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启示”中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启示”中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身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习惯了在课堂上捧着一本语文书,徜徉在语文天地里。这本书,是我们课程的标记,但是也成了我们当下进行语文教学的桎梏。其实很多语文老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先进的理念许多人都会说,但是,真正落实到每一节的语文课上,“教课文”却是我们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为了迎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名校课堂巡礼”的一节观摩课,我准备了五上的一篇说明道理的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其中课文第三自然段以古今中外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说明他们的成功都是靠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我以此段的备课为例,从自己的三次备课,谈一谈自己理念的真正转变,也从学生课堂上的变化,体会到了“教课程”的妙处。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三次备课的中心问题,以便清楚明白地进行比较:

一、“教教材”,自然为之,驾轻就熟

第一次备课的问题很多老师一定不陌生,“哪些词句体现了人物滴水穿石的精神?”在此问题的引领下,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结合课前收集的关于三个人物的资料,侃侃而谈,例如李时珍“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竟有“一千多项发明”;齐白石天天“挥毫作画”,“不教一日闲过”,终于画技达到“炉火纯青”。这些词句学生都挖掘到了,谈得很具体,有的孩子还讲了关于这三个名人的很多故事。可能很多老师都愿意这样上,家常课这样上也是得心应手,这就是典型的教教材。仅就这篇课文你已经教完了,然而这节语文课上,学生的语文能力究竟有多大提高?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你不上这节课难道学生自己读找不到这些词句吗?

我们绝大部分的阅读课,重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试图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带动语文能力的培养,走的是“带着学生感悟课文”的路子,尽管“感悟课文”的过程中也涉及语言的表达形式,但是基本上徘徊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这些层面的问题上,仍未走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圈子。于是,阅读课教着教着就成了课文内容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样的教法自然而然,我们驾轻就熟,课堂上的热闹恰恰折射出我最初对文本理解的肤浅。

二、“教方法”,刻意为之,痕迹太重

通过对第一次备课的反思,我调整了自己的备课理念,还仔细阅读了专家给老师们提出的先进教学理念。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师反复强调,“阅读课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既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于是,第二次备课我换了中心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来表现他们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说到探讨写法,学生们的思维发散开来:“作者是用简洁的语言写了李时珍的一生。”“作者都是先写滴水穿石的精神,然后写靠着这种精神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不能写具体的故事,不能有很多人物的对话,要用概括的语言。”学生的发言都没错,甚至有的孩子还高屋建瓴地发现了这些事例都是正面的典型事例等等。

这样的课堂,的确带领学生深入地感受了课文的表达形式,可上完了,我却感觉课堂索然无味,孩子们说到最后也恹恹欲睡。一节课老师和孩子忙个不停地分析写法,我也不停地在黑板上总结写法:典型、简洁、概括、正反对比……

刻意去追求方法的指导,难道就是“教语文”?反而没有了“语文味”,我岂不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看来,我并没有真正理解薛法根老师的话。怎样才能:“睁大两只眼睛,既能注视思想内容,又能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呢?”我们普通的一线老师可不可以也尝试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让学生有所得,真正让学生在学“语文”。

三、“教课程”,顺生为之,得意得言

比较两次的教学设计,我想我必须首先要明确的是两个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我们可以这样想,当那些教材内容牢牢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一旦教材进行了修订,那些学过的课文被删去了,学生还能留下些什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文只是学习语文课程的例子,我们可以用《埃及金字塔》来教会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还可以用《恐龙》来教,换一篇课文都可以教语文知识、方法。

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是两个有一定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概念。不能生硬地直接问作者用了什么方法?问题的设置还要讲究艺术。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说理文章的内部联系,确定了第三次的备课思路。文章以一个奇观开头绝不是单纯地引起读者兴趣,而是这滴水穿石的奇观和三个人物事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都验证了滴水穿石的启示,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美好的理想”。于是,我让学生对比研读1、3自然段,寻找水滴和事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文本中探求蛛丝马迹的同时,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又潜移默化地体会了说理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我还设计了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关系,找清联系的作业,当学生自主完成表2时,头脑中至少已经形成了对说明道理文章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也来写一个事例,学生写的这段话中,自然就体现出人物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实现美好的理想。

渐渐明白,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解与积累,更要花大力气指导学生进行运用。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最主要、最重要的实施途径和载体,它的最主要的行动方式不是让学生学课文,而是以训练能力为目标的言语时间活动。读懂课文根本不是教学目标,而只是教学的过程与中介。而教学的真正目标应当是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而这些就是语文的课程内容。

要使语文教学走出“教内容”的尴尬,走向“教课程”的境界,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摸索。但是,我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路就在脚下。

(张坤,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2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