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上帝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上帝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权利意识日渐深入人心,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教学中,学生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渐渐获得了评价教师,选择教师的权利。学生评教制度逐渐被接受,与此同时,其在推广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结果失真,教师尊严下降等弊端也逐渐被人们发现。那么学生评教制度是否有存在必要;面对当前困局,其改进出路又在哪里?本文将以对师生,专家的调查走访为基础,分析现存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关键词:评教权利;评教标准;评教程序;教师尊严;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43-02

2010年初,电影《孔子》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这部描绘中国传统圣贤宗师的鸿篇巨制,社会反响却极其惨淡。除了影片本身的原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大众对传统师道的态度。21世纪的今天,自由,平等的思想渐入人心,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再高高在上,老师与学生之间原本稳固关系变得复杂,而在广大高校所采用的学生评教制度正是这种现象的集中体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大高校开始采用学生评教制度,本世纪初将该制度扩大化,发展成为机房作业,可见学生评教制度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留有十几年的历史。而《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早在2007年就将学生评教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学生评教制度的优势显而易见,其弊端却无法使我们高枕无忧。平静美丽的校园,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综合体。面对各方利益,面对教书育人的历史大业,面对截然相反的观点,学生评教制度又该何去何从呢?

笔者认为,对学生评教制度的理性分析有利于保证教育水平,平衡各方利益,并对制度本身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为实现研究目的,笔者针对教师学生这两大主体对于学生评教制度的看法分别制作了学生、教师两种问卷,共计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学生问卷300份;收回教师问卷96份,学生问卷291份。问卷发放地包括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财经学院,以了解学生评教制度的普遍问题。为掌握更多材料,同时展开针对学生和老师的访谈,并走访浙江省教育厅,以了解典型情况。以上方面的工作,为笔者最后的理论解释和提出的学生评教新方案奠定了基础。

一、从学生问卷看制度现存问题

(一)参加评教的学生缺乏端正的态度

学生作为评教工作的主体,直接参与到评教工作中来,可以说是师生关系上的一种创新,它的存在将有效激活原本单向性的教学关系。但是,而今这项制度饱受质疑,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广大学生缺乏积极的态度,真正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调查数据显示在评教过程中69%的同学不会太重视这项工作,但也不会太敷衍了事,觉得完成就好了;23%的同学认为这是他们必须做好的工作,会根据已给标准衡量老师,并且一丝不苟;仅有8%的同学表示这是一项无聊但必须的任务,会敷衍了事,打分完全看一时心情。更有41%的同学表示会请别人帮忙代打分数或经常听说代打情况,这表明评教态度的不端正的现象十分严重,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评教制度的真实性与其存在的意义。

那么是否还有可能转变学生们的态度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5%的学生表示“学生评教制度是校园中民主的体现”,37%的学生表示该制度“对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制度的存在还是表示支持的。而评教结果不公开,相应的奖惩制度不完善,极大的挫伤的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在评教之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宣传与引导也使评教工作流于形式。这种种弊端都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实践改进来消除的。

(二)评教标准模糊晦涩难以把握

照目前情况看,学校教务处给出的标准是统一的,各门学科都使用统一标准进行评教;而相关指导文件也没有提及各大高校应该如何制定标准,只是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标准。目前各校指定的标准中,类似“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好”的条目很多,但这样的语言表述有一定的缺陷:首先是语言过于生硬,其次是内涵不明,再次是观察点过多,让人不易判断,模棱两可;这些都是现有标准所欠缺的地方。

调查结果表明,84%的同学认为现有标准基本客观公正,但需做进一步修改;14%的同学认为公正合理,无需修改;另有2%的同学认为现有标准不够客观,应当完全修改。同学对现有标准的了解程度和其本身的客观公正性是有密切联系的,所给标准客观性的增强,可以促进学生对标准的了解程度。该项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评教标准有修改的必要。

标准的模糊令广大学生在打分过程中不知所措,这种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令评教失去了意义。针对这一点,我们建议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在美国,高校的学生评教工作不是由学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而是由类似教学指导中心的中间机构组织组织实施的。为此,我们建议教育厅或学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评教小组,加强对评教体系具体内容的研究。该组织定期与学生展开交流,了解并吸收学生对评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令学生参与到评教制度的制定中来。

(三)评教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

评教在期末考试前不久,学生完成给老师的打分工作,但是很难看到打分效果,即一个老师课堂表现的变化,因为第二学期科目或老师常常发生变动。这就使得学生评教应当取得的效果落空,从而可能流于形式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希望借鉴一下国外高校的做法。学生对每一位老师的评价,特别是一些描述性的和主观性的评价,都在专人整理后被装订成册,存放在图书馆内,并且每年不断加厚,被增添进新的内容,成为学生选择老师的一大重要参考内容。

另外,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学校往往强制全班学生统一到机房进行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极大的提高的评教的效率,减小了统计的错误率。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评教是学生的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正如选举投票中,弃权也应当是一种选择。强制性的评教,有违学生自愿原则,这也是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的原因。

二、从教师问卷看制度现存问题

(一)教师为了迎合考核标准刻意改变教学风格

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63%的教师表示会为了迎合考评条件而改变教学方法,只有37%的教师表示不会。这样,教学目的就难免有由“教书育人”变成“机械地迎合考评”的嫌疑。而决定教学质量的就会是考评标准而不会是老师的教学水平。

一套考评标准,无论多么完善,总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课堂是不应该被考评系统局限的。假若考评条件不够客观科学,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把教师的教学方法引入误区。《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基本要求》第六章第四十二条规定,开展教学工作评价,要明确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抓好基础,突出重点;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因此,我们要注意,绝对不能使学生评教制度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师道进一步沦丧,教师尊严难存

在调查中,57%的教师诚实地表示会因为和学生搞好关系而迁就学生的某些不正当要求,只有43%的教师表示“不会妥协”。且不论教师的这种迁就是否会换来高分,迁就学生的不适当要求必定会危及到学生的长远利益,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时候,教师“投其所好”,学生自身是很难分辨的。

所谓严师出高徒,当教师渐渐受到了学生的掣肘,而不得不过分的迁就学生时,我们很难想象广大教师们还能保持自己认真严谨的教学风格,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从而培养出真正经过锤炼的人才。而不是师生之间“一团和气”,混日子来换得一个漂亮的考核分数,这不得不说是为师者的悲哀。

三、改进方案

问题的存在令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评教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一切都不能否定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针对现存问题,我们草拟了一套适用于法学院的学生评教体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针对法学院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们拟对现行教学评价制度作如下修改:

(一)测评的时间

每学期测评两次,期中期末各一次。期中测评为发展性评价,占学生测评的30%;期末测评为综合性评价,占学生测评的70%。

期中评价:侧重于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予以反馈,促进教师主动反思教学过程的成功与不足,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期末的评价侧重于做出评判和打分,并肯定主要成绩,提出主要问题,为教师工作考核提供参考,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参加测评的人员选择

法学院所有学生均有参与测评的权利,是否参与教学质量测评与选课不挂钩,教务处在各班级随机抽取学生学号,抽到的同学定时定点参与评教活动,其他想参加的同学可自主报名,以此减少学生对测评的抵触、敷衍心理,更加体现出测评的真实性。

(三)测评反馈

1、在每学期期中第一次测评后,将测评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测评结果并结合自己所教课程的特点与自己对此次学生测评的看法,做出书面总结上交学院。利用课间休息或课堂剩余时间对此次测评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存在疑惑的方面予以解释,向学生征求对下一阶段教学工作改进的意见。期中测评时,安排一定时间,各班选出学生代表以座谈会的形式与老师进行一次交流。

2、在每学期期末第二次测评后,将测评结果向学生进行公布,并且可以根据学生测评的结果评选出“最受欢迎的课程”,以激励教师改进自身的教学。

3、学院应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宣传学生教学质量测评工作的重要性,培养教师与学生公正、客观、科学地对待学生评教工作。

4、将历次评教的资料进行累积,方便同学的查看。

四、结语

合理的学生评教制度,可以为高校教育的自身发展提供方向,即应向着三个性质――“学术性”“职业性”“人文性”――不断靠拢。

学生评教制度应该是这样一种制度:首先,它能够客观地正确地反映学生对教学的切身感受与正确要求;其次,它不应该承受全部评价教师教学的压力,并且不能危及教师的生存,因为这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而非对教师的一种评价;再次,学生评教更应该发挥“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而非单纯的评价工具;另外,虽然该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背景和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但这并不会影响该制度作为学生对各个教师进行心理定位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笃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稳定性分析[J].江苏高教,1996(2).

[2]王晓怀.对学生评教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建筑,2001(1).

[3]陈国海.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1).

[4]王静、冯军.学生评教初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