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形势下艺术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初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大形势下,国内高等艺术教育体制也在随着环境的影响而不断深化改革。与其他高等教育专业相比,艺术学科与艺术招生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这就对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艺术招生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学生的科学管理问题上升为艺术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文章从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工作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艺术系科学生管理所面对的特殊矛盾,研究针对新形势下艺术生管理的规范对策,为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贡献力量。
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与以往相比,新世纪下,高等院校管理的经济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科技转向了人才竞争,全球正在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呈现出文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各国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淡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地改革,高等院校体制也面临着新的调整。这些变化无疑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更多难题。
所谓的高校学生管理,指的是高等院校除开课内等正式活动外,通过其他一切非正式活动来施加给学生,以期通过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做到既促进学生成才,又充实大学的课余生活。①艺术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内兴盛的、庞大的学生群体,有特殊的管理要求。笔者研究后发现,当前艺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新挑战:1.新时代、新学科、新文化背景下的管理需求关系对比单一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挑战;2.不同学科下学生思维模式所造成的差异性群体行为对管理制度的新挑战;3.由高校管理队伍与管理结构的不合理、不科学所产生的系列制度调整与矛盾挑战。
一、新形势下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滞后
目前,我国艺术系科的发展一般以独立的艺术学院或者作为大学二级学院的模式管理,并落实到班级单位来管理学生学习生活,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而且确实也在学校管理学生上起到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影响。如艺术生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下,往往需要自己选择专业和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自由度,但是也增加了班级之间的流动性。很多大学生到最后都逐渐淡化了班级集体的观念,这使得班干部或者班主任较难管理好班级成员,从而引起班级的管理混乱。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经过4年的大学学习,有的学生甚至记不清同班学生的姓名。这些情况都导致了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并且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发展。
(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环境闭塞
现阶段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些约束力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的管理难度,但是也忽视了学生和现实生活的接触,导致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割裂。目前,部分艺术院校过分偏重理论与专业技术教育,而没有联系社会来教育学生,致使学生出现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这种与现实脱轨的表象化的教学理论已经产生了诸多的诟病。高校要全面完善教育体制,就需从管理方式上加以调整。除此之外,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渗透,学生除了拥有学生的身份外,同时也以社会的独立人格出现,已经和社会相互联系在一起,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就需要通过社会实际来规范其德行,从而让其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去感知社会、感知生活,为其今后的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②艺术院校就需以开放的心态来容纳学生管理理念的新变化。
(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匮乏
艺术院校学生管理中的薄弱点在于技术辅导员队伍的缺乏,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1.辅导员队伍的数量不足。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高校的辅导员比例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中学生和辅导员的最大比例为200:1,也就是说平均一个辅导员最多分配200位学生。但是事实上,很多高校远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艺术院校的实际比配率与平均水平的差距更为明显。据调查,一些国内艺术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实际比例高达600:1。2.辅导员质量普遍不高。当然这要从辅导员的招聘模式说起。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不是本科留校生,就是研究生,这些辅导员对社会的了解不足,而且他们中的部分人缺乏学生管理经验与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再加上高校也很少组织培训来增加其相关的知识素养,普遍拉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质量水平。3.艺术院校辅导员行政管理工作覆盖面广且过于繁琐,高校的行政管理大纲政策颁布后,具体规章的实行都落在了辅导员的身上,这就导致了很多的辅导员忙于应付繁杂的工作事务,而没有足够的精力集中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无法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境。
(四)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强制手段来对学生加以规范。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就指出,所有外在的强制灌输都不会产生其预期的效果。对于正在处于发展中的受教育者,他们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这种做法非但不会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反而会约束学生的智力和品质的发展。教育部的高校管理政策往往针对大方向、宏观的进行管理指导,在以文理科为高校主流的教育环境下,很难全盘兼顾艺术院校的诸多实际特点,这就要求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需要在主流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细节的改组与完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的单一使艺术生的学术个性和创造力得不到有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目前,教育专家逐渐意识到教育门类差异性管理模块的重要,政策作为整个管理活动的引导与导向力,正积极地转变原先的旧理念,致力为艺术生在内的不同学科与院校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加快与艺术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这一改变已经会给社会体制带来不小的影响,现代化科技大发展,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扩大招生资源,而且还提高了教育的条件。随着21世纪新文化形态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从原先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化教育,在繁荣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引起了消极效应。艺术高校的大量扩招,虽然满足了大众接受高等美育教育的需要,但是由于生源的大量增加,使得高校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而艺术系科往往都是以相对独立的、团块的学院模式进行发展,对于相对“”的高校教育改革,无论是在师资培训还是管理模块上的准备尚不充分,传统的学院派的、师承关系陈旧教学传统尚未被打破,这使得艺术教育生源的突破性增长与艺术管理及教学力量的不足产生了强烈的矛盾。教育往往存在“时滞”效应,这就意味着教育的改革要循序渐进地开展,不能盲目地进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指的就是这一道理,但是由于社会物质的急剧变化,使得其和教育滞后性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二)学科交流的封闭与人文关怀的缺失
传统艺术院校的招生与教育模式始终在单一的艺术系科的小圈子内成长发展,注重的是专业技法的训练和同类行业的沟通,尚未形成与文理科等综合系科的全面贯穿,艺术家习惯于“圈子文化”,涉猎的知识范围相对狭窄,与综合院校整体的校园文化形态的丰富性产生了差距。当然,随着学科的融合与信息的发展,艺术院校已经开始拓展了自我的学术领地,一些新兴的专业展示了其广阔的交融性,艺术的领域得以拓展。由于过分强调艺术技艺的教授与传播,在艺术人文与情感上的发展也开始出现新的问题,很多的教育学家开始滋生工具主义,他们认为只需教会学生“如何为生”的知识和技巧,而无须去考虑“为何而生”的道理,这种功利主义也影响到了学生的价值观。人文关怀是一种基于积极的艺术创造观包含的文化精神与情感精髓,它的缺失必然导致艺术创作与精神思想的盲目性,势必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违背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些都会给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难度。
(三)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与不稳定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艺术院校的学生,拥有强烈的个人意识,甚至叛逆思维,这些个性特征与创造思维通过积极的引导能对学生自身人生发展以及学术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如果引导不善将造成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困难与困境。在改革开放的形式下,再加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很多的大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意识形态,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选择空间,但是,他们的心智水平的不成熟以及人生阅历的单薄,在处理问题与遇到困难时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导致他们在选择多元化的价值时出现难以抉择的现象,而这些矛盾的心理都会从行为上加以表现出来,从而加大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难度。③
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
笔者在研究艺术院校教育现状后,认为要想形成完善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重点在于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与大胆创新,因此艺术院校管理者就需要从理念出发,来对工作加以扩展和创新:
1.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加以实行,因为只有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才能让管理者的目光投放到艺术教育的真正怀抱,并且可以及时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促使其和别人一起来创造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
2.形成民主的理念。艺术院校已经拥有了一批创造性人才,而要想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就必须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所以学生管理的主要工作就在于确保学生享有自由民主的学习方式,艺术院校要放下其原先的姿态,基于艺术生的特点与艺术教学的特征,为学生创造成长条件,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
3.形成法制的理念。艺术院校的营运管理往往不注重强调法制理念。这部分责咎于艺术家的定式思维,然而在依法治国的大趋势下,高校在学生管理上也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最近几年以来,社会上频频出现学生管理的法律纠纷,这些事例无一不在提醒着高校管理者要形成法制的理念,这就关系到两点,第一点就是加强学生管理中的法制观念;第二点是对依法自主办学有一定的理解,从而保证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二)推进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途径的拓展
艺术院校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中,由于涉及的规模相比综合性院校相对较小,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实践效果。寻找到针对性的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主要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1.构建完善的心理辅导平台。艺术院校要积极地构建心理辅导平台,主要可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构建学生、学校和学院这3位一体的工作体制,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来给学生提供心理解压的场所;第二,通过建立教育和指导、课内和课外以及自助和咨询这3个层次的心理辅导体系,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构建筛查、跟踪、干预和控制等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通过对全校学生展开心理调查,从而选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第四,根据每个问题学生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治疗心理疾病;第五,按照3个贴近的原则,来帮助学生解决其实际的问题;第六,以人为本,通过情感来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关爱弱势群体。
2.构建完善的困难资助平台。艺术院校要严格地遵守教育部所提倡的“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通过设立贫困贷款和助学金等,来帮助困难的学生解决其生活和学习上的资金困难。具体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1)构建全面的贫困生助学制度。通过实际情况来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难题,只有保障了其生活的正常性,才能为之后其心理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2)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
3.构建就业助推平台。基于艺术系科的常规就业模式,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点推进就业协助平台建设:(1)通过对就业工作的“一手抓”,以学院为主导,建立企事业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点对点链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2)构建专业水平的毕业生就业辅导中心和基地,协助大学生就业;(3)加快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地调整高校的专业结构,使教育培养方向与人才需求紧密对接;(4)针对独立性强、具备创业精神的毕业生,提倡通过自主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5)政府要积极地履行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帮助高校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4.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艺术院校要大胆地放开学生的自我管理,制定相关的大学生自我修养培训体系与自我监督体系,让学生自己去管理日常的生活,从而可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力,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使得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5.构建实践育人的平台。加强艺术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强调社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搭建丰富的实践操作平台,让学生在社会创作实践活动中充分受益。社会实践除了是其思想政治的一项活动外,也是接触社会的一个好机会,通过社会调查去增加社会使命感,从而增加对于社会的了解。
(三)加快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针对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欠缺于人才匮乏的问题,国务院明确地提出了未来高校辅导员的建设目标,强调从专家和学历这两个角度去抓,主要需要解决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完善高等艺术院校辅导员的选聘制度。高校管理者在选拔辅导员时,要针对艺术系科管理的特殊性,遵循高标准的选拔方针,通过一系列的选拔,在提高辅导员选聘质量的同时,努力增加辅导员的数量,达到学生和辅导员的规定比例;第二,强化艺术院校辅导员的培养制度。高校可通过先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加快辅导员对自身岗位的适应度,也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第三,构建严格的辅导员考核制度。通过合理的考核,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并且通过规定其相应的职责权限,来减少学生管理的冲突和纠纷;第四,完善辅导员队伍发展制度。艺术院校管理者需要制定规范性的人才提升制度,将一部分有发展潜力的辅导员通过选拔和晋升,来促进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与刺激辅导员的职业奉献;第五,学生自身管理的辅助建设。由于当前辅导员的数量比重在短时间不能有效提升,所以高校有必要开设相关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协助辅导教师共同管理学生工作。
结语
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要面对纷繁的复杂性,且肩负着多重职能,它不仅要为培养精英的艺术人才贡献力量,还要致力于促进美育的进步与维护社会的稳定。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时代文化背景下,艺术院校要借鉴国内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先进模式,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的现实情况,积极开拓适合当前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模式,通过制度管理的理念创新、提升辅导员培训质量、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式积极创造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良好环境。
注释:
①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5.
②曾维菊.底线伦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41-244.
③张北坪.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挑战分析[J].探索,2007(2):119-123.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