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眼中的五类记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眼中的五类记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圈外人眼中的记者

主持人:赵金

嘉宾:向良云南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王倩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建新山东某国企宣传部门负责人

主持人的话:最近,全国新闻界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山东省宣传文化系统也正在开展“三问于民”意见建议公开征集活动。借此机会,我们约请了几位和新闻界联系密切的“圈外人”,来谈一谈他们眼中的记者,聊一聊他们对记者工作的建议。

作为执政党宣传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部门直接管理的传统新闻媒体,以及在传统媒体供职的新闻记者,曾经是众人眼中的“无冕之王”。

党委宣传部,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门,与新闻记者、新闻媒体、与国计民生和老百姓的吃喝拉撒息息相关。新闻传播如何做到有利于稳定,有利于鼓劲,帮忙不添乱?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大问题。实际上也是宣传部门对媒体、对所管理的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特别是微博大面积普及的今天,在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 网民皆记者”的现实情况下,专业记者究竟该怎样做?宣传部门该如何对待记者?确实需要有新的认识。

记者曾经被称为“无冕之王”,在人们的印象里,记者弘扬正气,讴歌先进,针砭时弊,关注百姓,是普遍受尊重、受欢迎的一类人。然而,现在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不难发现记者有时反而成了最遭忌讳、唾弃的人,轻者正常的采访遭到辱骂、刁难、阻挠,严重者还可能遭到殴打、报复,甚至是“跨省追捕”。

有一些个人和单位对记者恨之入骨,甚至还提出“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近几年来,暴力伤害记者的事件屡见不鲜。有人说,记者已成为仅次于警察和矿工的第三大危险职业。记者的合法权益为何会屡屡受到侵害?是法律依据不完善,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还是记者队伍自身出了问题?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社会上有人把记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记者,专指党报党刊党台的记者,认为这些记者只说好话,只唱赞歌;一类是黑色记者,这类记者专门曝光社会上的不法行为,也是一些单位和个人十分“讨厌”的记者。对于上述分类,我觉得有些不妥。

近年来,由于我国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记者数量不断增多,记者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经常可以接触到的群体。随着记者队伍的迅速壮大,各式各样的记者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区别。

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记者的机会也比较多,我把记者分为五类,当然,这纯属个人观点,只当是茶余饭后的闲谈,不可对号入座。

成熟老练型。这类记者的成熟老练与年龄无关,大多是从业经验丰富、有一定思想的记者。这类记者在联系采访与宣传部门对接时,能够抓住要害,迅速找到新闻点和有价值的新闻要素。在实际工作中,这类记者为了挖到最重要的新闻,不管采访条件多么艰苦,都能勇往直前。我印象最深的记者之中,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可为此类记者的代表和典范。

谦虚谨慎型。这类记者多半是年轻人,有些是初入新闻行业,有的是对某个要采访的行业不是很熟悉,给我的印象是比较谦虚。此类记者采访前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采访时也会提很多问题,尽管有些问题可能与采访事件毫无关系,但他们的精神值得学习。我们每一个被采访对象都应该给此类记者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轻浮狂躁型。此类记者多为年轻人,或者是半路出家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没有准确定位的人。此类记者的外在表现往往轻浮狂躁,说话行事往往不妥当,喜欢胡说海吹,自以为见过大世面。实际上也只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宣传部门的同志,接待这样的记者往往也是苦不堪言,多数工作人员只是给他们留着面子,热情招呼送走为止,再不主动联络。

狐假虎威型。此类记者多是那些挂靠在大媒体下面的各栏目组、子报、子刊中的记者。有些甚至是临时聘用的没有从业资格证的记者。这些记者到了基层,喜欢拉大旗作虎皮,说话行事总喜欢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到了地方,吵嚷着要地方主要领导接待,对吃饭住宿很挑剔,总要求高规格、高水平,给人一种居高临下、极不舒服的感觉。

从不露面型。此类记者来路不明,因为从不见面,许多时候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许多地方的宣传部门经常会接到这类记者打来的电话,要么借谈合作的名义开口要钱,要么发一个标题耸人听闻写着不实报道文章的传真到地方,自称是某某权威大报、大刊或电视台的,要求地方拿钱“摆平”。此类记者一般在没有明显“战果”之前,不会轻易露面。我们甚至连他的真实身份也无法获知。

做以上划分,并不是要把记者这个群体划分出三六九等来,因为每个人的职业操守并不统一,因而就出现了记者队伍鱼龙混杂的乱象。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开展正常采访工作、有合法从业资格的记者,我们宣传部门都是一视同仁,都会尽量为记者采访提供方便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