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治疗初治AML的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治疗初治AML的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去甲氧柔红霉素(IDr)联合阿糖胞苷与标准D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初治aml(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疗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入院治疗的初治非早幼粒细胞AML患者89例,根据不同的化疗方案(IA或DA)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并评价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IA组第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4.44%,完全缓解率为55.56%,DA组分别为79.25%和32.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去甲氧柔红霉素;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急性白血病

[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95-04

近年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新药的不断出现使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CR)有所提高,但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组成的DA方案一直为治疗AML的标准方案。但研究发现,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ein)的脂溶性高,副作用小,其治疗效果可能优于柔红霉素,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应用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AML。本研究对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5年来收治的初治非早幼粒细胞型AM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疗程分别使用IA(去甲氧柔红霉素与阿糖胞苷)或DA(柔红霉素与阿糖胞苷)治疗,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入院治疗的初治非早幼粒细胞AML患者89例(诊断分型标准依据FAB标准),其中男56例,女33例,M14例,M2 40例,M5 35例,M4 4例,M6 6例。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8~146.8)×109/L,平均(33.0±14.9)×109/L,骨髓幼稚细胞为22.5%~94.8%,平均(68.5±17.6)%。

1.2方法

1.2.1分组情况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去甲氧柔红霉素组(IA组,n=36)和柔红霉素组(DA组,n=53),其中IA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9岁,平均(46.5±3.2)岁;DA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平均(48.1±3.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2治疗方案TA组:IDr(去甲氧柔红霉素:PfizerItalia S.r.J,H20080262)6~8mg(m2・d),第1~3天静脉注射,Am-c(阿糖胞苷)100~150mg(m2・d),第1-7天静脉滴注;DA组:DNR(柔红霉素:Actavis Italy S.p.A.,H20100552)30mg(m2・d),Ara-c(阿糖胞苷)100~150mg(m2・d),第1~7天静脉滴注。化疗过程中两组均同时给予止吐、保肝、保护心肌等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空气消毒、成分输血等支持治疗。

1.3观察指标

化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体温变化等。并记录用药后骨髓抑制时间、感染发热、胃肠道反应等发生率。化疗结束后3~4周复查骨髓穿刺,按照1987年全国血液学会议制定的标准,将患者的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三个等级,总有效率(RR)=(CR+PR)/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l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方案疗效比较

第一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IA组具体情况为CR 20例,占55.56%,PR 14例,38.89%,NR 2例,占5.56%,RR率为94.44%(34/36);DA组具体情况为CR 17例,占32.08%,PR 25例,占47.17%,NR 11例,占20.75%;RR率为79.25%(42/53)。TA组CR率、RR率与D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13,12.85,P

2.2不良反应比较

IA组患者存在明显的骨髓抑制,该组患者白细胞下降幅度与DA组比较更大,下降后持续时间长,感染发生率高。IA组化疗后血WBC最低值及WBC0.05);IA组感染发生率高于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2,P

3.讨论

IDr为DNR配基D环上的甲氧基被氢原子取代后形成,这一结构变化使得IDr对类脂的亲和力更强,有很高的脂溶性,能更快、更易穿透细胞膜,使白血病细胞DNA断裂的片段更小;IDr的生物活性比DNR强,血浆半衰期较DNR长,肿瘤细胞对药物摄取率增加,因此它比DNR有更强的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其主要代谢产物去甲氧柔红霉素醇也具有抗肿瘤活性,在体内的清除时间远大于IDr,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IDr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不诱导P糖蛋白(pgP)表达,故不易产生获得性耐药,与其他蒽环类药物无交叉耐药。多药耐药(MDR)系的细胞对DNR的摄取量很少,而对IDr的摄取量是DNR的10倍,从而使去甲氧柔红霉素比柔红霉素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活性。

IA方案中36名患者,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14例,未缓解2例。总有效率94.44%,完全缓解率55.56%;DA组中53名患者,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25例,未缓解11例。总有效率79.25%,完全缓解率32.08%,IA组总有效率及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D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抑制为IDr最主要的不良反应,IA组患者与DA组比较化疗后白细胞下降幅度更大,白细胞

多数文献报道IA方案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明显优于DNR,且缓解持续时间较长,也有少数报道无明显差异。但以往文献多数报道连续多疗程应用IDr完全缓解率优于DNR。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诱导治疗,一疗程即达完全缓解者,疗效好,非一疗程达完全缓解者,肿瘤细胞易产生耐药,复发率高。一疗程诱导失败是急性白血病预后差的因素之一。因此,选用有效药物,提高第一疗程完全缓解率可提高患者疗效,减少耐药产生。

本研究针对初治AML患者一疗程疗效进行评价,发现第一疗程中应用IA方案化疗治疗患者的CR率、RR率分别为55.56%、94.44%与DA组CR率、RR率比较均明显较高,与相关报道具有一致性。IA组感染发生率高,与其骨髓受抑时间长有关,但临床上可通过严格的隔离,消毒等护理措施减少感染机率,提高化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建议初诊的AML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诱导治疗了中应用IA方案,争取一疗程即达完全缓解,可提高患者疗效及无病生存时间,为部分需行骨髓移植患者的治疗争取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