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209-01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欲望,想合作,要合作。同时,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语文的本质属性和教学中所表现的丰富的情感内涵是不会改变的,而正是这两点,决定了不论时代怎样发展,语文教学都应当做到一往“情”深。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入门的向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通过课内外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和反复的加强。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谈谈自己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结合文本环境,巧设导语,牵动学生情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空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在讲授《祝福》时,我用这样的言语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一位四十上下的女人蹒跚地走过来,她,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左手提着一个竹筐,内装一只破碗;右手拄着一支下端开裂的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牵引住了学生,从而激起他们感悟课文的兴趣。

二、形式灵活多样,开拓知识面,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所学 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性人格。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呵护,尊重学生的 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1.教材切入要有独创性。?独到的切入点能创造想象环境,激活想象欲望,引导多向思维,鼓励创新见解,既大胆的放,又精巧的扶。学习鲁迅的《社戏》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采用了这样的切入点:假如你要和他们交朋友,你最喜欢(A、鲁迅B、双喜C、阿发D、其他 少年),理由 。这一切入点有很强的独创性,一经出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储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变老师的讲授为学生的分析、理解、体验,最终由学生说出,独到的切入点带动了整篇文章的创新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的老师》(魏巍)一文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其效果更佳。

2.课堂提问要有激活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和抓住课堂设疑释难的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教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时,我设

计了这样一个议题:你认为南郭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结合课文和动画内容深入挖掘。他们认为:南郭先生是一个靠吃“大锅饭”、混日子的人;南郭先生是一个具有自知之明的人;南郭先生是一个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之所以能够出现这么多合乎情理的中肯的评价,是因为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针对课文的理解,各类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木兰诗》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议题: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三、利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情感涌动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到: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如我在教学《海滨仲夏夜》这一课时,由于我们地处四川盆地,学生很少有人见过大海,理解文中描述的情景很困难。我就依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声”“色”感受到了课文所述内容,让学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作者赞美海滨仲夏夜景色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感情。

四、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入情入景,那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春天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