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物易人”――室内设计的“人”之略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物易人”――室内设计的“人”之略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从物向人的转变,是设计在20世纪最深刻的转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本身就是客体,而人是设计以及享受设计的主体。双重主体身份的人在设计演变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刻影响着设计的目标、态度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在密闭的小空间,还是在开放性的大空间,都影响着人们对生存环境所进行的思考,以及体现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在室内设计中,人性需求和人文关怀是设计师以及受众群所集体关注和研究的话题,也由此引导出作者在室内生活环境中对于“人”的探讨。

【关键词】室内设计 环境艺术 人 精神诉求 自然

环境艺术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又被称作室内艺术设计,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从事建筑物内部的陈设、布置和装修,塑造一个美的且适宜人居住、生活、工作的空间①。

从历史而言,室内设计或者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最早意义的室内设计概念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从事住宅等建筑时,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当属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建筑的墓室规划、设计和装饰。时至今日,室内设计几经历史沉沦,在设计风格上经历了几多演变。从朴素的古希腊、古罗马古典神庙建筑内部空间和装饰的秩序、理想美,到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为凸显皇权的尊贵、庄严、恢宏气势的古典主义崇高之美,再到巴洛克、洛可可打破古典和谐、宁静走向不规则的精巧、繁芜的动态之美直到现代主义的科技、时尚、新材料的冷漠、陌生感以及后现代主义的人文回归。这一系列的变化总是在按照人类自己生活、工作的各种需要来布置居室和变换空间环境,由此诞生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室内设计、陈设艺术和风格,也诞生出了相应的包括园林庭院设计在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体系②。

室内设计的本质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设计师依照社会需要从事设计,而不是依据定义而作③。中国古代专著《一家言居室器玩部》的居室篇中李渔论述:“盖居室之前,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对室内设计和装修的构思立意有独到和精辟的见解④。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陵墓建设,其建造是以人的精神为目的为诉求,虽然这里的人是“神人”。为了能让死后的“巴”(灵魂)重新回归到现实的身体中,工匠在金字塔中构建了灵魂的通道,灵魂可以在金字塔内部被划分的空间甬道自由穿梭,循着内部墓室壁画找到灵魂回归处。工匠在墓室的墙壁上绘制大量的带有正面人物活动的壁画,以正确指引灵魂的归处。在这些壁画中工匠们再现了法老和贵族们生前的一些重要生活情境;除此之外,在存放法老尸体的墓室中也放置了许多肖像性的雕刻以展现逝者生前的容貌,而装殓尸体的棺椁也被饰以各种金、银、珠宝等重器来精雕细琢,这里的一切布置(金字塔的外观、内部空间划分、走到、通风设施、法老墓室内部布排、墓室壁画、雕塑以及棺椁装饰等)构成了当时古埃及社会对于逝者地下居室的设计思想并承载了当时人的生存理想,但这里的人是法老或贵族,其他的群体则被视为服务者。所以说,上古时期设计中的人性诉求,只能说是一种集体愿望的一种表达而并不是作为个体人的真正人性需求。

如果说以上这种意义的室内设计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太过遥不可及、“不切实际”和概念模糊,那么转看现代主义以来的风格、特色鲜明的室内设计,或许能叫人理清思路。从一定意义上说,设计本身是客体,人是设计的主体,同时也是享受设计的主体。双重主体身份的人,在设计演变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刻影响着设计的目标、态度和发展趋势。诞生在人类工业文明之初(19世纪)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为“设计”这一在之前带有技术性的名词增添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艺术,也因此通过它(工艺美术运动)的不懈探索解决了艺术与技术分离的难题,将原本只从事生产的技术工人与只关心艺术的艺术家孤立的两方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由他们统筹来改变当时机械化所带来的产品粗制滥造、形式单一的产业格局,将文化性和艺术性加入其中,把人对美的追求这一主观能动性体现出来,使产品艺术化,也使装饰成为不管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进一步促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的成熟。可以说,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建筑设计、家具设计以及器物的装饰设计上,例如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威廉・莫里斯,他与菲利普・韦伯合力设计了自己的居所“红房子”,莫里斯亲自组织或设计了灯、餐具、家具、地毯、壁纸等室内装饰⑤,这些基本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室内设计要素,也更进一步发端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人的审美性需求。话句话说,通过产业革命之后的这一系列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装饰艺术运动中对建筑、家具、陶瓷等的设计装饰贡献,侧面将人在物化的精神运动中的审美需求提升了一个高度,从此美的设计需求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创作艺术的人和人的艺术需求更成为这个议题在后期发展的焦点。

人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无论多么强大、聪慧,都始终离不开自然,并且需要依赖自然提供的一切维持生存和繁衍。因此,在人类进化史中,脑的进化也决定了人对于自然诉求的变化。在原始社会,先人业已开始对居住空间的划分和规整,以及运用简单材料对空间进行整葺,可以说,这是一种最原始的人类朴素的造物精神体现――以物饰物。但也仅仅如此,超越时代的人本需求在这一时期无法彰显,此时只停留在维持基本的生存层面。因此,对于吃饭、睡觉来说,前者更显重要,也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如果说连最基本的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其他都无从谈及,也就是说,长久以来的人类在物质没有得到极大丰富的前提下,内心的需求是得不到关照的,只有“酒足饭饱”之后才会考虑到睡觉,才会去找寻舒适的休息场所。所以说,只有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的农耕文明出现后,家才被固定下来,人也才开始考虑家要为生活提供便宜。而近代之后,居室作为人的主要工作和生活场所,人在其中的各种心理诉求才被一一彰显并逐渐满足,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所致。从文艺复兴开始直到近代,人的个体精神和独行性才被逐渐提升出来,人只有具备了独立精神之后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真实心理诉求才能被放大、被探讨,这其中就包括从人为的物化个人生活上去满足这些不同的人性需求。对于室内设计而言,除了具备最基本的避风遮雨功能之外,更多的要思考人的居室体现,进一步来解释就是为人居而设,去为人生活便宜而计。这或许才是室内或环境艺术设计的终极诉求。

西方现代设计史上出现了几次对自然的“回归”,这一点或许与人的自然本性分不开。设计师们寻求使用大量的自然植物纹样、曲线(自然界中不存在直线)作为主要设计语言,色彩绚丽,具有强烈的装饰性⑥。这实现了室内设计的装饰目的,同时也为室内设计提供了更多素材的选择可能性。从自然攫取素材这一点来说,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的室内设计,都携带了一个共同命题,即无论人力如何改变室内、环境面貌,它始终是自然大环境的一个小环节,都无法从自然中脱胎出来,环环相扣才是大自然的本质规律所在。人的终极诉求不外乎是更好的在自然世界中生存、繁衍实现自我,而这一点也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真实存在关系的体现。与其说割裂,不如更好的融入其中,而人要在自然环境中去行使自己的双重身份,将自我生存的小环境营造成为极大物化后的人为世界,就需要回归到人性的本真――与自然合而为一,这一点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研究命题。这个过程复杂而又艰辛,但是人在其中却能慢慢的实现自我。这是一个悖论,同时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作为环境艺术的重心的室内设计,它既是人在自然发展中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同时也是人实现自我身心的一个良好场所。从中国古代的室内设计来看,历代的文献《考工记》《梓人传》《营造法式》以及计成的《园冶》中,均有涉及室内设计的内容⑦。室内设计的真实意义可以说是一种窥视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方法,是良性还是恶性,处理这一点的至关因素还在于人自身对于这个问题的真切看待。

注释:

①②③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006,006,005.

④⑦路边风景.室内设计发展史[Z]. http:///guangzejie520@126/blog/static/.2009.9.29

⑤⑥李敏敏.世界现代设计史[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9,12.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李敏敏.世界现代设计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3]路边风景.室内设计发展史[Z]. http:///guangzejie520@126/blog/static/.2009.9.29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