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典不容忽视,责任岂能推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鲁迅的作品如何教,这应是一个老话题了;鲁迅作品难教、难学,这也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识。谈论鲁迅作品教学的文章,都喜欢引进所谓学生的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或“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当下,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似乎已成定论。从舆论势头看来,谁要对此表示一点不同意见,就难逃灭顶之灾。
如今,在全民娱乐化、文化快餐化、阅读卡通化的当下,教学鲁迅作品有难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是因为有难度就不教不学了呢?如果因为有难度就不教不学,那么比鲁迅作品还要难教难学的古文是不是更可以不教不学呢?作文是不是也可以不教不学呢?倘若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是不是就该全盘取消语文教学了呢?
鲁迅作品洋溢着崇高精神,鲁迅作品充满着语文智慧,鲁迅作品真切地反映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键阶段的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无疑是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少年提高人文修养、道德修养、语文修养的好教材。鲁迅作品是中华民族共有的语文资源,绝对没有理由因为教学鲁迅作品有一定难度,就采取排斥的态度。教师应从思想深处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教学之路呢?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保证足够的文化积累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很好地传递鲁迅精神给学生,就要对鲁迅作品有很好的领悟。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积累足够的文化底蕴,是必不可少的。
实际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现今的教学理念提倡问题意识,而要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是教师对鲁迅作品形成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积累足够的文化底蕴,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二、切莫神化,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大家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身边,就在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学生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让学生走进鲁迅,就应该给他们一个真实的鲁迅。在很多学生心目中,鲁迅的“横眉冷对”多于“俯首甘为”。其实不然,“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是一个畅怀大笑、毫无机心、充满童真的鲁迅。“鲁迅在大病中总是在不断地看一张木刻小画,那上面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这是一个眷恋着生命,拥抱着青春的美、大自然的美的鲁迅。
三、切忌照搬教参,巧妙选择切入点
对于鲁迅作品,不妨让学生先从捕捉对象的特征、重视细节的特殊作用上加以品读。如,《祝福》中对祥林嫂有三个片段的描述,作品仅仅捕捉了祥林嫂一生中的三种形象,就表现了她一生悲剧性的遭遇和变故后的轨迹。这三种特征既是人物无数形象外貌的总结,同时又传达了原始形态中社会的立体性和寓意性。在观察、体验和选材的过程中,力求抓取这类特征性细节,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丰满性把握,又有助于学生作文题材的丰富性积累。
四、莫一刀切,鼓励多元解读
对于求知欲望特别强,创造意识活跃的中学生来说,要扭曲他们自己对某一事物独到的看法,无疑是在扼杀他们的思想。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不断变化,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因为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引导,不能硬性反驳学生的观点,也不能要求统一见解。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多元的解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经典不容忽视,责任岂能推脱。鲁迅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鲁迅作品的教学是永远研究不尽的课题。鲁迅作品怎么教,“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个鲁迅”,只要不断地努力,鲁迅的作品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鲁迅的人格、思想、精神会鼓舞更多的年轻人奋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