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雅斯贝尔斯的“全人”教育理念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雅斯贝尔斯的“全人”教育理念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之理念》和《什么是教育》是雅斯贝尔斯高等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努力培养“全人”,而爱是全人教育的原动力、交流是全人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术自由则是全人教育的重要保障。这些教育理念对当下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全人;交流;爱;学术自由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01-02

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杰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高等教育思想家。其所著《大学之理念》和《什么是教育》中所表现出的大学教育理念博大精深,对德国乃至世界大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对雅斯贝尔斯关于“全人”教育的理念进行简要述评,并分析了这些论点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人”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1]即大学把以探索、传播科学真理为事业的人们联合在一起,共同追求真理。此时,大学就需要那种整全的人认真投入到真理事业的追求当中。由于真理是可以用系统研究获得的并且必须得到传播,于是科学研究和教学就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但雅斯贝尔斯强调,大学应实现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即塑造整全的人。虽然雅斯贝尔斯明确提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整全的人,但并未对“全人”给予一个明确清晰的界定。在雅斯贝尔斯论述其大学教育理念中,关于“全人”的一些特征被零星的描绘出来。[3]

1.具有基本的科学态度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所培养的“全人”应有基本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能够实事求是并自我批判,能够怀疑和质问一切,能够对事物进行谨慎而有保留的判断。

2.具有民族精神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人性的工作,有别于技能的训练,应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技术的训练。这种教育能够使人悔改,变成真正的人,他们能够掌握生产力和制造武器的技术,拯救我们的生存。

3.具有整全的知识

整全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一种服务于特定职业的训练,需要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而“全人”不仅需要有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整全的知识”。总之,大学应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即精神的培养。

4.具有适宜的个性特征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应造就“全人”适宜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包括“倾听争辩、理解力、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诚实、纪律和坚强。”[1]同时指出,这种个性特征的形成,是在追求学术和智力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

5.具有责任意识

雅斯贝尔斯强调学生有学习的自由,同时指出自由与责任同在,学生需要掌握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自由选择是以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的行动为前提的。[2]

二、爱是“全人”教育的原动力

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古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放在教育情境中,所阐释的就是真正的教育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爱心。不是以机械的、冰冷冷的、僵死的方式,而是通过循循善诱、真实的自我之间的爱的沟通,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最终实现自我灵魂的净化。好的学校教育无非就是促成灵魂的美善与德行的增长,而爱便是这种教育的原动力。雅斯贝尔斯认为“升华、实现潜能、成为你自己是爱的三个维度,同时又是爱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不可分割和不可缺少的部分。”[2]教育的过程,就是成就自己灵魂的美善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促成人的自我教育,要实现人的灵魂的使命,也就是对善和美的追求。爱的理解,在师生双方自身价值升华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若教育者放弃“专制”的权威,开始关心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并能与学生平等相待,与学生敞开心扉,那么这种爱的活动可以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实现自我的升华。而学生在爱的环境中,通过与教育者实现爱的交流,最终成为他自己。相互间爱的施与,是师生走向彼此的途径,亦是师生间相互成全的关键所在。

三、交流是“全人”教育的重要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流就其本身来说,其实就是探寻真理的一个途径。积极的精神交流,使得大学成为那些致力于真理探索的人再次相聚的地方。尽管整全人的教育内涵较为丰富,但即便这样,“大学教育对于培养整全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1]大学里面的教育,就其本性来说,应该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模式之下,教授和学生之间的结合有着平等的意味,双方都被认为是自由的。他们相互之间互为自由而平等的个体,为真理而真理,遵循的是标准的一致,而不是权威上的等级。在大学圈之内,交流是探索真理的一种功能,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与学生之间都应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真正的研究者即使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关系仍然是友好的。在具有交往精神的讨论中,只有自始至终不变的立场,没有所谓的最后原则。大学的理想就是:彼此之间毫无限制地发生关系,进行交往。交往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质量:一是相互之间无需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并因而能不受限制的进行实验。二是思想本身所承担的责任。在交流氛围中,这种责任表现得更为强烈。

交流,不仅要存在于不同的个人层面上,而且要存在于不同的学科层面上,表现为各种科学的碰撞与合一,“不同学科间外在可见的交流是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内在交流基础之上的。”[1]然而,对于学科间各种思潮的碰撞,即使是在相互激烈交锋时,它们间也是承认异己的,大学因此而变得更加有活力。雅斯贝尔斯将辩论与讨论以及学术合作看做是大学学术交流的基本形式。

四、学术自由是“全人”教育的重要保障

学术自由是大学被赋予的一项特权,“它使得传授真理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使得大学可以横眉冷对大学内外一切试图剥夺这项自由的人。”[1]在大学里,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探求真理,为真理而真理,这就为“全人”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学生有学习的自由,教师有教学的自由,学生和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科研。他们需要服从的是真理的标准,而非任何所谓的权威。

从理论上讲,学生应该是成熟的、高等学府中的一份子,他们要进行独立思考,批判式学习,并且需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大学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已经成熟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2]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去听课,听取不同的看法,但为的是将来自己去检验和决定。真正的学生能够主动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开动脑筋、了解工作的意义并能在成长中保持自己的个性。真正的学生是能够独立选择并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在大学里,教师有教学的自由,并且教师以传播真理为己任。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和探究科学真理的场所,而要忠实于高深学问需要尽可能广泛的学术自由。[4]这就意味着在大学里,教师要具有绝对的教学自由,国家应该保证大学拥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权利。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为:从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到教学课程内容确定,都可以由教师自己决定,但同时他强调,教师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五、简短评价及启示

雅斯贝尔斯所描绘的“全人”教育理念,是教育者不断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也需要确立这种“全人”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所要求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它所包含的不仅是科学技术教育,也包含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一种对人精神上、文化上、价值上的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上的教育。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必先是“好人”。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将“全人”定义为“好人”,善良正直的公民,以及一个有用的人,并指出其中,“好”人的意思是内在的完整、泰然自若、坚定的人。[5]笔者认为,“全人”是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是一个不断成就自己灵魂美善的人,一个既能使自身得到充分发展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好的教育是情感对情感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热爱孩子的――能够享受与孩子交往的乐趣,能够与孩子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能够了解孩子的心灵。教师对孩子的“爱心”是好的教育能真正实施的原动力。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需要唤醒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只有教师真正本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其意义。

师生之间积极地交往(交流)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师生之间只有在以人格平等、彼此尊重为原则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一种灵魂对灵魂的交流。好的交往应该是能够进入彼此的世界,并在了解他人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彼此灵魂的美和善的过程。在素质教育进程中,师生间的积极交往应成为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刘宝存.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3,(8).

[4]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