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研究背景环境与目的
(一)宏观层面
1.国内学术界对于该专题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
2 .理论研究尚处初始阶段,未形成系统。
3.实践研究范围狭窄、层次较低、流于表层。
(二)微观层面
1.基于现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教师缺乏“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意识,理论学习和理性实践较差。
2 .一部分学校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缺欠系统性,导致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难以持久、连续。
3. 一部分学校教师具有“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意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但在研究探讨方面尚欠缺深度广度。
4.“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及操作模式处摸索阶段,不够清晰。
5.有些探究课程的设计侧重模拟真实情境鼓励亲身体验,由于课程的受众――学生的接受能力具个体差异,不排除个别学生有知识结构片面化的可能。
6.合作学习模式较为粗浅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度。
7.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寓教于学的一整套模式尚未形成,探究失去“物质准备”。
8.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已形成被动接受知识――依赖教师讲解的心理模式。
9 .教育资源缺乏,研究性学习难以开展。
10.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氛围、条件以及全民意识尚不具备。
鉴于此,我校于2002年选择《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作为科研课题,以期在学习、借鉴国内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各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运用以及创新。
二、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教育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策略、操作模式。
(二)研究内容框架设计
1.重点。
2.一般。
3.初步探索。
(三)研究思路
1.课题的理论依据。
2 .对已有成果的综合整体运用,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广泛搜集整理及运用之中的扬弃,对每位参与调查的教师教学亲身经历和独立体验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研究能力。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三、研究结果
(一)开展《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
课题有效提高了参加课题教师的素质
1.基本做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课题的调研过程中,作了两方面工作:一、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独立体验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二、聘请专家教授和专业人员,根据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对参加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
2.取得的成果。
(1)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提升。
(2)培养出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开展本课题研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有帮助。
1.基本做法。
四个方面:一、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走“提炼-完善-运用-打破-扬弃”之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良性循环基本成型;二、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客观规律,找出“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缺失的原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交互和开放性,使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科学素养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过程中得以统一;四、在探讨、表演、实验、竞争、矫正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取得的效果。
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三)探索出了小学开展探究性教学的途径、策略与操作模式
1.基本途径
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内铺垫课外延伸,课堂内外共同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2.基本策略
心理引导,方法指导,构建真实情境,引发弹性、积极思考。
3.基本操作模式
“五环节”流程如下:
“四自主七步法”
(1)“四自”―― 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探究,创新,实践,发展。
(2)“七步”―― 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1)创设情境,激欲求动。
2)预习质疑,确定问题。
3)个体学习,自主探究。
4)组际探究,合作交流。
5)自由表达,评点展示。
6)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7)拓展提升,激励创新。
“三环五步”
以上四种教学模式的各环节可以线性展开,可以循环递进,可以用其中的某几个环节,可以完整使用;可以单节课使用,也可以多课时连上;可以课堂内外联通使用,也可以课外单用。与常规传统的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但又与各种优秀的教学传统和方法策略没有冲突。
四、几点思考与设想
(一)思考
1.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互补
2.注重先期主导,循序渐进,允许“描红”
3.价值定位。
4.问题解决为主,课题研究为辅
(二)设想
1.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1)让广大教师的所有课堂都以探究学习为主,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形课堂新格局。
(2)让广大教师熟练掌握“模式框架”,并不断运用、完善、创新。
(3)继续在《承德教育研究》刊物上开辟“探究教学课堂案例与设计”园地,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或案例”打造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
2.深化理论研究。
3. 解决背景分析中提出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一些问题。
4.补上课题研究中缺少的学生评价这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