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业务遭受互联网蚕食运营商被逼进军移动IM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业务遭受互联网蚕食运营商被逼进军移动IM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电信终于也被“逼上梁山”。

10月18日,中国电信移动IM(即时通讯)应用“翼聊”正式。至此,在已是腥风血雨的移动IM市场,三大运营商齐聚一堂。

据本刊记者了解,“翼聊”的用户群基于手机通信录,用户的手机号就是“翼聊”号。除基本的文字消息、图片、对讲等功能外,“翼聊”还提供了电话会议的功能,且兼容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用户。

显然,“翼聊”是移动IM市场的迟到者。今年8月5日,中国联通高调推出“沃友”。紧随其后,中国移动在9月底飞信的升级版――“飞聊”。为了更好地抢占市场,中国移动宣称用飞聊就免流量费。

在短短三个月内,三大运营商相继粉墨登场,除了缘于移动IM市场的热络,它们更大的诉求在于,以此作为自己从语音服务向数据服务转型的突破口。

被逼上梁山

去年10月19日,美国的Kik Messenger正式登陆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用户只要安装此软件,就可给手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任意发送信息,无需支付运营商信息费。正是对手机通讯录这一社交资源的挖掘,Kik Messenger迅速成为社交应用的新宠,两个月发展了超过300万用户,在App Store的下载量排名中高居榜首。

在Kik Messenger获得800万美元的风投之后,国内的模仿者迅速出现,小米米聊、腾讯微信和360口信开始在国内移动IM市场掘金。像Kik Messenger一样,米聊、微信等也致力于挖掘用户的手机通讯录社交圈,并在Wi-Fi及3G网络下为用户提供免费的语音通信,这无疑给了运营商传统的语音和短/彩信业务一记重拳。

米聊、微信等移动IM提供的语音对讲功能非常接近正常的语音通话功能,但是由于其与传统的语音业务分属不同的业务模式,语音通话走传统的语音计费管道,移动IM产品则走数据流量收费通道。因此,交流成本成为两种业务模式竞争的主要着力点。

依据三大运营商现行的资费政策,短信业务资费标准是0.1元/条,流量费用一般为0.3元/M,通过微信等发送文字信息,1M流量至少可以发送30条以上,也就是说每条纯文字信息的费用最多也就在0.01元,两者间的成本差距显而易见。如此一来,对于运营商而言,移动IM颇有些釜底抽薪之意。

中国三大运营商每年有着数百亿元的短信业务收入,如果这部分收入都被互联网企业蚕食运营商的利益损失可谓巨大。语音业务则更是运营商的根本,稍微动一动都有可能“地动山摇”。易观国际总裁于扬甚至认为:“米聊、微信等产品将逐渐取代短信。”

除对运营商传统的语音、短信业务造成影响外,移动IM对运营商数据业务的潜在威胁也不容小觑。当移动IM成为用户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后,就可非常方便地加载其他应用,如阅读、视频等,这对运营商的手机阅读、手机电视等业务将产生进一步的威胁。

至此,运营商不得不紧急应战,进军移动im市场布局。

近忧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运营商面临的现实是既有近忧,又有远虑。近忧是移动IM产品在压缩语音和短信业务的生存空间,远虑则是运营商面临着从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的迫切转型。

移动互联网与通信领域的深度融合要求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更丰富便捷的沟通体验,同时寻找自身业务新的增长点。否则,运营商就很可能沦为管道提供者,而非管道的主导者。

2010年8月,中国移动集团董事长王建宙就曾在“中国移动2010年年中总结会”上点名批评腾讯移动QQ,“广东40%左右的数据流量来自QQ一家,而我们收到的套餐方案是每5元20M,把我们的2G网络容量都吃掉了。”推此及彼,移动IM所占用的数据流量,并未给运营商带来相匹配的业务收入,反而冲击了运营商的网络承载能力。

因此,业内在今年初曾有过这样的传言:2010年年底中国移动总裁李跃曾向马化腾提出,腾讯QQ不能走中移动WAP通道了,改为除了包月费用之外,还需要额外交纳一笔“信令费”,或者取消包月计费,改为限定固定聊天信息发送条数,超过部分以短信计费,腾讯可以和中国移动进行分成。

尽管上述传闻并未得到双方证实,但运营商对移动IM的芥蒂之心可见一斑。

对运营商而言,复制移动IM很容易,但自身业务的成功转型则并不轻松。

中国移动的语音业务行业渗透率越来越高,消费量仍在增长,但消费收入和边际效益却在下降。2011年前6个月,中国移动累计新增用户3277万户,用户总数超过6亿户。尽管如此,上半年中国移动的ARPU值(每用户的月均收入)为70元,较去年下跌4%,语音业务日趋饱和,且更趋低值化。在短信方面,2010年中国移动收入为526.15亿元,同比下降1.8%。

而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数据流量暴增已成电信市场的共同趋势。伦敦市场调研公司Ovum预测,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收入将从2010年的9068.2亿美元增至1万亿美元,增幅10%。相比之下,2015年全球移动语音业务收入将从2010年的6633.6亿美元降至6079.1亿美元,下降8.4%。因此,数据业务的拓展已成全球运营商的共识。

王建宙此前就预计,到2012年,数据流量收入在中国移动总收入中占比将超过10%,整体超过短信收入。中国电信天翼终端管理中心主任马道杰也曾表示:中国电信将聚焦流量经营,推出更多的3G应用。

由此看来,三大运营商在短时间内急迫地纷纷进军移动IM,除了抢占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制高点之外,借此推动自身业务转型才是更深层的原因。

喜忧参半的未来

运营商赶上了移动IM的“晚集”,并且它们在发展移动IM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如何在这一领域立足并有所斩获却非易事。

有分析指出,规模庞大的用户群是运营商的最大优势,同时,终端、数据管道也是它们的强项。运营商有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非常可观的产业链资源,并且将此项应用推向手机用户。

在“翼聊”亮相之时,中国电信有关人士就表示计划通过终端内置以及考核等方式促进“翼聊”的推广。从一定角度来说,这种方式对于拓展用户确实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目前还只有运营商能够做到数据流量的货真价实的免费。此前,中国移动在推出飞聊时就主打“真正免费”的宣传诉求,即免去用户通过飞聊发送文字或者语音信息的流量费。尽管米聊、微信也号称“免费”,实际上仅是软件免费,用户在使用时仍然要支付网络流量费,除非有免费的Wi-Fi。

尽管运营商有着用户和网络等优势,但有分析认为它们在移动IM业务上的盈利前景不一定乐观。

“先从用户规模考虑,赚钱是下一步的事”,在谈起“翼聊”的盈利模式时,浙江电信副总张涛就显得底气不足。

而现实是,移动IM业务至今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虽然广告营收被认为可能是将来的盈利点,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还需要假以时日。“至少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甚至两三年的时间”,移动广告服务商多盟首席运营官张鹤的态度就比较保守。百分通联高级副总裁王毓也持有相同观点。

未来移动IM市场必将充满刀光剑影,三大运营商能否后来居上现在看来局势并不明朗,而能否借此实现自身业务的成功转型就更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