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启发:启而不发

摘 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品质,提高他们对历史问题的判断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效率,并最终学以致用,能够独立自主地遨游于历史知识的海洋之中。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启发式教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老师向学生出示问题或活动要求后,学生中往往无人应答或者很少有人主动应答。教师引导、启发,但往往效果不好,甚至出现教师关注哪个学生,那个学生就低头的现象。

为何“启而不发”?如何应对?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值得深思。以下是本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启而不发”的一些思考。

一、探寻“启而不发”的原因

新课改后的教材,提高了难度,增加了对学生能力要求。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向学生出示问题或活动要求后,学生中往往无人应答或者很少有人主动应答。就其原因,是教师对启发式教学还存在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

1、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名为启发,实为“”的“启发式教学”,它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分析问题时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其生理和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使各阶段呈现不同特点,表现在历史学习中也是如此。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他们的认知、思维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故而对教师的授课形式、自己的学习方式、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即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历史学习心理。部分教师有意识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但在实际教学却往往忽略了。

3、对启发式教学方法认识的单一性。有的老师认为启发学生的方式就是提问。有的教学管理者在听课时,也用提问的多少来衡量老师是不是贯彻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其实,实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老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教材性质、学生状况、教学设备等因素选取相应的启发式教学。

二、应对“启而不发”的策略

1、创造理想课堂环境,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这是启发式原则教育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与争辩。在参与中建立起积极感情。学生们有责任感,有求实精神,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要充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权责备,责之过严,从而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对非合理性因素因势利导,避免相互讥讽,引导他们相互理解、尊重、支持。如果学生感到气氛压抑,不能畅所欲言,那么启发式教学原则将受到很大局限。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茅塞顿开,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学生的思维便一下活跃起来,课堂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得新知识,教学就应该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有明确目的,问题不能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识,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3、注意学生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为了达成教学预期,教师的教学预设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知识储备、能力基础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据此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此,必须做到问题难易必须有梯度,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如教八年级上册“秦朝”一课时,可设计五个阶梯式问题:(1)灭六国,统一中国的王朝是什么?(2)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3)如何评价这些措施?(4)轰轰烈烈的秦王朝仅仅过了15年就很快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5)如何评价秦始皇?这样设计问题,可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抓住学生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求知探微的心理,把新颖、独特的教学问题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

例如:在对曹操人物评价上,不要直接让学生评价曹操,而是问: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什么曹操率领的军队在两次战役中结果却不同呢?通过这两次战役你来评述曹操这个人。这样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感到有史可依,有据可查,所以学生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运用这一契机讲述完美的人格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讲述两宋同辽、西夏、金的关系时,问学生:澶渊之战北宋胜辽,为什么还签订了盟约?元昊向宋称臣,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夏岁币?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归纳出:落后就要挨打;以及如何看待中华民族内部的征战等问题。

通过教师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