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应用心理契约理论改进高校课堂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用心理契约理论改进高校课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学风也出现下滑趋势。将管理学中的“心理契约”概念引入到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中,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中心理契约的建构,对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心理契约;高校教学;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170-2

随着高校的扩招,对高校学生的要求也自然而然的降低了,高校的学生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并且教学质量也出现滑坡现象。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多同学都或多或少有过逃课的经历,考试作弊也是常有出现的现象。更严重的时候,还会有学生面临着不能按时毕业的危险。面对这些问题光靠老师上课点名,把平时的表现和最后期末的成绩相挂钩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心理契约”在管理学上使用得很广泛并且可以有效解决组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将其应用到非盈利性的这个组织―高校中,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去解决高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一、心理契约的含义、理论基础

(一)心理契约的含义

首先研究组织中“心理契约”问题的是美国管理学家Chris Argyris,他在对两家工厂的雇员与管理者进行访谈后使用了这一概念。最早对“心理契约”进行明确定义的是Levinson,Price等人。他们通过对与员工访谈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肯定了Chris Argyris关于组织中“心理契约”的发现,认为这种隐形的“契约”是雇佣双方的一种相互期望,它是无形的、不断变化的。著名管理心理学家E・H・Schein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在工作态度与行为动机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他还指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E・H・Schein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在该领域较长时期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心理契约理论一直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两个流派:(1)以美国学者Rousseau为代表的“Rousseau学派”认为心理契约强调的是员工本人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是一种单向的思维方式。(2)以英国学者Guest,County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强调的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方式。所以目前对心理契约这一概念还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更应该从“古典学派”的双向思维来理解和解释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契约。

(二)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

心理契约建立在很多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例如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指的是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交换,其核心是“互惠原则”。如果交换双方都获得正后果,则关系将维持;否则(双方或一方获得负后果),关系出现问题乃至破裂。随后随着社会交换的过程中引出了公平原则,并被亚当斯(J.Adams,1965)、沃尔斯特(E.Walster,1978)等人发展成为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收益与自己的投入之比与另一个相同情况(组织地位、工作投入、能力水平等)的人的比率大致相同,则会认为实现了公平分配,心理获得平衡,社会交换过程也将继续。

二、高校教学中师生心理契约的基础及其特点

(一)师生心理契约的基础

师生的心理契约是建立在双方的相互期望之上的,期望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基础条件。期望不仅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对教师也有一定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和激励作用很大。有一个著名的效应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是通过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做的实验得出的。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某个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然后就将一批学生的名单交到了校长手中并很负责任地告诉校长和老师说这批学生将会很有“发展前途”,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实验的内容。几个月过去了,罗森塔尔又来到学校,发现那批名单上的学生果然比一般学生进步要快并且各方面都很优秀。其实这批学生并不是通过什么测试选的,而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的,结果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诞生了。这就充分证明了期望的价值和鼓舞人心的力量。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都抱有良好的期望,而不应该因为一时的消极情绪而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期望,去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不管在言语上还是在动作以及眼神上都要多给与学生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充满正能量,并且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以后他们会变得更自信,变得积极向上并且会努力达到教师的期望,避免教师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持续性。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无非就是希望学生上课认真积极听讲,做好笔记;课前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下课认真完成作业等。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就会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同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期望有所不同。有些学生是考试型学习动机,有些学生是求职型学习动机,还有些学生是自我提高型学习动机,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期望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东西不太相同。但是除了这些个性化的期望以外,还是存在着一些共性化的期望,例如他们都希望老师上课能够生动有趣,活泼幽默,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并且能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只有在教师和学生都能满足对方的期望时,心理契约才能很好的维持下去,才能更好地提高师生关系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师生心理契约的特点

1.内隐性的特点。心理契约和别的经济契约或者规定协议是不相同的,经济契约等协议是明文规定的不可轻易违反的,而心理契约中的大部分具体内容从构建到最终比较评价都是由个体内部认知加工完成的,所以这就使师生心理契约有了内隐性的特点,它是师生内心中没有说出来的隐含的对双方责任的期望。

2.动态性的特点。师生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契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会随着自身对老师的了解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变化。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会随着学生的表现而变化。这样教学的时间越长,双方的心理契约中所涵盖的内容就越多。

3.主观性的特点。师生心理契约中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评价都依赖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认知。这就造成了对心理契约的认知和评价是可以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师生双方对对方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解也是建立在个人对外部信息的主观加工和理解上的,其理解和解释必然是不全面的,也是主观的。

4.差异性的特点。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动机,学习方法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自然而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期望都是不相同的。并且,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相同,有的人看到了教师积极的一面认为教师履行了心理契约。有的人看到了教师的缺点与不足,认为教师没有认真履行心理契约。

5.互惠互利的特点。心理契约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惠的基础上的,只有双方的心理期望得到了满足和实现,心理契约才能更好地维持下去。虽然在高校这一非盈利的组织中,师生的心理契约同样具有互惠互利性。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专业的知识,做人的道理,以及未来对人生规划的启示;教师则也希望学生能够发奋读书,早日有所成就,这也是对老师辛勤工作的一种回报。

三、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内容

(一)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内容

高校教师大致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和责任: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的品格和责任,其次有教学能力提高的责任。爱岗敬业主要从以下方面来体现:1上课不迟到早退。2能够自我调整,不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中,在课堂上总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3主动关注自己学科领域里的最新科研动态。教学能力提高的责任主要体现在:1能够选取很好的教辅书帮助学生学习。2关心尊重平等对待每个学生。3在课前引导预备知识,上课时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授课内容娴熟,简略得当,并且能够调整上课进度,准确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问。4精选作业内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

(二)高校学生心理契约的内容

高校学生的责任主要是自我培养,一方面是科学智能的自我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是社会智能的自我培养的责任。科学智能的自我培养包括:1上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提出,下课后独立高质量的完成作业,对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2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动手能力,提升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社会智能的自我培养责任包括:1学会良好的沟通能力,培养人际关系的技能。2培养组织能力。3学会表达和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四、高校教学中心理契约的建构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其实师生心理契约的建立是在“非完全理性”的选择下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对老师的情况了解甚少,不知道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其实可以在选课之前加强师生之前的了解,在选课前安排学生试听老师的一节课,看看哪个老师更符合自己对老师的期望,再选择上哪个老师的课。这样就会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安排一些学生和自己进行会谈。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自己对这门课的要求以及教学目标,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这样就可以使双方得到的信息更充足和对称,就能更好地维持心理契约。

(二)人本主义思想教学理论

教师在师生心理契约中即具有引导者的作用也具有维持作用。但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教师的主要角色和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者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他们认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形成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沟通与暗示的作用

心理契约的破坏和瓦解从总体上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教师或者学生某一方认为自己履行了心理契约中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对方并不这样认为。2教师或者学生某一方没有能力完成心理契约中的内容。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师生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不够。当心理契约面临瓦解和破坏的时候,教师这时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积极地和学生进行沟通,避免产生误解。并且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同时也不可忽视暗示的力量,有时候暗示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默契和感情。

(四)注重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做流水线上的零件,更不能将它们进行统一加工变成同样的产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动机等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机,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才有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享受学习带来的成果。

(五)激励和鼓励的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受他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教师的激励和鼓励也是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一种实现形式。激励和鼓励其实是教师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但也是很容易忽视的一件事。激励和鼓励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如语言上的激励和鼓励,平时老师可以经常用“你很棒”,“做得很好”等之类的话语对学生的小小进步表示肯定,这样他们就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从而更加努力和积极。动作上的激励和鼓励也是不可或缺的,用眼神和学生交流,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的眼神会让学生更有自信。有时候也可以拍拍学生的肩,摸摸学生的头等动作对他们表示关心。还要注重学生自我的激励和鼓励。老师激励和鼓励学生时一定要做到公平,要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并且要及时给与他们鼓励,这样的正强化才是有效的。

(六)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离不开的小群体,班级的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习氛围的提高和学生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提出积极向上的班训和口号,让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热爱班集体。建立完整的班规和一些奖惩制度,让学生自觉遵守。要经常开展一些班集体的集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五、结语

抓住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基础、内容以及特点。发挥教师在心理契约中的主导作用,维护心理契约的稳定,积极建构心理契约的内容,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建设高校良好的学风,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ousseau D. M.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written and unwritten agreements [M]. California: Sage, 1995

[2] 曹威麟, 杨光旭. 高校教师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3] 龚文海.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课堂教学改进[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8).

[4]吴小鸥. 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8-11.

[5]陈加州,凌文辁,方俐洛.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4):43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