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雕塑的错位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雕塑的错位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摄影技术发明后,就有人惊呼:“狼来了,绘画要消亡了”。当装置在当代艺术中无所不在之后,也有人不由得为雕塑的未来担忧。但事实上,油画并未因摄影技术的发明而消亡,反而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雕塑也是一样,装置艺术的出现,促使了雕塑艺术从制作工艺到展示效果等全方位的改进。雕塑开始关注除了形体、空间等基本元素以外的东西,譬如:空间的倒置、声光电与立体雕塑的结合、虚拟空间的立体存在等……这些影响其实就是综合学科的交叉,是自身的错位发展

“有史以来一直到二十世纪,雕塑的基本主题就是人体。就人体而言,可以表现成单体的或组合的,行动的或静止的。雕塑家们就是在探索空间、体量、容积、线条、质感、光线和运动等要素。”(阿纳森著 邹德侬、巴竹师、刘E译《西方现代艺术史》P5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从十七世纪开始到十九世纪,在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枷锁下,西方雕塑一直在衰落。十七世纪的辉煌在保守的学院派手中逐渐褪色,直到罗丹的出现,雕塑艺术才重新焕发属于它的光芒。罗丹几乎凭一己之力开创了一个时代,在保守的学院派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罗丹以打破常规的气魄,以他的积极探索精神挑战了学院派的名流们。全面地对雕塑的空间、题材、运动、光线和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改革。所以,他被称为现代雕塑之父。“罗丹的成就在于,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重新设置了雕塑的教程,并且给艺术一个推动力,促动了一个重要的复兴运动。没有一个画家,甚至象库贝尔,马奈,莫奈,塞尚,梵高或高更等人,在现代绘画中,能有罗丹在现代雕塑中所占的地位。”(同上P50)在世界雕塑史上,贾科梅蒂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符号性意义。萨特在评价他的时候说:“靠着拿捏灰泥或石膏,他从一种充盈的实体中创造着真空。当他脱手的人物塑像距他有十步之遥时,无论我们怎么看,他总是保持着自身那既定的距离感。”(萨特著 欧阳友权、冯黎明译《萨特论艺术》P6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他的细细长长的凹凸不平的雕塑,展现出来的空虚和孤独感会令你过目不忘。在对传统雕塑的重新解构上,他走得比同时代的任何雕塑家都要远。传统雕塑讲究体量对空间的占据、渗透。而他的雕塑反过来表现空间对雕塑的压迫感。另外一个代表人物亨利・摩尔则是对空虚与实体之间紧张关系的研究,通过“洞”赋予了雕塑另外一种体积和空间感。

可以看出,现代雕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对自身形式语言的不断反思、改进中完成,但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这种自我完善进行得更加激烈,甚至是以一种逆反思维在进行着,而这种逆反意味着视觉错位的产生。

对现代主义的一些美学标准的批判、背离和反讽而成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必不可少地对传统的雕塑语言进行重新的建构,而这种建构,多以一种逆反的思维进行。1993年获得英国特纳奖的雷切尔・怀特瑞德的作品《房子》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她向一栋待拆的三层楼民宅的内部注入水泥混凝土,待其凝固后再拆去所有的外墙,建筑的内部负空间转化成实体裸地展现出来。这种雕塑铸造术一样的形式改变了该建筑的原貌。原本真实存在的建筑不复存在,置换掉它的恰是原本被建筑包裹在其中的空间。这件雕塑使位置内外倒置,错位了空间,也错位了视觉。完全是对传统雕塑空间的逆向表达。同时,由于该房子地处种族融离和移民区,它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记忆。所以,它以一种非传统的手法带给了人们非理性的思考――私人秘密空间的外露?政治场所?公众的集体记忆?它带给观众的思考,比一件讲究传统空间的雕塑广得多。出生于台湾的艺术家刘书民是空间错位的专家。他参加第五届上海双年展的作品《催眠》就使用了上、下空间倒置的形式。他将室内空间上下倒置,所有家具物品附着于房顶,并配置了灯光、影像等装置。从视觉上来看,这间房的地板变成了天花顶,而天花顶变成了地板。当观众进入到这空间的时候,会产生失重感而起到催眠的作用。林书民在解释他的作品时说:“当观众躺下后,很快他们就会有漂浮于天花板上的位移错置感,许多文献在提到灵魂出体经验时都曾有这一场景,此时身体已渐渐在重力的错置引导下而令潜意识慢慢浮升,观众将进入集体催眠场所中。”

雕塑的另一种自我错位形式几乎挑战了传统雕塑的所有元素。它们没有直接的体积、空间,甚至于触摸感。它们往往借助其它道具,如光、投影、屏幕等来实现他们的可视形象。在这方面,诺波与韦伯斯特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从垃圾堆里挑选废品进行堆砌重组,再经灯光投照在墙面上,得到非常写实的、剪影一般的人像效果。作品如《误解》以两根木棍为支架,上面堆满各种商品的包装袋、玩具、帐单等消费品。经由地板上的灯光的投射之后,在后面的墙上呈现了一对如写实雕塑般的头像,头像的外轮廓清晰且非常具象,令人不由得惊叹。他们常运用这种简单轻松的手法,试图揭示当代商品制造对人类造成的冲击,籍此反思人性本质与回归自我的可能性。汤尼・奥斯勒则直接将影像或照片投射到物体上,使原本空白的物体呈现出写实的、可以活动的面孔形象。他的《忧愁者》是将红、蓝两具人偶并排坐在墙面的木板上。然后,投影机在人偶的头上分别打上男、女的面孔,像是一发生了矛盾的情侣在发生争执。玩偶一般的向躯干加上运动的写实的头部,显得唐突而怪诞。他的另外一件作品《有影响力的机械》则是将一个女性的脸部投影到一棵树上,将树叶像绿色幽灵一样呈现出来。随着风吹动树枝,脸部的五官和表情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他的这种结合了影像艺术的雕塑作品,设计得巧妙而有趣。在视觉上,除了保持雕塑的立体实物特征以外,其他因素已与传统雕塑的手法有着天壤之别。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媒介,这些新的媒介又作用于雕塑,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如通过电脑3D制作出来的雕塑,它在屏幕上也可以象真实的雕塑一样从任何的角度观察,但已不再具备实际的空间、重量、体积等概念,甚至连触摸感都已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数据。这些数据无论在收藏、传播、展示、运输等方面都比传统雕塑简便。通过特定的材料和工具,还能将这些数据制作成真实的立体存在的雕塑。

在科学技术和材料不断丰富的今天,各学科都避免不了交叉融合,雕塑也是如此。错位的发展,是必然也是使然。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