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传统女性民俗中的禁锢和超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传统女性民俗中的禁锢和超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传统的封建伦理礼教和男尊女卑理论的存在,使得女性的自我诉求和自我欲望被禁锢和被压抑,这种禁锢在女性民俗文化中以各种对于女性不平等的禁忌表现出来,其实质是男性以其女性的未知与恐惧心理而产生出的约束和规范。与此同时,女性的自我宣泄和自我表达,也在女性民俗中曲折而委婉的体现出来,从而实现了女性的自我超越。

关键词:女性民俗;禁锢;超越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64-02

民俗是经千百年历史凝聚、传承下来的,代代相传的社会生活经历和经验的产物。而在传统文化中,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来说,相较于强势而显著的男性民俗文化,女性民俗和女性民俗文化则显得弱势与隐秘,关注度较小。同时,在学术界来说,女性民俗文化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这种研究趋势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上升而变得愈演愈烈。因此,本文从女性民俗文化的角度入手,从女性民俗中对女性起禁锢作用的种种禁忌和女性民俗中女性自我超越的种种表现两个大方面,浅谈一下中国传统女性民俗文化中女性的禁锢和超越。

一、女性民俗文化的禁锢

关于女性民俗文化的定义,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笔者在这里采用邱国珍、李文、吴翔之三位学者的说法:“中国女性民俗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女性,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代代相袭的生活文化事务,它包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妇女的衣食住行习俗、生产工艺习俗、婚姻礼仪习俗、生育习俗以及民间信仰、岁时节日及游戏竞技等诸多方面。”{1}作为一种民俗事象,禁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般的民俗认知心态。而根据英国人类学家J.费雷泽的分类,女性禁忌应属于人的禁忌这一大类从产生的伊始就带有强烈的不平等意味。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男性因其体力与管理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了成为文化强势方。相比之下,女性则日趋处于弱势,造成了在种种方面对男性的依附,这种不平等关系在民俗文化中也愈见鲜明。因此,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女性禁忌,带有特殊的定义,它是对女性的各种约定俗成,又压制禁锢的种种避讳和禁制。这些禁忌,根据学者刑莉的著作《中国女性民俗文化》的理论,可以分成四大类:岁时生产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和孕产育婴禁忌。这其中除最后一种是属于特殊时段的禁忌外其他方面都属于日常生活禁忌。

(一)特殊时段禁忌

纵观中国古代各民族文化传统,对女性的月事极为忌讳。少数民族关于这方面的机会就更是屡见不鲜。他们认为经期中的女性是不洁的,靠近会给的人和村寨带来祸事。如蒙古族女性在行经期间禁止到井前,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禁止经期女性坐卧尊贵的主位。同时,在满族、哈尼族、彝族等民族中,经期妇女忌讳参加宗教祭祀活动等等。

除了月事禁忌外,传统民俗文化中,女性怀孕产子也被视为不洁,有着种种禁忌和避讳。如傣族孕妇不能接近佛寺、不能供佛、不能祭灶、不能陪客。土家族孕妇不能串门,不能参加婚礼。侗族孕妇忌入他人洞房,忌酿酒采药。妇女分娩产子也是污秽不详的事件,处理不当会给母子,家人带来祸事,使祖宗神灵蒙羞,因此产生了各种禁忌。

对于处在月事和孕期等特定生理时段的女性的禁忌,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两个层次:其一,上古先民认为血液与生死是紧紧联系着的,流血被视为是不祥之事,因此,女性的周期性流血和分娩时的大量流血被认为是污秽招祸之事,并加以规避和忌讳。其二,在封建伦理和宗教文化对女性的轻视和诋毁的作用下,这种禁忌进一步加强。

(二)日常时段禁忌

在民俗观念里,衣食住行,待人接物,都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和禁忌,这些方面也形成了一系列对女性的特殊禁忌。其突出表现在女性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婚姻活动中。

古人认为,做什么事都应当按照节气岁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以求去忌避祸,顺心如意。这方面对女性的禁忌颇多。例如古代新年自初一到初五,妇女是不能出去串门的。这种禁忌在布依族、苗族、彝族、白族等许多民族中存在着。又如十二月初八(即腊八)禁止妇女回娘家,十二月二十九土家族还有禁止妇女动针线、忌洗衣服等等。

除了上述岁时禁忌,在生产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禁忌。例如云南边陲的白族妇女不准耕田,不准背粪施肥;高山族规定女性不能接触男性用过的猎具,在狩猎和捕鱼期间夫妇不能同房;赫哲族禁止女性坐船头和挎猎枪,认为这样会不洁等等。

此外,古代男女地位座次和戒律很严格。《曲理》中对此有所记载:男女不杂坐……不亲授。嫂叔不通问……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这足见古代封建伦理对女性的压抑之重。

女性的婚姻习俗禁忌更为繁多。普米族姑娘在结婚途中不得回头张望,不能骑骡子和穿白衣。满族姑娘在婚后三天不准下床。保安族姑娘新婚三天内不准吃婆家的东西,要娘家天天送饭。苗族新娘在新婚回门时,如遇大雨淋湿衣服,男方家可以休妻离婚等等。

总的来看,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和民俗习俗中的女性禁忌,其实质是占生产和社会生活主导的男性对女性这一“异类”,特别是有别于男性生理特点的女性生理特征的恐惧与不安心理的表现,进而产生歧视和禁锢心理。用禁忌的方式来约束,压迫女性的言行。这些女性禁忌相当不平等,有消极荒诞的意味。

二、女性民俗中的超越

尽管女性民俗中有许多女性禁忌,但是女性民俗中同样存在着体现女性自身诉求和渴望的民俗习俗,它们是对传统女性民俗禁忌和束缚的超越。这些超越的表现同样可以分为特殊时段和日常时段,下面就分类别叙述。

(一)特殊时段的禁忌超越

传统文化中,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弱势角色。但是节日打断了这种现象。特定节日使女性得以释放自我诉求和压力,实现短暂的自由。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女性在这一天可以上街出游,嬉闹观灯,抛头露面;壮族、侗族等民族的“三月三”则允许男女在这一天谈情说爱,互订终身。五月端午女儿节,羌族妇女这一天可以外出游玩;七月初七的乞巧节,妇女可以对月乞巧,祈求爱情圆满。不仅如此,在少数民族的节日中,还有一些是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如彝族的姑娘节,白族的姑娘节,瑶族的阿妹节、斗牛节,土家族的女儿会等等。

此外,女性在婚恋中的一些特有民俗事象,也同样打断了传统禁忌的束缚。例如对歌。对歌的特点之一,就是参与的女性成为了主导者。她们高歌示爱,结伴嬉闹,用山歌向心爱男子表白。学者刘永红和学者闫国芳都谈到了西北特有的民俗事项“花儿”,它也是证据之一。在“花儿会”上,同样是女性首先发起演唱,内容多以情爱为主。这些无疑是打破了男性的话语权垄断,突破超越了女性的话语禁忌。

而同样是宣泄,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则同样是女性自我释放的方式之一。这一习俗是土家族女性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2}这种习俗表达了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内心的诉说,进而完成自身的成人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二)日常时段的超越

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传统中国女性而言,更多的禁忌和规范贯穿于她们的生活。因此,这一点决定了女性的自我价值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得以实现。因此,以刺绣、挑花、剪纸等妇女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女红,被赋予了女性的自我情感渲泻和诉求的任务。

女红饱含了女性对生活、对自由的憧憬和向往,成为了寄托女性超越自我的载体之一。如瑶族青年男女喜欢互丢有女性缝制的花包。苗族姑娘常送给心上人用红、白、黑等线组成的花带,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同时,女红也是表达亲情和关爱的载体。陇东地区的姑娘在出嫁时,会收到鱼形饰品当礼物。此外,挑花技术也是女性表达心声的一种手段。鲜活的花草、飞舞的禽鸟、成熟的瓜果以及山川湖泊等各种生活物象都可以是题材。贵阳花溪苗族挑花丰富多变,以色彩绚丽,多姿多彩见长。侗族的挑花手帕、挑花腰带落落大方,质朴醇厚等。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女性难以直接从男权禁锢中表达自我,只有用刺绣、剪纸等女红活动来委婉含蓄的表达情感,释放压抑。学者就指出:“女红,无论是被作为一种文化意象由其他精神文化的艺术体裁来表达现,还是女红本身也成为一种具有表现性的艺术形式。(它)归根到底都出于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动机”{3}。

此外,在众多民间文学中,女性的自我超越和价值诉求,也用文学的方式进行表达。最早有《诗经》中的《氓》这首有名的弃妇诗。同时,在少数民族文化里,也有大量记载女性命运的叙事诗。其中傣族的《娥并与桑洛》、苗族的《仰阿莎》、彝族的《阿诗玛》、白族的《青姑娘》、东乡族的《米拉尕黑》、裕固族的《黄黛琛》等都反映各个民族女性在特定时代的爱与恨、悲与苦、理想与追求。

女性的主题欲望和自我价值,在传统社会中长期处在压制和禁锢之下,但女性的自我超越现象以潜在曲折的方式时刻表现出来。女性民俗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既保障了女性的自我需求,又不会是女性因违背禁忌而受到惩罚。首先,女性在节日中摆脱禁忌和原有规范的束缚,大胆表达女性诉求,张扬自身欲望,这无疑是对禁锢的一种超越,这具体在歌会、婚嫁等民俗中有所体现,屡见不鲜。其次,女性通过女工这个情感载体来表达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挚爱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众多反映女恨悲苦的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对于女性自我超越起到了支撑作用,使得女性能够通过诗意的方式,去实现精神上的突围。通过民俗,女性的愿望和欲望,才能获得叙述和存在的合法性与审美角度。研究女性民俗中的禁忌和反禁忌,禁锢与超越,我们才能更好的研究女性民俗和女性民俗文化,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注释:

{1}邱国珍、李文、吴翔之.女性民俗与社会和谐[J].民俗研究,2008.

{2}杨智.土家族哭嫁习俗中的女性成人教育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0.

{3}.遮蔽的美丽―中国女红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邢莉.中国女性民俗文化[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2]邱国珍、李文、吴翔之.女性民俗与社会和谐[J].民俗研究,2008(1).

[3]杨智.土家族哭嫁习俗中的女性成人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4].遮蔽的美丽―中国女红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才旦曲珍.对女性禁忌民俗的探讨[J].大学学报,2010(12).

[6]张佳.女性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科技信息,2009(13).

[7]徐海翔.浅谈博大的中国女性民俗文化[J].社科纵横,2006(1).

[8]吴翔之.从传统民俗看女性禁忌的中断及其欲望表达[J].学术交流,2009(3).

[9]罗时进.中国妇女生活风俗[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