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笔如椽 气夺雄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笔如椽 气夺雄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4年8月6日,全国第一届(秦皇岛之夏)大字书法艺术展在秦皇岛市奥体中心展出。一幅高2米、长5.5米的巨幅书法作品“德海”两个大字格外醒目,它那壮观的气势吸引着众多参观者在这幅书法作品前合影留念。这幅作品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水平位居本次大字书法艺术展获奖作品之首,是名副其实的榜书状元。这幅作品的作者就是河北省著名杂文家、书法家刘荣升。

刘荣升谈起他倾注大量心血而创作的《德海》作品时说,“德海”是佛家术语,意思是功德弘大如海,做人就应当按照“德海”的目标去修行自己的品性,多做善事,多行善道。写这幅作品时,他用的是一支特制的大毛笔,笔头直径近10厘米,笔杆长80厘米,所用宣纸是将5张唐山迁安县宣纸厂生产的特大六尺宣纸(纸长2米多,宽1米多)竖着接起来,铺在地上创作的。

“大字书法”古已有之,古人对其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榜书”、“署书”、“魁书”、“擘窠大字”等等。大字书法在选笔、运笔、用墨、用纸等方面,与写普通尺幅的书法作品具有许多不同的规律,同时也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他的大字气雄力健,大气磅礴,将端庄、雄浑、劲妙、险峻、奇逸之气冶于一炉,结体俊美,气韵高古,似有一种雄狮搏象般伟美壮观的气势。《光明日报》的一则消息称,这次展览中“一等奖获得者刘荣升的巨幅作品字径近两米,成为泱泱大国精神和汉字书魂完美结合的代表作”。

去年国庆节前几天,为向国庆55周年献礼,刘荣升应邀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赠了一幅特大榜书作品,在2米高、13米长的宣纸上,浓墨重彩地写了“祖国万岁”四个大字,以表达对该会与世侨联共同实施的支援西部“母亲水窖”工程的支持与挚热的爱国情怀。

刘荣升学习书法始从颜、柳人手,转而临习北碑,对“二爨”、龙门诸品以及泰山石刻情有独钟,逐渐形成了自己融汉隶、北碑、帖学于一体,拙中见巧的独特书风。在书写形式上,从清新俊秃的蝇头小楷、笔走龙蛇的行草,到气势恢宏的擘窠大字,无不得心虚手。他的作品,无论是普通行草还是魁书大字,既能见出熟,也能见出“生”。所谓熟,其是笔墨线条的圆熟,体现的是他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刻苦与用心;所谓生,是他在尝试碑帖结合时从作品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朴拙之美。这也是郑板桥“写到生时是熟时”的今证。

刘荣升不仅是一位颇具传统功力和艺术实力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杂文家。他曾连续两次荣获河北省杂文评选一等奖,多次获得各级报刊杂文评选的奖项,出版过两部杂文集和多部其他方面的著作。他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喜欢读中国古代的文史哲著作。他说,一个文化大师或博学多才的人,不见得都成为书法家,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特别是一个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和淘洗的书法家,必须“有文化”。在一个将书法当作职业的时代里,在一个浮躁盛行而又极端崇名的社会里,这样说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看一个书法家的作品能不能传世,最终被历史认可,关键在于他的艺术和文化含量。

说起对学习书法的感受,刘荣升用他作的一首他称之为打油的诗来言其志:“不仙不佛不圣贤,无宗无派无师传。帖临千通康公意,百练工纯始天然。”意思是:不学仙,不学佛,不囿于圣贤之言,不专学某宗某派,转益多师,萃精汲华;“康公”指清代的康有为,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论及学习书法时,主张学书要先在临贴方面下很大的工夫,强调临帖不能太少,要过百过千。学书者经过这样的艰苦训练,才能达到百练工纯的天然之境。看得出,这是他终生的书艺追求。直到现在,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仍用于临帖,甚至是七分临帖,三分创作,这大概就是他取得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