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雕塑,不仅是雕塑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雕塑,不仅是雕塑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艺术”这个话题,是时下众多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乃至大众等热烈讨论和频繁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处在一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存的混合时期。艺术实践的成果显现出来的面貌是一种多元、糅杂的景象。我们从中难以找到所谓的主流发展道路。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是综合的。这些原因当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缘自西方文化艺术思潮对发展中的中国艺术胚芽的不间断“灌溉”。还有一部分来自中国艺术自身的内在驱动力,但是这种驱动力只是推动而非策动。就是说,中国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更大程度上还是被动的反射,自己本体的根基实为薄弱。但是在这种被动与主动交错,吸纳与摒弃难以平衡的文化现象中,我们反而又找到一种没有被规范的实验与探索的艺术契机。

雕塑艺术固然有自己非常严密的专业建构。由于历史渊源、自身创作特点、创作目的指向、对文化(更多指大众文化)的直接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它在更大程度上比以绘画为代表的其它艺术形式要显得独立。正因为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雕塑被越来越快地推向艺术发展浪潮的边缘。其实,被推向边缘的并不是雕塑艺术,而是被固化了的人们对雕塑的认知。雕塑以其独特的“自律性”,长期以来铸成了自行繁衍的壁垒。在一段时期里,这种姿态得以存在并备受标榜。然而,当下的文化空间和艺术空间中,这种原本引以为傲的特质反而成了阻止雕塑艺术继续前进的桎梏。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固化的“雕塑”概念的认知不仅来自普通大众,更关键在于它来自专业领域内从事创作实践的艺术家们。所以当代雕塑艺术现象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令艺术家们感到手足无措和尴尬的局面。这是一种现实的冲突。试想一下,一个事物始终以一种姿态生存在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下,这在某种意义上似乎违背了自然法则。冲突就是这样逐渐产生和激化的。

这种“自闭”的专业规范在开放的信息时代来临之际受到了挑战,而且它必定是输家。因为更广阔的时代文化背景好比这些艺术文化分支的主干,树枝是依赖树干而存在的。正应了一句俗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迅疾的信息时代,对于时代中的每一个体(单个的人或者单个的领域,这里着重讨论单个领域)都是意义重大的。因为它们之间突然被有机地联通了。这种链接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以是单向的,亦可以是多向的。我们的生活的时代俨然像一张巨大的网,任何事物都无一例外地发生了联系。这样的环境对于艺术创作者是有挑战性的,它在打破过去划分严密的专业区间并向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多闻所未闻的契机。作为雕塑艺术和从事雕塑艺术的人们,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当之前相对独立完整的传统体系面临颠覆时,我们的“抉择”似乎更为艰难。实际上,就像艺术家们对雕塑艺术概念认知的固化一样,他们对“颠覆”这一现实的认知依然被固化。我在此姑且给它一个新的名称――“重组”。众所周知,时间是流动的,时代是始终处于发展中的。我们的雕塑艺术随着文化时局的流动变化而变更,每次结构的重组都是为了继续和它所隶属的大环境偶合的。

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这个时代究竟给予来我们和我们的艺术怎样的启迪。我们对“信息”的认识通常是:被告知的一个讯息或者接受的一个信号。然而,在此要提出关于“信息”的另一层重大涵义,那就是――资源。我们眼下的生活空间,好像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容积。新时代的来临带给我们的是资源的传播迅疾、传播方式的繁多、传播阻隔的逐渐化解,还有传播的交叉和多向。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实践,或者具体到对当代雕塑艺术的思索和创作,上面四方面中的后两方面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其一,雕塑与绘画或者其他艺术领域的界限开始不那么清楚,同时艺术和非艺术的其他领域的隔阂也变得越来越透明――这就是“阻隔的化解”。其二,随即而至的绘画、设计、音乐、戏剧等等的相关资源开始流入雕塑领域,并承接着新的附加信息,又回流或者流向其他的专业范畴里。同时非艺术领域(比如科技、商业、制造等)的资源又不失时机地流向艺术范围,向传统艺术的思维、理论和实践带来崭新的元素,继而又通过媒介被导向更多的区域,这就是“传播的交叉和多向”。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我们的创作活动已经不再是独立的行为,而是会对很多范畴产生意义的实践。当然,这种信息向外辐射是随着资源交互流动而自然出现的,而不属于我们固有的创作意图和范围。就像其他领域的任何一种信息都有可能对当下的创作产生推动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附带的、无意识的、和信息源之间不一定有必然关系的。当代艺术从时代文化中吸取养分就依靠着资源流动和交互利用。这就是未来的新时代里,我们的雕塑创作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

从艺术创作本身来讲,当代艺术的持续发展让从事不同形式造型艺术的艺术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发现让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充斥“语言选取和呈现方式”这一特质。绘画以及应用美术纷纷参与尝试。当下,大量出现的装置作品从一定侧面体现出这一点。于是一个专业界限模糊的综合艺术形态开始如火如荼地绽放开来。但是其中不乏有哗众取宠的浅薄者,盲目地追逐着艺术作品呈现的外在形式。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现今的局面而言,任何成功和失败的尝试都是合情合理的。在将来的艺术道路上,雕塑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来前行。我进一步地提出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在已有的创作思维和模式中交叉引进并合理利用外来领域的资源。在此需要把艺术家、材料、作品的传统意义转换成“思想核心(以创作者为出发点的创作构想)”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其中两者均可作为主体或者客体。这样的模式有趣的地方是,它可以用你曾经没有意识到的角度来看待一直被定义的东西。领域间资源交互利用可以扩大到不只美术或者艺术,甚至科学技术的资源同样对艺术创作有着潜在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体现是存在于“思维”中的,而不简单是利用和被利用于某个目的。当看似不相干的领域间发生资源的渗透和共享时,我们将会看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结果,我认为是积极的,是对艺术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此,我们应该唤起一种新的意识――雕塑,不仅是雕塑的。

这种设想只是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我们处在一个空前复杂的艺术文化大环境下。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更多崭新思路和崭新实践成果的诞生。作为年青一代的雕塑人,我们同时应该对时代给与我们的抱有乐观的态度,不断地探索具有时代意义的创作思维和实践形式。

作者简介:

李牧阳,四川美术学院 雕塑系 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