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方民居的聚落空间及建筑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民居的聚落空间及建筑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聚落的组织方式传统民居从聚落组织方式上看,可以分为血缘和地缘两种,前者是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的宗族村落,即村落布局常以宗祠为中心展开,由内向外自然生长形态,呈现出主次分明,先后有序,分区明显的特点.后者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在整个村落成员对地理气候、风水和信仰、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等因素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所形成的聚落格局和聚落景观尤为注重群体的塑造和整体关系的建构.土地岭村在聚落组织上则综合血缘和地缘聚落两种方式,既有宗庙因素的考虑,又有遵循自然自发形成的特点.据《淅川县志》记载,始建于明代的西坡自然村为当地最早形成的聚落,一座三进院的庙宇———通岳观点缀于西坡自然村中心,其它民居则围绕庙宇向周围展开,属于以血缘为主的聚落组织方式.而胡家台和石板沟则属于以地缘为主的聚落组织方式,由于交通封闭,西坡自然村只有东边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故胡家台和石板沟根据山谷地形,选址在西坡自然村的西边,利用已掌握的建房技术开始建造石板房,并在这里勤奋劳作、繁衍生息.总之,先有因宗祠考虑而形成的西坡自然村,再有根据交通因素而自发形成的石板沟和胡家台自然村,且三个自然村落沿着山谷成一字型布局,很好地融合在周围的山地景观中,具有明显整体性、群体性和独特性.

聚落的防御特征传统聚落在形成过程中都特别重视聚落的防御功能,以便营造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常见的防御要素有山谷、河流与城墙和地势高差的利用等.土地岭村的聚落布局则体现出防御性的特征,东西对侍的高门山、歪倒山护卫着土地岭村,其上分别各有一座山寨,寨墙蜿蜒起伏盘旋于山顶,寨墙保存得比较完好.寨内分布着三个自然村落.凝聚着土地岭村民勤劳与智慧的英雄渠,像一条玉带萦绕在山间,为人畜饮水、灌溉农田提供甘甜的泉水.空间组织方式在空间组织上,土地岭村有着不同层次的空间,包括公共集会空间,街巷空间以及住户的门前空间和庭院空间,它们主次有别,层次分明,中心广场空间用于全村的集会交流及举行婚丧嫁娶,是全村的公共活动空间.街巷空间则包含着感知的连续性与诱惑力,街巷多半不是平直的,穿透的距离也不远,曲折迂回的自由形态分散了线性空间的透视深度,有序与无序的重叠并置,丰富了空间体验的多样性.门前空间由于具有“柔性边界”性质属于过渡的模糊性空间,往往较能吸引村内人们的活动.而庭院空间则为各家独有,它不仅是私密的内部空间和人们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归属感和领域感最强的空间.西坡自然村中心的通岳观为全村的精神文化中心,结合其门前的广场构成整个村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图6).其次,石板民居的建筑样式随意自然,有的视山坡的陡缓,分层筑台在台地上建房;有的在地势不平的地方,采取层顶等高而地面不等高的办法建房;有的干脆后墙紧靠陡峭的崖壁,三边以石头砌墙,以扩大使用空间.这样,整个村落各单元之间形成了大大小小且无一相同的街巷空间或门前空间(如图7).土地岭村石板民居的庭院空间,因私密性考虑作为院外和室内间的过度空间,也是居民主要的活动空间.整个土地岭村从外部的开阔空间到院内的窄小空间,疏密有度,松弛自如,结合高低错落的平台,参差不齐的石板屋顶,有一种和谐恬静之美.

屋架结构体系豫西南山区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和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区域,民居建筑本应集南北风格一体,结构技术也集穿斗和抬梁于一身,然而却因其独特的山区地理位置因素,传统民居的结构技术受陕南和鄂西北民居技术的影响较深,不同于襄楚文化地区的直线型抬梁式木构架体系,主要以南方的穿斗式木构架为主,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和生产居住行为,形成独特的穿斗结构体系土地岭传统民居多建在不同的平台上,背面一般较高,且依土而建;再加上石板砌筑的稳定性和抗压性能较高,后墙一般比前墙较厚,同时后墙和两边山墙不设柱子,屋顶荷载由柱、山墙和后墙共同承载.由于山谷中风荷载较大,为了房屋的稳定性,每个檩条下都再置放一副檩作为柱子间的横向连接.前檐一般不单独设置柱子,荷载有金柱和檐柱上延伸出的穿枋承受,穿枋端部为弧形上翻,起固定檐檩的作用,同时也有很好的美观作用.总之,土地岭村这种独特的结构承重体系,把石板和木材料的性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又节省木材,保护生态.

作者:周芸 唐丽 华欣 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