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小学德育课政策的实践命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学德育课政策的实践命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学德育课是学校按照国家德育政策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须根据国家德育政策确定德育课程目标、德育内容,设置德育课程,选择德育方法,最终实现预设目标,这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过程,每一环节都影响着德育课程的实效性。中小学德育课通过开展德育课程和相关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塑造培育在校中小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提高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的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课政策的实践现状

当前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主要开展“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这几门课程,学校也按照《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周课时3节课的课程设置完成授课计划。教学中,一年级至六年级一般是语文教师兼任思品教师,七年级至九年级是由专业教师专职担任思想品德课。小学思想品德内容主要涉及一些最基本行为规范,同时也学习相关的其它的历史、地理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七年级至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主要从实际生活上加深同学们怎样进一步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习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法律常识,了解国家的精神宗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本政策和核心价值观念等等。高中的德育课程相比较而言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主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基本原理上,帮助同学们分析生活实践中所见所闻。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设置是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角度出发,进行了有层次有深度的逐级推进,科学地为中小学德育课的开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我们通过与部分中小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从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德育课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效性仍然较低。主要体现在部分中小学生智育成绩比较优秀,德育知识丰富,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体现出自私自利、爱慕虚荣、攀比、无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和谐现象,体现出在德育上的知行不合一,德行不一致的实效性低下的现象。

总体来看,中小学德育课对引导中小学生从人生之初,单纯的家庭生活走向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国家的政策方针、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德育课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德育课教学过程程序化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程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布置作业、巩固复习等传授理性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力求完成教学大纲、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程序仅仅有效地传授了德育理论的相关知识,但是完全违背了当前素质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得很多中小学生德育理论知识倒背如流,说起来都懂,但却难以付诸实践,成为行动上的矮子。

(二)德育课教学方法单一化

当前大多数中小学德育教师仍然沿用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处于受教育的角色,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笔、一本书就可以完成一节课,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互动,学生也不会积极的思考,难以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激发出来,更不会从情感上和心灵上去认同老师所讲授的内容,甚至有时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实效性也难以提高。

(三)教学评价欠科学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德育课的成绩评定是通过试卷考试成绩,进行A、B、C、D等级来进行评定,学生只要在考试之前把书本上的内容死记硬背下来,就可以拿到一个优秀的等级,因而造成学生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高,书本上的道理、口号、理论都能讲出来,但真正在生活中难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德育实践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也仅仅按照考试的相关内容把课本中的内容强加灌输给学生,学校对任课教师的考核也仅仅限于最终的考试成绩,所以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在德育课上高分而践行低能的孩子。

三、中小学德育课政策的努力方向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体系及内容层次

德育目标体系的建构首先应该是自下而上,逐渐加深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但这样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着逻辑关联的,所以我们应根据中小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设置合理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切忌空话、套话,不符实际的远大理想等等,建构自下而上、大众化、生活化并稳步提升的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二)树立正确的德育课程教学观

中小学德育课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德育课教师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用正确的德育观融入整个德育过程,真正实现德育课程实效性。德育课教师德育观念的正确建立,首先应该坚定正确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德育观建立的唯一指导思想,在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入转型,德育课教师应根据环境变迁建构新型的德育观。德育课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以人为本的学科,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德育课教师应建构适应时代背景,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实际需要和年龄特征的德育观,贴近儿童自身的生活,转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育者角色,达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德育课教学真正能够落地、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三)优化德育课教学环境

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深入转型,多元文化引发的价值冲突渗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给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的教学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校园中充斥着社会上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物质享受、功利主义等不好的市侩风气,使得中小学学生、甚至某些德育课教师在不经意间偏离了正确的德育课的教学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塑造优良的学风、班风、校风,塑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增加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为增强德育课实效性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

(四)创新德育课教学方法

德育课中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是实现德育课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我们只有正确选择、创新适合德育课教学方法,才能正确贯彻实施德育政策、彰显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真正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德育课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采用理论灌输、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传统的方法,我们还需根据当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创新德育课中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性,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同学们对德育课的兴趣,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教学中,把外在的德育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心中的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最终践行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五)建构科学的德育课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德育课实效性的实现应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仅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对学生德育水平的认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将会误导学生的德育发展方向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所以,对德育课的科学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进取,应当实现学生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为引导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德育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