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雕塑的界限(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雕塑概念
现成品,影像,装置,建筑,行为艺术等都可以理解为雕塑概念的外延,雕塑是依托于物的空间艺术,现成品,影像,装置也都是物的不同体现,雕塑到底的外延有多大,这些门类再加上雕塑的因素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不同的雕塑,这就是扩展了雕塑的界限。雕塑的发展史也就是雕塑的界限的扩展过程。
雕塑的扩大意义,脱离开不再依附于建筑艺术的形式,和独立的架上雕塑的概念,雕塑的概念是可以扩散到很多其他艺术媒介里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和生活中现成品,还有行为艺术,舞蹈艺术等人物造型艺术都可以包含雕塑,或者说是雕塑意义的拓展,用雕塑思维也是可以解释这些门类的艺术的。
大雕塑的概念到底会有多大?
造物在大雕塑概念下的造物单元有现成品,装置艺术,和架上雕塑。造物指的是把一种物制造生产成另一种物,造物是做雕塑的极简称谓,制造物体成了雕塑意义的扩大化,造物动作不只是局限在雕塑动作的塑造上,而是扩展到更多,相互渗透,相互关联。
现成品,首先现成品的产生目的本来并不是与雕塑有关的,它被生产出来一定是有着某种功能的,一般意义的雕塑是没有应用功能的,只能观赏,或是建筑配件。但是现成品被生产出来就一定是有功能的,有着本来的功用,所以从动机上可以明显的区分出雕塑与现成品;但是现成品在现代主义之后,被当作材料用在了雕塑中,如果现成品被用到雕塑中成为雕塑材料,大多是先把现成品的功用放弃掉的,采用现成品的形体或是材料感。被用于雕塑当作材料以后,现成品都还具备物体存在的观念,也就是这个物体是用来做什么的,因此采用了现成品的雕塑就具备一定的观念化,现成品赋予了雕塑观念化的机会,不只是用形体语言,还包括塑造形体的材料本身有了意义。对于架上雕塑来说是很大意义上的推进,因为原来的架上雕塑是不在乎材料本身的信号意义的,原本用来做雕塑的材料像石头,木头等材料都不具备信号意义,把石头和木头雕成雕塑造型就具备了符号意义。现成品的给雕塑带来的观念化就产生于“物”的含义的转变,构成雕塑的物质如果本身是有其他功用的现成品,甚至是带有符号性的完整现成品,那么现成品本来的功用就会出现在观者的脑海中,这时候想再让观者认可这是一件雕塑作品其实是有障碍的,但是一旦能够首先被认定是雕塑,再加上现成品的观念含义综合雕塑的形态感和形体感就是新意义下的观念雕塑了。毕加索用自行车车把和车座拼接出来的牛头就是含有现成品意义的雕塑作品。当时的接受力还是无法接受自行车车把和车座拼接出来的奇怪物体叫做雕塑,因为作为现成品的自行车车把和车座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符号。
装置,装置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也已经有50年历史了吧,从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艺术和观念艺术等潮流中脱离出来的,基于环境的艺术,观念艺术讲究艺术作品发生的地点;极少主义又将雕塑绘画等本来分开的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的唯一性,有复制属性的艺术也算作艺术那么现成品都是具备复制属性的;装置艺术是在这样的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雕塑也会跟装置的关系,都是立体的艺术媒介,装置艺术强调的“场”,场是雕塑不具备的特征,“场”或者“阵”意味着对环境和空间的利用,场是强调多个个体之间的联系共同产生的意味和形式,这是装置艺术最有别于雕塑的特征。结构也是在多个个体单位之间的结构,多个个体的集合是装置艺术的特征,装置艺术可能包含现成品也可能包含架上雕塑。装置艺术就是个集合艺术,会综合进很多内容;时而复杂时而单纯。
架上雕塑与现成品和装置艺术之间的关系还是很有着紧密的造物联系的,造物的动作不同,产生的艺术就不同。造物是大雕塑概念的核心。只要能够通过人的动作产生物就可以理解为雕塑,通过把一个物来制造成另一个物也是雕塑;这就是造物。
感物。感物是很需要重新被理解的,影像艺术更能深入到人的感官,包含视听觉的感官,是一种比较有感染力的艺术媒介,因为人无法关闭听觉,所以影像艺术有一定的侵占性;影像本身不是物质的,但是影像是一种以视觉记录为核心的,用收录影像的设备和输出播放的设备共同完成,严格意义讲是静止画面的连续播放造成的运动画面。影像中有了运动和空间,就能跟雕塑搭上关系了,雕塑和影像的欣赏方式的确不同。但是却有着特别大的关联性,雕塑被欣赏时是需要人环绕雕塑走动着观看的,这时候走动着看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形体变化节奏带来的音乐性才是雕塑艺术,因此有些雕塑作品就算是做成立体的,从雕塑感上讲也可能不算是雕塑,没有雕塑感的雕塑作品也还是“平面”的,就是只给观众一个欣赏角度的立体作品都是在做图像,而不是雕塑,雕塑是需要被围绕着运动中观看,运动着看雕塑与运动的影响画面其实是有很大联系的。延异的概念是解构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德里达自创的术语,“延异”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指的是延缓的踪迹,用来解释人的感知事物的过程还是很直接的,人类感知事物的过程是不间断的,视线转移,转移到作品上去观察作品,绕着雕塑作品走的同时盯着雕塑,看雕塑形体变化,之后又从作品上转移到地面,又到墙面上,走出门视线运动到门外……不间断的感受就是延缓的踪迹。
感物有两种情况,就是人在运动中感知,还有人静止时感知到其他物体运动。所以感知雕塑的存在需要人自身运动来感知,人不动通过影像里的画面内容运动来感知,这就是感物,对物的感受。对大雕塑概念的理解中,缺了感物这个理解时就是最大的误解。运动中会带来时间因素,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才是感物的关键。雕塑的体积,体量和尺度都是需要用运动来感知的。欣赏“物”时不做运动便不会是雕塑。影像艺术有两种,一种是video art录像艺术,单指包含有流动的影像,影像里面内容的运动,另一种是装置艺术中的影像表现,是以摄录影机和录放影机或电脑设备来构成整个展示空间和环境,并可能由观众直接参与的装置艺术中的影像。装置艺术中的影像讲究的如何看,录像艺术讲究的是看什么。雕塑艺术讲究的是转着看,感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不管感的是不是实物,有时候感的是物象,雕塑是实物,影像是物象。感物的过程很重要,感物也可以界定雕塑,界定大雕塑概念,界定“物”
行为。行为艺术本身是只强调动作的,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动作action,一个是表演perfomance,表演就包含了舞蹈,现代舞,戏剧等表演传统的艺术形式,强调动作的行为艺术。整体的特征为:视身体为一种表现的素材(物体)、重视与公众的对话,经常采取仪式性的形式,戏剧性的要素浓厚。
行为艺术是把人的主体拆开,把人拆成人的精神与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可以作为造型材料,进行动作和表演的活动,身体即是雕塑材料,可理解为身体的雕塑或者雕塑的身体,舞蹈和部分的表演艺术都可以划入这个范畴。
身体也是物质材料的一种,人的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理解,把人的身体作为主要的创作材料,其他的物质材料为辅助,这样的艺术也就是行为艺术,人的身体本身即成为艺术媒介,人作为主体的同时也充当作品的材料,另外行为本身也是包含时间的,行为一般也是有时间段的,时间因素会形成主导因素。肉身随着时间带来可变的形体和体态上的变化可见。身体的形态随时间变化可以带来一连串有节奏的变化。
以行为为核心的行为艺术把大雕塑概念扩大化,也改变了雕塑依托于“物’’的惯例,人的身体不属于“物”但身体是有形态的,也是实体的。
总体上讲,雕塑的界限是很难通过没有实例的理论架构来说明白的。整体的架构就是这样的,大雕塑概念与架上雕塑为雕塑,雕塑的界限在大雕塑概念中是不断变化和拓展的,雕塑家们不断探索会扩大大雕塑概念也会改变架上雕塑的意义。雕塑与其他物体之间有一条虚化的界限,本文的讨论就是在这条虚化的界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