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笔者通过分析目前中职学生教育的现状,提出重点从目的性教育、培养学习兴趣、正确归因、反馈与激励结合等方面来探索如何培养与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中职学生兴趣德育课学习动机培养激发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导下,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得到高度的重视与较快的发展。但受高校连年扩招,地方出现“普高热”的影响,多数升入高中无望的初中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明显下降,表现为绝大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偏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机淡薄,学生厌学的风气较浓厚。

德育课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不仅为专业课教学提供德育支撑,还关系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和终生文化学习基础知识的储备,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找到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学习特点的教育方法。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驱动力,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激发、维持与导向作用。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层次低、内部动机(本人的求知欲望与需要)不足、外部动机(如家长的期望、教师的表扬或批评、升学或就业等)明显的特点。

德育学习动机是指与德育学习有关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励和推动学生进行德育学习,以达到一定学习目的内驱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德育学习成绩主要信赖于动机与能力两个因素,而且两者比较在一定意义上动机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德育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1.促进相关性,进行目的性教育

相关性是指那些我们认为能满足需求和个人愿望(包括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要被激励起来,学习者必须首先认识到约定的教学对个人有用,即能帮助他们达到个人目的。因此在中职的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德育的意义教学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德育的目的,理解德育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求知需要。要使学生认识到德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德育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德育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工具,德育可以训练、发展人的思维,德育方法是探索发现问题的主要方法。

2.培养学生对德育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制约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可以使用新奇或意想不到的教学方法或者注入个人经历或幽默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如将德育问题镶嵌在一个故事情境中),恰当地设置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和悬念,通过不同角度寻求问题的多种方法,巧妙的构思、慎密而简洁的推理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讲授"这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之后让学生自己计算,再引入授课内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美国德育家和德育教育家G.Polya指出:在德育解题教学中可采取先让学生作猜想、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考虑用某些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一些材料,或采用小组讨论或全班辩论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作风民主、态度热忱、关心学生、期待学生进步这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对教学效果的促进是显著的。每位教师都应关心、爱护学生,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做学生的益友良师,学生“尊其师,信其道”,自然而然地对德育也会更有兴趣。

3.正确归因,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相对普高生,"以升学无望,升学失败者"为主体的中职生,他们的自卑感较重,自信心严重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德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现到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感,重拾信心。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利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提出,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可能,合理组织教学,使学习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促使每个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帮助学生确定既非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近期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制订适宜的目标,顺应学生思路,因势利导,一步一步鼓励学生去质疑、去解疑、去追求、去拼搏,挖掘他们蕴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够成功,如此奋斗达“标”,让学生在感受德育学习成功的同时,消除德育学习的焦虑和压迫感,产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从低沉沮丧的情绪中重新振作起来。

归因理论认为,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功是其努力和有效学习策略的直接结果,让学生从自己做得最好的地方获得信心,并将较差的成绩归因于能改正的具体问题(如自身努力不够),即帮助学生正确归因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在较高水平。帮助学生形成“努力归因”(内部但可控制的归因)的做法是,在鼓励和表扬时,强调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和刻苦;在批评时要强调他们的失败是因为不够用心,不够努力,这样,不但给学生成功的自信,而且得在失败时也能反省自己,预期下次做得更好时会成功,要坚决抵制学生失败时的能力归因。要利用各种实例,教育学生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学习和训练成果的一种标志,失败只是代表学习程度还不够,只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总之,认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动机是我们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是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保证。只有重视学生德育学习动机的培养,才能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张丽.中职学生学习动机探索[J].科技资讯,2008,(11)

[3]杨光云.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J].职业圈,2007,(24)

[4]明延桥.学习动机的产生和德育学习动机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