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盲人触知觉的“晴盲共游”玩具设计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盲人触知觉的“晴盲共游”玩具设计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盲人和常人,在感知上如果长期分割成两套相对独立的系统,他们在针对物的沟通障碍则无法有效削弱。然而每个盲人都存在于一个有常人构成的大小家庭和社会系统中。这种障碍,小则影响某一方对同一物的使用,或者产生同种功能物的额外多置,大则影响成员间情感交流。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的依据,并将成果实现在各种具体的晴盲共游的玩具上(以晴盲共“见”的玩具形式),增加社会单位和家庭单位内的沟通乐趣,为情感关怀的增加提供辅助。

关键词:

“晴盲共游” 玩具 触知觉 实验方式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02-02

一 国内外“睛盲共游”产品发展现状

1 “晴盲共游”概念解释

“晴盲共游”最初的概念是在日本诞生,而“晴盲共游”的最初解释就是视力正常者与视障者之间共同进行游玩活动,增加社会单位和家庭单位内的沟通乐趣,为情感关怀的增加提供辅助。

不同于大众的刻板印象,视觉障碍者不等于是全盲,基本上视障者可以分为全盲与弱视,而在其中,弱视(包括可感光者)占据大部分。视障者因为视力障碍而影响到日常交际与生活,由此被孤立而成为一类特殊人群。视力正常者与障碍者,在感知上如果长期分割成两套相对独立的系统,他们在针对物的沟通障碍则无法有效削弱。然而大部分视障者都存在于一个由视力正常者构成的大小家庭和社会系统中。这种障碍,小则影响某一方对同一物的使用,或者产生同种功能物的额外多置,大则影响成员间情感交流。如何消减这种障碍?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的依据,并将成果实现在各种具体的晴盲共游产品上(以晴盲共“见”的产品形式),增加社会单位和家庭单位内的沟通乐趣,为情感关怀的增加提供辅助。

2 国外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日本玩具公会已经推出了500多款针对“晴盲其游”的玩具,并且基本上每年陆续推出50款以上的玩具设计,出版15,000册相关书籍,在各个学校、零售店推广,为晴盲共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90年代初期,日本TOMY玩具公司开始在正常玩具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良,将残障儿童需求和正常儿童需求相结合,并没有将其定义为残障特殊群体的玩具,这就是“晴盲共游”玩具设计的最初尝试。此后,日本玩具协会连同日本其他福利集团成立共游玩具推广部门,着力将小凸点加入到玩具设计与包装当中,更好地消除视障者与视觉正常者之间的壁垒,达到“让我们一起玩”的美好初衷。此外,在日本的影响下,美、英、瑞典等14个国家也逐步加入共游玩具的推广中。

3 国内研究

在产品设计的交互领域中,针对盲人和常人开发的可以一起使用和游玩的产品设计以及前期研究尤为欠缺。目前市面上已经有盲人五子棋、盲人象棋、盲人扑克牌等玩具,但是其中很多产品并不具备“晴盲其游”的特性,然而每一个盲人并不只是与盲人发生关系,还要与常人之间交流。盲人虽然有自己的触摸文字和符号,但是生活中更多的物和符号却是为常人开发的。换言之,本项目专门考虑视觉和触觉的通融性,旨在通过对盲人群体从触觉转换到视觉的实验设计,获取常人与盲人之间的视触觉交集。以此为可行性依据,通过实验寻找视触觉通行的材料,设计开发在常人和盲人之间可以共用的交流性玩具。

二 “晴盲共游”玩具实验平台的搭建

1 以浙江省盲人学校为实验平台

浙江省盲人学校作为全国先进的特殊教育机构,成立于1989年,有完善的教育体制,以浙江省盲人学校为展开这次项目的研究和实验保障,通过建立并加强和盲校的联系,以实验的方式完成依据和数据的提取,设计成果的检验调整,并将盲校作为设计成果的试推广点。

盲校现有的教具基本上是盲校老师通过自己的认知进行DIY制作,然后让视障学生进行相对应的训练,所以教具十分不足,更别提其他的玩具。尤其是学前教育的部分,他们基本上没有规范的教程和教具,只能通过老师的自主摸索,课程训练显得相对单一。

在多次去盲校的调查及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得知,视障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其触知觉的感知能力大大灵敏于正常视力者。但现今盲校的教学方针主要着重于对视障者谋生技能的训练,而弱化了培养将他们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的技能。因此本研究尝试在盲文之外,在他们的基本课程中导入阿拉伯数字等触摸认知训练,让视障者能够更好地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圈。

2 视觉障碍者的特征

在正常视力者的眼里,这个世界五彩纷呈,形态万千,这些变化都主要依靠视力去觉知,从而做出行动的判断。但对盲人而言,他们只能依靠视觉的能力来与常人交往,与世界沟通。视障者因为只能通过触觉、嗅觉、味觉来感知视觉,少了视觉这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导致他们只能感知触手可及范围内的物体,过大或过小的物体都无法单靠触觉来认知。全盲的学生对于动态、抽象、太大、太小、太高、太远、太复杂都很难认知;而弱视的学生则对距离的远近、物体的速度、细节的部分较难把握。

在浙江省盲人学校的调研结果中可以得出,由于视障者缺少视力这个感知手段,通过阶段性的学习,他们的手指触知觉能力比视力正常者高出很多。

三 针对盲人触知觉的晴盲共游玩具开发与尝试

视觉正常者可以通过视触并用完成对一件物的周全解读,视障者因为渠道的单一,则可能在对同一件物触摸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信息,从而导致误判。视觉正常者和视障者群体似乎总有一种隐型的隔膜,这种隔膜的形成除了生理上的物理差异以外,还在于因为信息捕捉不匹配造成沟通上的不利。沟通障碍久而久之以后,群体隔膜自然就形成了。

但是,每一个视障者又以各种亲友关系同常人群体联系着,不能割舍。故此为了加强这种联系,最大程度上打消隔膜,我们需要持有通用设计的理念,改造触摸环境,使视障者提高触觉正判率,从而实现竟可能周全地解读信息,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通常交流。或者设计制造一些盲人专门用或晴盲其游的物品,来同时实现这一目的。

在操作上,设计者通常都是常人群体,他们只有准确了解了盲人行为方式,触觉能力,并细致入微,才可能真正设计出触知上准确高效的物品来。这些信息该如何表达出来呢7又该如何获得呢7基于这些诉求,盲人的触知觉实验才循序展开。

在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陈晓蕙教授的指导下,在浙江省盲人学校这个实验平台上,我们做了一系列关于盲人触知觉的实验及晴盲共游玩具开发与尝试。

1 浙江省盲人学校校园导示设计

研究盲人对公共空间和个人环境的触知觉信息把握的浙江省盲人学校校园导示设计。该设计得到了浙江省盲人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被放置于盲校一号楼的出口大厅内,便于刚入校的视障儿童可以通过该设计对校园进行熟悉。该设计研究寻求利用物体的形态,通过触知觉传递给盲人客观的地理环境的方法。

在进行这款浙江省盲人学校校园导视系统设计时,首先让视障者用盲字板和牛皮纸来绘制自己所最熟悉的空间――浙江省盲人学校的部分学校空间。通过他们用特殊的手法描述出来的盲校平面图得出,他们对熟悉空间的认识还是相对比较准确的,对建筑物大小的感知有一定的能力,但对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视障者同样具有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概念。

其次观察盲校视障者用实验道具摆放出从1号楼至8号楼之间的路径(1号楼至8号楼是盲校主要的建筑物)。从中可以得知视障者对于建筑物的熟悉程度取决于此建筑的空间信息特征性强度,而不是建筑物的位置是否偏远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设计导视系统时可以明确主要道路与建筑使用频率高低的问题,对盲校视障者而言,使用频率高的道路与频率低的道路应该在导视高度上有所区分,也就是用不同的高度反映盲校道路使用频率。

再次就是具体地对盲校的信息通过不同层次的频率进行表达的问题,包括走廊的形态,建筑物的形态等。最后,将各个形态元素进行组合,并进行相对应的整体调整。(图3-1,图3_2)

2 盲人魔方设计

该设计的目标人群是学前教育的视障儿童,它作为教具希望能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前视障儿童更轻松地学习盲文。视障者学习盲文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繁复、异常困难的过程,视觉正常者记忆一个新的事物都往往需要―段时间,更何况视障者,他们需要反复触摸、反复认知、反复记忆。

首先通过对盲文的一些调查和了解可以发现,任何字母在盲文中都是通过6个点来体现的,这些点可以组合任何数字、文字等,视障者就是通过这6个点来进行文字的表达。(图3―3)

其次,通过对盲文进行不断拆分、重组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盲文的6个点主要由三行组成,并且盲文的6个点可以归纳为4种主要的形式。(图3-4)

再次,在之前总结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概括出,由三行和4种形式的盲文点可以组成任何盲文。(图3-5)

通过该实验不难发现,每个盲文字符都是由6个点组成,该魔方通过四个面可以轻松地拼出任何盲文字符,当视障儿童正确地拼出老师指定的文字时,该盲人魔方可以发出正确的读音,极大地方便了视障儿童学习盲文。但在盲点的大小、盲点与盲点之间的距离等方面还需要在后续的实验中进行考量。(图3-6)

四 总结

在这项研究过程当中,从视障者的角度出发,主要采用了实验推进的方法,得出了一系列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并由此设计出相关的针对于盲人触知觉的晴盲共游玩具。在与浙江省盲人学校的视障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晴盲共游玩具能更好地打破视觉正常者与视障者之间的壁垒,让他们之间可以更融洽地沟通交流,用设计的力量给他们以人文关怀。晴盲共游玩具的设计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却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