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符号学美学中的“符号―美学―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符号学美学中的“符号―美学―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研究符号学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卡西尔和朗格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而十八世纪美学特别是康德美学对这一理论的影响又是非常重要的。卡西尔沿着康德美学这一条道路开创性的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世界是充满符号的世界”这一观点。他的弟子苏珊朗格更是完善性的把“情感”注入符号学系统之中。而对于美学价值特别是人的关注无疑是符号学美学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符号学;美学;卡西尔;苏珊朗格;人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52-02

自从哲学研究方向在康德、叔本华等影响下发生了转变之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文论批评也开始转向。在文学上人们不再关注历史、社会、环境等文学的外部问题转而关注文学的内部问题,而语言作为文学内部问题的首要代表成了文学研究的“新宠”。而这个过程中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家们在皮尔士、索绪尔、罗兰巴特等符号学家的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把语言学研究深入到了每一个领域,使得语言论的转向成为可能。同时哲学观念的转变对于美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各种形式的美学都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发生了转向。各个美学流派由于其关注点、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呈现了不同的特色,以卡西尔―朗格为代表的符号学美学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流派。在关注符号学发展的同时,沿着康德美学合理化发展的思路,卡西尔―朗格符号学美学是一种把艺术注入符号学的美学。无论是美学的发展要求或是符号学的自身进步都给这一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自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把美学这一学科与逻辑学相区分以后,美学也就逐渐脱离了对哲学和伦理学的依附。在逐渐寻求自立性合法地位的学科演进过程中,康德、克罗齐等人的贡献很大。康德的精神结构三分法知、情、意的自明性证明更是为美学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为了判断客体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该(客体呈现的)表象与(我们)认知(客体)的‘知解力’联系起来,而是把该(客体呈现的)表象与主体的‘想像力’(也许和知解力相关联)及主体的或痛苦感联系起来。因此趣味(鉴赏)判断就不是一种认知判断,因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由此我们认识到审美判断的决定性根据只能是主观的而不是别的。”他由此判断“美是那种与概念毫无关系而又普遍地使人感到非常愉悦的客体”。因此他在《判断力批判》中认真分析了审美判断与逻辑判断的不同之后,认为审美虽是无功利的,但它却具有内在的独立性因为它能够运用想象力进行创造“第二自然”。美沟通了认知和伦理是对人的全面的精神层次的解读,为实现完整的人做出了贡献。

康德之后,美学家在沿袭了他的“审美无功利性”这一概念下逐步剥离了康德美学中关于“善”和“真”这两个概念,及逐步脱离美的道德和功用。进而强调美“本身”。克莱夫贝尔用“有意味的形式”指示美,在他的《艺术》一书中他认为“艺术是超越道德的,或者说所有的艺术之所以是道德的,是因为艺术品是至善的直接途径”。克罗齐更加严苛的要求美,他认为“把审美活动附属于实践活动或者把实践的法则引入审美活动中”是错误的。因为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们错把实践当作审美,审美是一种纯粹的直觉表现。克罗齐的观点把美完全独立起来,可以说到了克罗齐时代美已经能够在任何领域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进而可以为任何非艺术领域赋予一层“艺术美的光环”了。

符号学家们一直都认为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符号是纯粹的,在表现文本的过程中是独立的。当然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个体是具有艺术美的,换句话说就是研究语言就是研究艺术的表现。

我们知道在符号学发展的历史上,早期的符号并不指语言甚至不提语言,因此从古典时期到亚里士多德,符号学中的符号就是指“证据、证明,或者至少是暂时不在场或在视界之外的事物的症候”。从公元五世纪到古罗马时期的昆体良一直都这么认为。亚里士多德虽然在他的《解释篇》中提到“口语是经验的符号,文学是口语的符号。正如任何人没有共同的书写方式一样,任何人也没有相同的说话声音。但所有这些本来是内心经验的符号,这一点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却是相同的……”不过这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口语”和“书面语”只是具有症候的指号。因此古典哲学家并没有要把“符号”扩展到语言的意思,直到中世纪才开始把自然现象和语言分别叫做“自然符号”和“约定符号”。而且,随后霍布斯和洛克的著作才把中心转向了语言。皮尔士和索绪尔的研究使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符号从众多的符号中突显出来。他们认为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类交流的特有手段。因此语言学便成为表达人的情感的独特表现手段。语言学自身慢慢发展起来,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详细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语言在文本中和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的特殊性,它俨然成为人的“代表”。

卡西尔是沿着康德的路走的,他把语言作为为美开辟道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首先他就认为美是表现性的符号形式,人是符号的动物,世界是充满符号的世界。在这众多的符号中他区分了符号中的艺术符号和逻辑符号,认为只有艺术符号才会具有表现人类情感的功能。而在艺术符号中,语言符号和神话符号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类精神通过语言符号分析推理,通过神话符号(形象)驰骋自己的想象力。”显然在对美的认识上他受了克罗齐的“美的直觉说”的影响。但在康德之后,可以说是卡西尔把新鲜的血液注入了美学之中。卡西尔认为,美是存在的,对美的表现也是认同的。因此在卡西尔这里,符号学与美学的结合可以说是成功的。

朗格作为卡西尔的弟子,她完全认同老师关于艺术符号和非艺术符号的划分,卡西尔的理论为朗格开辟了道路,也为朗格对符号学美学的深入发展和理论丰富提供了参考。作为学生,朗格不仅以老师的观点为出发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它。卡西尔把美学中的“表现”与形式中“形式”统一起来,用形式表现情感。而朗格则从“表现”、“形式”中挖出情感,不仅加强了对符号的认识更加强调美学的“情感”认识。对于朗格来说,符号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氛围。她不断的从相邻的学科中吸收营养来完善符号学美学。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朗格的“情感美学”首先就是关于情感的种类,其次是关于情感不是非理性的,最后是关于艺术就是情感的符号化。

在论及情感这一美学问题时朗格首先分析了“表现”这一个美学中的常用词语,在她的论述中,朗格认为“表现”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就是“自我表现”,这种表现可以宣泄我们的情感,它是我们各种感受中的一个症候。朗格认为“自我表现是对一个事件的现状,一个事件、我们所在的公司、人们所说的各种事情或者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等等的自我反应。它表明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摇荡我们情感的状态。”另一种含义是表现是一种“再现一个观点”即使用恰当的语言符号,这就不是一种符号而是符号的综合。而我们所说的情感就是建立在对于表现的认识上。“尽管一件艺术品揭示了主观性的特点,但是它本身却是客观的;艺术的目的在于将情感生活客观化”。这一认识显然是对克莱・夫贝尔的批判,贝尔认为审美并不是我们事先就知道的东西,不是早已存在于脑中的主题,而是在创造艺术背后的一种能力。因此情感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而是艺术形式创造之后引发的情感。而在朗格看来,艺术并不是这样的不可捉摸,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观情感,但是这个主观情感与艺术情感又是不同的。在吸收了英美新批评关于语言“肌质”说的观点之后,她认为主观情感是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痛苦、快乐、以及可以感觉的情感。艺术情感则是经过符号化了的情感,只有这样的情感才能和功利拉开差距,实现康德所说的“审美无功利性”。

在反对把情感抽象为非理性的哲学家们时,朗格认为情感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包含着解释、渗透与张力,“有无限的激情和节奏”。在这个复杂的形式中,艺术品并不是符号,而是符号的综合。因为我们不能把这一艺术品看成是什么,就像我们能把“树”这一符号看成是实际存在的树这一事物一样,我们不能让一件艺术品超越它自身而指向另一种事物。因此艺术品就是一系列的符号表现、情感的隐喻或者情感的积累。我们之所以觉得艺术是非理性的,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语言形式不能表现它。但同时朗格又认为“话语的结构如此相像于艺术的动态形式,以至于艺术就是其自然的符号”。

朗格的美学把理性与非理性,直觉、符号、情感统一起来,使符号学美学成为了综合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体。她使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在新时期找到了一席之地。

在认真审视了卡西尔―朗格的符号学美学之后,我们发现无论朗格的手段如何完美,如何博取众长,符号学美学始终只是一种对于理论的总结。相对于这一理论的中心问题―美学的价值来说,她并没有清晰地解说。回归到康德美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康德认为对于自由的追问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头等大事。我们发现在总多的美学形式中,孤立的研究、注重形式而忽视道德与价值。我们所关注的人文批评不只是单纯的形式批评,而是应该关注当下的历史语境。在如今这个思想充满危机,个人价值丧失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探讨的是人的主体性建设。因此,卡西尔―朗格美学更应该是关于自由情感的存在形式,相对于“情感”来说,更应该加上自由。“自由”也是康德美学的支持点,它让我们的关注点不只放在客体上,更应该“放在把审美和艺术活动归结为人的自由创造”之上。

我们认识美,认识人如何懂得美。但归根到底的关注点在“人”,爱默生说“世界是微不足道的,人才是根本”,歌德也认为“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长青”。我们关注人,关注人的价值导向,关注当下时代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关注人就是关注人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就如刘再复所说的它不是群体的主体性,而是个体的主体性,是关乎每个社会中个体的价值、培养的问题。因此文学就应该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纯粹自由的情感形式”。我们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关于人的主体性概念,才能确立主体性的思想,进而确立我们对主体性与主体性价值的培养。卡西尔――朗格美学远承西方浪漫主义“讲主体性,张扬自我,容易产生热文学”。在西方工具理性,启蒙理性的发展过度细密的历史语境下,卡西尔――朗格的符号学美学给这种“僵硬”的思潮中注入了一丝柔和。但由于缺乏实际的对人的价值的关注,缺乏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他们的美学将是“作为一种知识话语,仅仅成了学院派美学家的案头之物”。

参考文献:

[1]【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克拉克.符号学的历史[J].孙伟平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崔康柱.语言转向中的别一美学选择―兼评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刘再复、杨春时.关于文学的主体性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