保障(或奖励),适当的经济奖励是各高校常采用的手段之一,但奖励依据、奖励额度、奖励范围需要严格限制,以免造成本职工作重点的转移。

由于当下多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视频素材要求课堂实景拍摄,如何组织好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减少教学人员差错往往困扰着制作团队成员。学生往往是课程资源建设团队中被忽视的群体。在当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绪、反应、认知能力往往也影响教学人员的状态和最终的拍摄结果。我校尝试将推荐上来的精品课程作为临时加开的学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根据人数适当限定参与学生的手段,也采用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精品课录制活动参与学生的方式遴选参与成员,取得良好效果。

依据以往制作经验,高质量精品课程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而名师大家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其教学过程中的差错较少。对于教学经验稍逊的年轻教师而言,根据“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往往受到大家欢迎、一些通论概论等偏理论性的课程则排名相对靠后”的特点扬长避短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外,保障一定数量的人员审阅素材(包括申报材料、教学素材和制作的媒体素材等)、预留相对充裕的修正时间是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小到主讲人员的无意识动作、字幕同步性问题,大到板书和展示媒体材料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在首次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必要的修补、乃至重拍都是严谨负责的态度体现。

四、做好各类型课程资源的转换和平台共享工作,减少重复投入

由于精品课程在层面、推出时期、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时期建设起来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精品课程资源在展示手段和平台上存在较大差异。

由早期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像采用MPEG2格式到目前采用H.264压缩格式的MPEG4格式的变化;教学课件由原先简单的演示文稿到目前网页型、Flash课件的综合应用;由单画面视频到多窗口视频再回到高质量单画面视频的往复……无不体现信息技术、声像技术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长中的发展。如何做好原始资源的留存、选择适当的转换工具、减少非知识更新引发素材修改工作量、统一素材风格都是制作团队技术保障部门需要考虑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格式工厂、PDF转换器及应运而生的MediaEditor等多种工具软件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此外,“建好自身平台,实现与国家精品课资源接轨”是减少自身投入、简化资源传递流程、提高资源使用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被广泛认可的两个国家级课程资源网站分别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http:///mooc/)”两个网站,涵盖精品课程资源由申报到展示的全部流程。而各高校使用的课程资源平台如BlackBoard、IClass、天空教室等[6]往往以展示课程资源、提供网络在线学习为目的,往往不能涵盖申报、评审、展示、后期建设、应用、反馈等每个环节。此外,由于引进部门、引进时间、引进时需求不同,往往校内多个相似功能的资源平台同时运行,平台之间缺少数据库共享、统一认证和资源传输的接口,形成“信息孤岛”。

为减少校内外平台、校内各平台间课程资源的使用障碍,共享数据库、建立统一认证、规范各类型资源素材的格式、打通平台间的数据传输转换接口,都是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加强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确保资源可用、实用、好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曾经走过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度暴露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中,由于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态度扭曲、申报学校的技术保障不足、平台升级或数据更新一起的断链等原因,一部分精品课成为“死课”。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它原本“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宗旨扭曲为“奖项评比活动”。

2012年教育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再次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鼓励各地和高校投入资金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育、建设和使用”。对于“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取消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不得再次申报该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在精品课成评审结束、课程资源上传网站之后的几年中,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机构对在线课程进行定期审查,对于不活跃课程发出整改通知,力求推进课程的后期建设和使用。

我校自2010年底开始,对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堂)上的全部上网课程进行检查,发现“死课(没有任何更新记录、没有师生互动行为记录的课程)”率高达50%。这些课程占据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和注册名额,耗费了管理人员的精力,影响到学校教学品质与学术形象。

为了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保障已有精品课程称号,校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联合对平台中全部具有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逐一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实现全部课程视频素材的制作与”规划。同时坚决清除“死课”、取消相关课程负责人(或团队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称号,开始我校由精品课程申报到后期建设与应用的转变。

整改期间,教务处抓紧安排实施90余门精品课程的三年全程教学视频素材的制作规划,及时将完成的符合当时建设标准的视频资源送达负责人。期间建立分布在七个校区的十余间录课教室,建设两个与BlackBoard平台实现资源链接和单点认证的资源平台,方便教师及时、灵活地由资源平台向网络学堂中调用资源;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年底对网络学堂中每一门精品课程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区别活跃课程、待改进课程和待取消课程,通过年底召开的全校研讨会公布数据、告知课程负责人。通过加大网络学堂的宣传力度和教学活动对该平台的依赖程度、努力推进跨校区网络教学应用等手段,发现资源问题,及时实施改进,推进新精品课建设团队的“新陈代谢”。2013年,既定目标完成,平台中活跃的精品课程达到90%以上,网络学堂已经成为我校传统教室授课以外的又一种主流教学形式。

在实施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的同时,锻炼了课程建设团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较自如地完成额外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数学与网络资源的联动,改进教学手段、讲话教学技能。为后一阶段顺利完成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等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以上是从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年来的一些感触,希望上述拙见能够为后一阶段高校开展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2).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09(10).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1(7).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21日.

[5]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1).

[6]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2年6月12日.

[7]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高教研究与实践,2006(1).

通讯作者: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