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播新闻人才培养的“五个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播新闻人才培养的“五个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和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有人这样说,“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新闻工作者要恰如其分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不缺位,不越位,就应该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求得思想政治素质、新闻业务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目前,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广播电台新闻队伍人数增长得很快,在职业理念、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都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是新闻宣传工作意识淡漠;有的是对党的新闻工作的神圣使命缺乏深刻认识;有的把新闻工作等同于普通职业,满足于写稿赚钱,养家糊口;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新闻报道不深不实甚至不准,更有甚者,还有人头脑里有不正之风存在。

广播媒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传承好优良传统,改革创新?关键是要培养具有时代风采的广播人才。笔者认为,广播新闻人才的培养有“五个一”问题。

一是要有一个基地。这个基地应当在基层。基地实际是培养新闻记者民本思想和人文情怀的土壤。就如同作家要写出有时代性的作品需要体验生活,赵本山讲究回老家接地气才能有创作灵感一样,新闻记者只有有了那么一个让你牵挂的,常想去的,十分朴素、真实,代表生活原貌的地方,才能写出来优秀作品。因此,下基地和下基层,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培养一种意识,形成一种习惯,再由这种习惯生成一种责任心,继而才能胜任报道任务,这也就是提倡下基层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有个记者叫周伟,安徽人,是综合报道组组长。周伟的普通话大家不认可,但周伟下乡的热情和写出来的稿子,大家都认可。周伟下乡很少要车,他走出城市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捕捉新闻报道的素材了。有一年,周伟和记者贾玉琢去通榆采访,在长途客运站里,他们发现了一群戴小红帽的农民,原来以为是出去旅游的,上前搭话才知道是当地劳动部门组织前往山东打工的农民工。那年通榆大旱,农业歉收,农民出去打工,收入有了盼头。由此,记者把农民工出门的紧张、兴奋、憧憬、期盼,都通过手中的采访机记录了下来,写出了一篇非常生动鲜活,同时也非常有价值的记者见闻和现场报道。从那时起,吉林省西部也就成了周伟他们常去的地方。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吉林电台播出的系列报道《吉林的西北角》就是在那里诞生的。

下基层,不但能长见识,练脚板,更是挖掘创优题材的最佳途径。这几年新闻综合广播的获奖作品:《查干湖冬捕》、《新松花江上》,还有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华村的形象工程掺了多少水》等,都是基层报道出精品的例证。当然,下基层会非常辛苦,新闻记者不避寒暑、爬山过河,披星戴月是常有的情形。

二是要有一个课堂。新闻记者要终生学习。今年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了几次业务培训,让大家都受益匪浅。尤其是严格的考试制度,给新记者设几道门槛,过过理论关、写作关、语言关等更为必要。目前,有的年轻新闻从业人员,学习态度不是很端正,有的记者有这样的想法:不识五谷六畜,同样能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稿子。其实,认识与不认识,了解与不了解,写出来的稿子是不一样的,否则,就只能是蜻蜓点水,一知半解,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因此,定期请专家讲座,分系列、分层次、分类型进行作品分析和实战演练,提高大家的专业水平,才能让年轻记者迅速成为专业人才。新闻记者除了参加台里统一组织的学习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学习安排,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听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的《晓声长谈》栏目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主持人钟晓阅历丰富、知识面也很宽,大段大段的经典名作都能信手拈来,并能加以解读,这无疑都源于他长期的学习积累。

三是要有一个师傅。如今,关于传帮带和教学相长,有些同志有顾虑,认为在张扬个性的时代,自己的那些东西是不是落伍了,因此,不轻易和年轻人深入交流。其实,做新闻工作,表面上是采、编、写、说的事儿,实际是德才兼备的事儿。有些阅力丰富的老同志、业务骨干,完全可以给年轻记者当师傅。他们的敬业精神、人格品质、业务水平,应该传承下去,对于广播事业来说,这同样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不妨对年轻记者做出一个“找师傅”的规定,形成一种传帮带的氛围。特别是广播很讲究声音的魅力,如何发声,准确地运用声音,是需要一些专业素质高的人指教的。有的年轻人,在学校学的专业与传媒毫无关联,但进到电台来之后,就因为谦虚好学,主动找老师求教,采、编、播的能力提高都很快,写报道、做节目有声有色。要使年轻人愿意学,老同志愿意教,调动起了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要有一个刚性的考核标准。广播新人能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自己的努力十分重要,但依靠制度规定和质量标准去约束和管理,也是必须的。比如新闻记者一个月要下乡多少次,写多少篇来自基层的报道,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而不是简单的强调和弹性要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就难有长期的自觉和习惯。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眼下,新闻综合广播正按照台领导关于新闻记者必须下基层的要求,做2010年的工作计划,为基层报道形成声势和影响重新整合记者资源,按照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原则重新制定考核标准,以期在个人努力和组织监督管理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优质高效的新闻记者阵容。

五是要有一种情怀。以上“四个一”,都是在为最后这一点做准备。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内涵非常丰富,有责任,有风险,有爱憎,当然也有荣耀。台里有位记者说“新闻记者应该想总理想的事情”。笔者同意这个看法。人们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实际是说我们的责任无限大。新闻记者应该胸怀正义、体恤弱者、关爱生命、关注民生。央视优秀记者张泉灵说过,新闻记者头脑要冷静但心肠要热。新闻记者应该摒弃猥琐和浅薄,让自己心中充满阳光、充满爱。 “中国之声”资深记者白中华说,到了农民家里,就要像他家里人一样,吃啥,坐哪儿都别挑,如果你擦擦炕沿儿,再掸掸灰,那大概就什么也采访不到了。可见,优秀的新闻记者是万般皆好,情字当先,要对人民有感情,对灾难有怜悯,对生命和自然有尊重和敬畏。

古人尚有“帘外潇潇竹,人民疾苦声”的忧虑,新时代的记者更应该坚守道义和良知,体恤百姓,担当责任。在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