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聊聊让您烦心的足跟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聊聊让您烦心的足跟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老了,身体就容易出问题,例如一些腿脚方面的疾病或症状。近年来,许多老年人都有足跟痛的症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小疼痛 不可忽视

老年人足跟痛是常见老年病之一,尤以女性多见,且体胖者多于体瘦者。老年人好发足跟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常有足跟部软组织萎缩和组织功能退化,使得局部软组织保护能力降低。加之足跟部为机体负重承载力最大的部位,容易发生慢性劳损,使得局部易受到如寒冷、潮湿和炎症的刺激而出现损伤性病变。另外,老年人跟骨的退行性变,即跟骨骨质增生较为常见,在此基础上容易形成骨刺,也可成为诱发及加重足跟部疼痛的常见因素之一。

临床较常见引起足跟痛的原因主要有:

跟下脂肪垫炎:我们人类在跟骨下方有一个组织结构叫“脂肪垫”。它的作用主要是吸收震荡,缓解动力对跟骨的冲击。如果脂肪垫受伤,比如走路时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硌伤,或由于长时间站立行走的压迫刺激,就会使跟骨下方承重的脂肪垫发生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导致脂肪垫发生无菌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甚至增生等病理改变,从而出现跟下疼痛。

跖筋膜炎与跟骨骨刺:跖筋膜是位于足下方、呈三角形的片状筋膜,起自跟骨结节前下方,向前止于足下的前方。如果长期站立工作,或因扁平足,足下的跖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牵拉状态,筋膜的起点即跟骨结节的前下方,因反复的牵拉、应力的刺激而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形成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日久则骨质增生,形成骨刺,骨刺方向多与跖筋膜的方向一致。

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在跟骨结节的后上部,小腿后方肌肉收缩产生的动力通过这里传达到足部,完成走路、跑跳等功能。在跟腱附着部的周围,有小的滑囊存在。如果局部外伤或劳损,如穿鞋摩擦或长时间走路,则可导致跟骨结节处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

肾虚性足跟痛:足跟部有肾经通过,跟骨为其络脉所系。足少阴肾经从足底之涌泉穴,行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踩到太溪穴,其分支绕足跟内后部,到达跟腱附着部内侧前方凹陷处的大钟穴。中医认为肾主骨、主藏精,若年老体弱,肾气虚衰,精气不足,则经脉失充,骨失所主,而出现跟部疼痛。

椎间盘源性足跟痛:足跟部感觉受腰5神经支配,腰5骶1椎间盘突出后,压迫腰5神经根,出现腰5神经支配区的疼痛,麻木或异感。其特点是病人常伴有腰骶部的酸痛,部分伴有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足跟部的疼痛,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仅表现足跟部的疼痛,通过仔细问诊和检查才会发现腰椎病变。

选择疗法 三思而后行

足跟痛的保守治疗包括:按摩、理疗、药物导入等。效果不理想者众多,有些医生建议局部封闭疗法,我们规劝患者谨慎使用,当多数保守疗法失败时,许多临床医生多会借助于此疗法。本疗法短期内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是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副作用更值得关注。它可能引起足底腱膜、跟腱断裂及足跟脂肪垫的退化,所以临床医生在选用激素疗法时,需三思而行。

临床证实,内侧跖神经跟骨支卡压是引起足跟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只需要局部注射极少量镇痛液,同时配合针刀软组织松解,即可解除足跟痛,且疗效持久。部分病人以足跟痛为主诉症状,但并无跟骨支卡压表现,这部分病人往往是腰椎椎间盘源性足跟痛,针对腰椎间盘治疗则足跟痛可很快消除。

日常保养 做足功夫

足跟痛患者日常保养注意事项:1.减少跟部负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鹅卵石路,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以利于损伤的愈合和炎症的吸收。2.穿鞋要软:穿鞋宜用宽松的软底鞋,如旅游鞋等;走路时在足跟部加上厚的软垫,或用足跟垫,以减少对足跟的刺激和损伤。3.理疗热疗:除到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理疗外,晚上临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半小时左右,或将足部置于有加热作用的电暖气、电手炉、红外线灯、家用理疗仪等设备上,温热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对于缓解疼痛很有帮助。4.使用外用药的患者朋友,用药前最好用温水泡脚,然后再外用擦剂或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