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余华《黄昏里的男孩》的悲剧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余华《黄昏里的男孩》的悲剧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钟本本(1990年-),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201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摘 要:苦难是余华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一个的主题,这也就造成了他作品中浓重的悲剧氛围。在余华的创作中,他眼于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对人性的扭曲,注重从情节的描述与人物的描写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展现其悲剧性,给读者以思考。现试从冷静的叙事态度、回忆式的叙述角度、平常人的悲剧这三个方面入手解读《黄昏里的男孩》的悲剧性特色。

关键词:余华; 黄昏里的男孩; 悲剧性

余华是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苦难是他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一个的主题,这也就造成了他作品中浓重的悲剧氛围。余华早期作品是以对传统主题的反叛和直面血腥、死亡、暴力成为评论界讨论的热点。但是无论是其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余华都着眼于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和人性的扭曲,对人类生存的感悟有一种深切的认识。他的众多作品不囿于人物和情节本身,而是较为注重在对人物命运演绎的过程中体现的悲剧性,从而给读者带来的生命本体的思考和探究。余华的《黄昏里的男孩》就是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描述人物和情节,展现其悲剧性。

一、冷静的叙事态度

余华惯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讲述重大事件, 让读者惊诧于他平静和理性。余华的小说是大多是用简单冷静的文字,描绘血淋淋的场面,展示社会背景下人性的缺失,体现小说的悲剧性。他的文字给人以难以呼吸、压抑、发怵之感。有人说“余华对苦难的情感反应总显得和常人不太一样,该关心的地方他漠不关心,该愤慨的地方他无动于衷。好像他压根儿就不准备对笔下的生命表示点属于人世间的态度,他的任务,像是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将人间的苦难客观冷静地叙述一通。”①余华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其理性而又冷静的文字展示着人间故事的悲剧性。余华就是“一个站在暴力现场,面无表情的冷眼旁观者”②,旁观者的身份使得他对故事悲剧性的刻画得入木三分。

《黄昏里的男孩》讲述的是水果摊贩孙福对一个偷吃他苹果的流浪少年施以惨无人道的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摧残后,他像往常一样地进饭店喝酒吃菜。余华在《黄昏里的男孩》中,将孙福对男孩的施暴手段描写得十分细致。男孩只因饥饿而偷了孙福一个苹果,却遭到了一连串以“教育”为名的“艺术”的惩罚。孙福先是“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接着“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目的是让男孩将吃进嘴里的苹果吐干净。孙福没有满意到目前为止的惩罚,他还将男孩“示众”,借以“教育”的名义“‘咔’的一声掰断了男孩的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声音就像是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到了自己的右手的中指断了,耷拉到了手背上”。惩罚到此并未结束,孙福将男孩绑在水果摊前,每逢有人过来,就让男孩喊“我是小偷”,并且抓住他左手的中指胁迫其大声喊。余华用冷静、简洁的语言描写了男孩所受的惩罚,整个过程触目惊心。男孩不尽收到身体上的创伤,自我羞辱部分更是精神上的严重伤害,让人对孙福的残忍与变态的施暴手段不寒而栗。孙福对男孩施以如此残暴的手段的原因是他这辈子最恨“小偷”。这一系列的惩罚令让读者感受到孙福的残忍与变态。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未成年男孩因为饥饿而选择偷孙福一个苹果来充饥,却遭到如此严重的惩罚,这不禁使我们感叹世间人性的缺失,这也是小说带来的那层沉重的悲剧感。

余华说鲁迅给了自己很大的影响。余华曾说“在《孔乙己》中,鲁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写,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才开始写他是如何走来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到的方式,然而当他的腿断了,就不能回避。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在这里,余华间接学习了鲁迅的手法,在《黄昏里的男孩》中对因“偷”而遭到的残忍惩罚的描写却是更加血腥和暴力。

在以上一连串的施暴描写中,余华给我们的感觉是冷静理性的。他冷静理性又不动声色地将这一连串的惩罚过程描写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平静得就像是讲一个很遥远的与己无关的往事。虽然小说中余华没有透入自己的感情,但这并不影响小说带来的那层冰凉的悲剧感,相反,小说带给读者的是对人性冷漠无情的深深地反思。

二、“平常”的悲剧

余华的小说,展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他们有着普通的工作,有着和常人一样的欲望和困惑。在这些普通的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余华用其笔墨书写平常的悲剧,展现他们的悲剧,在此基础上,余华企图唤醒人们对道德和人性的反思。《黄昏里的男孩》就是通过两个极平凡的人物――卖水果的老人和饥饿的男孩,通过极普通的事件――偷苹果,来体现这场悲剧。

《黄昏里的男孩》悲剧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平常”的悲剧。这里的“平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主人公的平常普通,二是指故事情节的平常普通。《黄昏里的男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贩卖水果的老人,水果贩老人名叫孙福,在公路边贩卖水果为生已有三年。原本他有个健全的家庭,生活不富裕但也幸福和谐,可是由于意外,孩子溺死于河里,紧接着妻子也和外来的剃头匠跑了。对于这些变故,他只是默默地忍受着它们带来的苦痛,表现了普通生命个体对命运的忍耐和承受态度,越是这种平常普通的事件越能显示出小说的悲剧性。另一位平常的主人公则是一个饥肠辘辘的流浪的男孩,男孩因为偷了一个苹果而被孙福施以暴行。孙福和男孩都是人群中不起眼的,他们默默地忍受着生活带来的悲伤。这些越是普通的人物的悲剧命运越能体现小说的悲剧感,就像博马舍曾经说过:“写接近生活的普通人的悲剧比写出身高贵的英雄人物的悲剧更具有艺术魅力,因为受苦难的人离我的身份越近,他得到我的同情就越多。”③余华的小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④

《黄昏里的男孩》的故事情节也是平常普通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黄昏,地点是在公路旁的水果摊位旁。流浪男孩在过度饥饿的情况下被迫选择偷了孙福的一个苹果来充饥,被孙福抓获后施以肉体和精神上的残忍惩罚。男孩被遮断了一根手指,并向过往的路人大声喊叫“我是小偷”。孙福对男孩施以暴行的原因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我最恨小偷”。小说情节是极为普通和司空见惯的。看到这里,读者可能觉得孙福是残暴的,但在小说的最后,余华说明了孙福之所以变得这般残忍地原因:上天“偷”走了他的儿子,剃头匠“偷”走了他的妻子。这引起了读者对孙福人性扭曲的思考,孙福正是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的重创而变得这般残忍。小说通过极其简单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了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余华的小说《黄昏里的男孩》的悲剧性就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借助小人物的普通的故事情节来体现悲剧性,折射人生,揭示社会的某个阴暗面。

三、回忆性的叙述角度

余华善用回忆展开叙事,他认为:“写作是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 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 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的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 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 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⑤《黄昏里的男孩》中,余华最后“回忆”孙福一家的幸福生活及他悲剧形成的过程,在这种回忆式的叙述角度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

《黄昏里的男孩》在孙福对男孩施虐完毕后,“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他们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本来小说是可以将这个作为结局的,但是这并不是小说的最后。

在小说的末尾,余华还将孙福的人生经历做了介绍。孙福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墙上的照片就是证明,“他、妻子、儿子在一起。儿子在中间,戴着一顶比脑袋大了很多的棉帽子。妻子在左边,两条辫子垂在两侧的肩上,她微笑着,似乎心满意足。

他在右边,一张年轻的脸,看上去生机勃勃”。但是,孙福后来又有一个伤心而凄凉的故事:“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几个男孩跑到了这里,喊叫着孙福的名字,告诉他,他的儿子沉入到了不远处池塘的水中了。他就在那个夏天的中午狂奔起来,他的妻子在后面凄厉地哭喊着。然后,他们知道自己永远失去了儿子”,紧接着,“到了这一年的冬天,一个剃头匠挑着铺子来到了他们的门外,他的妻子就走了出去,坐在了剃头匠带来的椅子里,在阳光里闭上了眼睛,让剃头匠为她洗发、剪发,又让剃头匠为她掏去耳屎,还让剃头匠给她按摩了肩膀和手臂。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舒展,如同正在消失之中。因此他收拾起了自己的衣服,在天黑以后,离开了孙福,追随剃头匠去了”。从这里看到孙福也是个可怜人,一个无助又伤心的父亲,一个蒙羞而不幸的丈夫。他说他最恨小偷,所以要严厉地惩罚偷苹果的小男孩。他最恨小偷的原因是就是多年前上天“偷”走了他的儿子,剃头匠“偷”走了他的妻子,以至于他恨所有的小偷。他将“丧子失妻”的愤怒全部发泄到了多年后的小男孩身上,他使劲所有解数折磨小男孩,他的人性严重扭曲。

这种回忆式的叙述所呈现出来的叙事结构让《黄昏里的男孩》显得独特。它改变了一件小事带来的乏味,而使其展现出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的哲理,从而更加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孙福也并非生而是一个生性残暴的人,而是由于后来所经历的扭曲了他的人性。可是这同时又加剧了的悲剧性。孙福和男孩一样,同样都是不幸的人,孙福的不幸是上天和生命中的一个偶然,男孩的不幸却是孙福造成的。孙福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而宽容谅解其他人,在男孩这件事情上,他反而像是找到了一个多年来发泄的端口,将所有的愤怒全部发泄在了男孩身上。男孩的出现,就像一个线索,提醒着孙福过去的惨痛遭遇,刺激着孙福压抑与回避的记忆。当孙福遭架不住男孩的提醒,不得不面对惨痛经历时,情绪的发泄暴露他隐藏的精神症候。

余华认为:“当我们把这个世界的一些事实, 通过时间的重新排列, 如果能够重新排列出几种新的顺序关系, 那么就将出现几种不同的新意义。这种排列显然是由记忆来完成的。因此, 我将这种排列称为记忆重辑。”⑥余华善于用这种回忆式的记忆重辑的加剧小说的悲剧性。

结语

《黄昏里的男孩》中,余华用其冷静理性的笔触、“平常”的悲剧、回忆式的叙述角度将其悲剧效果刻画得更加深入。余华曾说:“《黄昏里的小男孩》是我所有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令人不安的。我想这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最基本的感受,亲切同时又让人不安。”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黄昏里的男孩》中,余华对孙福施虐男孩的描写,将普通人孙福和流浪男孩的原本可怜的命运更加悲剧化,激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使人们获得更大的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余华.黄昏里的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

[2] 余华.世事如烟:前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

[3]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01

[4] 倪玲颖.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艺术[J].理论与创作, 2003(6):23-24.

[5] 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 1994(3):34-35.

[5] 严海英.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4):17-18

注解:

① 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第34页。

② 金赫楠:《廿年之后看余华―给余华拔牙》,北京: 同心出版社, 2006年版,第98页。

③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01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六)―几乎无事的悲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页。

⑤ 余华:《世事如烟:前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2页。

⑥ 倪玲颖:《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艺术》,《理论与创作》, 2003年第6期,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