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京住宅小区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京住宅小区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结合南京高科荣境住宅小区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案例,对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进行系统性分析,为类似住宅小区的雨水回收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南京;住宅;雨水回收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南京常住人口日趋增长,年实际用水量已超过59亿立方米。根据《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汇总分析》报告:本地水资源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必须依靠客水资源补给,通过利用长江水,基本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需要。通过住宅小区雨水利用可以缓解水资源的短缺,是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雨水经过收集和处理后可以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回用于市政杂用、绿化等方面。南京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年可利用雨水资源总量约2亿立方米,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1.工程概况

高科荣境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与经天路交汇处。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4.6万平米,地上总建约56.5万平米。项目整体分两期开发,其中一期为纯别墅产品,总占地面积5.7万平米,地上总建面积4.5万平米;二期为小高层产品,占地29万平米,地上总建面积约51万平米(其中商业配套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

2.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原理

该项目主要侧重于回收利用建筑物屋面雨水和路面雨水进行处理利用。降雨初期雨水冲刷屋面、地面,杂物较多,首先经过初期弃流装置将前期水质较差的雨水弃流至市政雨水管网,初期之后的雨水进入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存入PP储水模块即可进行回用。雨量超过雨水处理系统处理负荷时,多余的雨水将直接溢流至下游雨水官网。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原理示意图详图表1[1]。

图表 1

2.1前期雨水调蓄系统

除建筑物面雨水及路面雨水篦子收集外,该项目采取了室外硬化部分地面采用透水性地面,增大人行道等路面的透水铺装率,增大地表绿植栽种面积等措施。达到雨水收集的目的的同时,有效的减轻了市政雨水管道压力,避免了内涝现象的产生。

2.2初期雨水流量控制

初期雨水,就是指降雨初期时的雨水。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盐分、TDS(总溶解固体)等, pH值。屋面及路面汇流时,又由于冲刷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等,使得前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油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质,因此前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通常超过了普通的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为减小处理成本,一般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处理。可以设置雨水弃流装置,将降雨初期雨水分流至市政雨水管道。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雨水弃流装置选用弃流井。弃流井样式详图表2。

图表 2 图表 3

2.3雨水处理系统

雨水经过初步格珊过滤后,进入过滤罐进行物理过滤处理,处理后的雨水进入模块组合水池。池内配置反冲洗系统,需要冲洗时,启动清水泵,通过电磁阀切换,将回用水引至反冲洗管,反冲洗管根据需要穿插安装在 PP 模块水池的各个部位,冲洗后的污水通过吸污泵抽排至市政管网[2]。

2.4雨水储存介质

本项目雨水存储摒弃了传统的混凝土储水池,采用新型塑料模块组合水池。塑料模块组合水池是以聚丙烯(PP)塑料单元模块相组合,形成一个地下贮水池,在水池周围根据工程需要包裹防渗土工布或单向渗透土工布,组成贮水池。贮水方块安装方便,承载力大,不滋生蚊蝇及藻类。单元模块尺寸为1200mmx600mmx600mm(L x W x H),模块结构详图表3。

2.5处理后雨水使用

本项目PP储水池中的雨水通过提升泵将其提升后主要用于绿化浇洒、道路冲洗等方面,经过物理过滤后的雨水可以满足上述用途的使用水质要求。

3.合理性分析

3.1经济性分析

本项目建筑屋面及路面年雨水收集量100000m3,其中可收集部分约为70000 m3。南京市工商服务业用水价格为3.4元/ m3,按此数据测算,小区1年回用雨水可节约水费23.8万元。另外,区别于传统混凝土浇筑雨水回收利用池,本项目模块化雨水回收利用水池放置于室外绿地下面,节约了大量地下车库面积,可以用作汽车停放,便民的同时为公司创造了额外经济效益。

3.2节能环保性分析

目前南京政府部门正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在建筑项目重的应用。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于2014年6月12在现有国标规范的基础上,推出南京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导则(试行)。导则中对建筑雨水回收利用的要求更为细致、严谨。本项目采用的模块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充分满足了各项节能指标要求的同时,很好的响应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号召,为周边同类型项目做了良好的范例。

4.总结

近年来,在国家号召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住宅小区建筑雨水回收利用发展迅速,开发商对此类系统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不理解、不想用到现在的主动建设。这说明该系统的能效正逐步被社会接受认可,作为给排水从业人员,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认真的研究此类系统。希望该系统在本项目中的应用能为同业其他项目提供一个参照,为推广建筑节能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余彪,吴耀冬.高层建筑雨水综合利用实例[J].四川建筑,2014,34(1):216+219.

[2] 杨志运.雨水回收利用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