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引导、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独立分析、认真探究的能力。教师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点拨,既是教师的智慧,又是教学的艺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点拨;适时;引导;精准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39-02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独立分析、认真探究的能力。教师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点拨,既是教师的智慧,又是教学的艺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以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点拨。
点拨是教师用精练的语言或生动的实例等方式指点迷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语文问题千头万绪,涉及面广,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点拨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点拨。因此,点拨要根据课型、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
对学生,必须遵循独立自主原则。在点拨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使学生在每一次点拨过程中保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贡献度,让他们深入参与思考、探究、应变,积极与老师协作。点拨学习过程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钻研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对教师,点拨必须遵循“指导为主”原则。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能不能准确定位,对点拨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却比较大。教师在点拨学习中贡献度不宜超过百分之二十。教师只能站在幕后让学生走向台前,是引导而不是主导。一般主要在实施步骤、思考角度、关键问题上引导学生去思考、论证,但绝不能代替学生去探索,求证。
一、点拨须适时
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有些问题学生自学不能解决,但通过交流就能获得思路。有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一时达不到,即使学生再思考也无济于事。这个时候就是教师介入点拨的最好时机。以《社戏》这篇课文教学为例,文章结尾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问题:“如何理解这个句子的深刻含义?”问题提出来了,让学生静心思考。五分钟之后,我点名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学生甲回答如下:“那夜的豆是到目前为止我吃过的最好的豆,那夜的戏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最好的戏。”显然他的回答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没有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我让学生乙来说说,他站起来低头不语,很难为情的样子。对于上述两位学生的表现,我有些失望,更多的是焦急,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我将目光投向全班,期待有其他学生站起来继续探讨。我在教室巡视了一周,学生们各个似乎都在苦思冥想,但没有一个人举手,甚至多数学生连头都不敢抬。此时,距离提出问题已过了10分钟,教室安静异常,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学生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维障碍之中,有百思不得其解之势,迷茫笼罩了学生的双眼。见此情景,我意识到,只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有效点拨,才能慢慢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一步步由浅入深地引领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于是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船上看戏”这部分内容。两三分钟后,我问学生:“那夜的戏很精彩吗?”学生齐声道:“并不好看,看得人打哈欠,觉得很扫兴。”我趁势说:“哦,原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我们再读‘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个句子,请同学们品味‘不再看到’这四个字的含义。”学生们探究兴致高涨,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大家纷纷举手,“有念念不忘之意。”“还可以理解为难忘、留恋、怀念。”
学生思维的通道打开了一道门,于是我趁势引导。“既然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我’到底难忘什么?怀恋什么?”
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难忘那夜独特的经历”、“难忘看社戏途中优美的自然景色”、“难忘热情聪敏的小伙伴”、“难忘六一公公的大方厚道”、“难忘对自己来说新鲜的乡间生活”……
学生思维的通道彻底打通了,我趁胜追问。
那夜的豆和第二天下午六一公公送来的豆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说“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学生们争相发言:“我难忘的是阿发的慷慨大方。”“难忘双喜的聪明热情。”“难忘六一公公的淳朴厚道。”“难忘看社戏过程中经历的令人愉快的事情以及那种快乐、新奇、自由的感受。”我随即引导:“原来“我”难忘的是与乡间的小伙伴们结下的深厚友谊,难忘童年美好的生活经历。”学生豁然开朗。
因此,当学生陷入思维的困境无法摆脱,但又非常渴望解决问题时,教师就应瞅准时机,“挺身而出”及时点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思维回归正常轨道。此时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二、点拨重引导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尤其在阅读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逾越的学习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疏通学生理解上的关卡,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水到渠成地分析出答案。如: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作者着重表现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对母亲真挚的爱戴、无比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文章语言质朴自然、直白坦诚,全文毫无夸饰之词,文中也很少直接抒情,但作者的情感却表达得非常强烈。如何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种情感然后被这种情感所感染?潜心阅读是一种办法,但我的学生学习现状告诉我这样做学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于是,在教学第二课时,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研读赏析,品味语言”。课堂上先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在屏幕上,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反复揣摩,在文中找出那些饱含感情的句子并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学生们热情很高,很快就有两名学生主动站起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但找的句子有些勉强,自然也就理解得不到位。见此情景,我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抓住关键词“爱戴”、“感激”,再细细品读相关语段,还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带着学生仔细品味这个句子,提示学生关注“舔”字,学生顿悟,“这个句子写出了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包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畅谈自己的体会,课堂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师的点拨就是要在学生的疑问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搭起一座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钻研,并使学生的思维纵横深入发展,引导得好,学生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三、点拨必精准
教师点拨,要瞄准切入点,在重点、难点处下功夫。所谓的重点,就是课文中能传达作者心声的语段,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段,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语段,它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在。所谓的难点,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盲点,心理的障碍点及知识的空白点。如:《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结构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特点、面部轮廓、面部表情、穿戴方面)。第二部分(6~9自然段)细致描绘了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犀利的目光、蕴含着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及作者对此的赞美)。显然作者是想通过细致入微的肖像描写来揭示这位世界文坛巨匠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课堂上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学生很快的从第一部分中找出了关于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原句,整理归纳得出:托尔斯泰身材矮小、脸部多毛、长相粗鄙甚至丑陋,令拜访者感到失望。接着,我引领学生研读第二部分,提问:“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的?”这个问题学生认真读课文之后就迎刃而解了。我继续发问:“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绘他的眼睛?”学生思考讨论,气氛很热烈。我在教室巡视了一圈,发现学生的讨论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这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备课时我就将它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问题,使学生真正有所获,教师的精准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精”就要言简意赅,“准”就要一语中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的。因此,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解释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好的外貌描写就是为了揭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展示人物精神风貌的,同学们在作文中要善于运用这种写法。”听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们脸上流露出会意的微笑。
教师抓住重、难点,切入要害、因势利导、精讲准拨,不仅能触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点拨是一门艺术,它丰富而深邃。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能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认真探究的能力,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升课堂学习效果,这样师生就能共同畅游在探究学习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严治理.《鼎尖教案》语文(八年级下)[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