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记》中的知识观对构建和谐教育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记》中的知识观对构建和谐教育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在知识观方面,它否定了只重视书本上前人遗留下的静态的结论性的死知识,注重与现实社会实际和实践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和与学生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这种和谐的知识观,对当前大力推行的和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学记》 和谐 知识观

《学记》作于两千多年前,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它既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和概括,又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虽言仅千余,但却开古代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理论研究之先河,形成了系统而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更为可贵的是它的许多思想与现在提倡的和谐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对当前大力推行的和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知识观,就是对知识的看法,不同的知识观形成不同的教学观、课程观,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是知识观的最直接反映。本文就从《学记》所反映的知识观入手,分析其对和谐教育的借鉴作用。

《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就是说一个教师仅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搞教学是不称职的。《学记》还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提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也就是说:当今的一些老师只会照本宣科,自己一知半解,讲解时毫无定见,只顾赶教学进度而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讲授内容时又故意有所保留,不肯倾囊以授。老师的教学违背教育规律,知识的传授错漏百出,学生的问题自然也无法得到正确的解答。如此一来,学生学得一塌糊涂,心里就会怨恨老师,既觉得课程太难,又不知道学来有何益处。尽管完成学业了,但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忘掉。教育的不成功,大概就是缘于此[1]。从《学记》所否定的这两种现象可以看出,它否定了只重视书本上前人遗留下的静态的结论性的死知识,反对将教学只作为这些死知识传授的过程。但是《学记》并不完全否认和抛弃书本知识,还指出在教授书本知识时要做到“约而达,微而臧”。这是《学记》知识观的重要反映,与当前和谐教育的知识观有相通之处。

《学记》提出,教师要具备善于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行为发展规律及个性差异的能力。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内容是认识的客体,教师则是桥梁。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桥梁作用,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最根本的一条是按“喻”的原则教学。这就需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它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2]。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受到的家庭熏陶不同,等等,因此,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在性格、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凡事都一刀切,对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来实施教学的话,效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说的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四种缺点,当教师的必须知道它,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缺点是贪多嚼不烂,有的是孤陋寡闻,有的是浅尝辄止,有的是畏难而退。产生这四种缺点的根源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心理状态的差异,所以只有教师了解各个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而后才能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代教师首先要摒弃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单纯传授知识,学生作为求知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心理与心理的交融。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接受和认可,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既然书本知识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那么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呢?最有价值的知识应该是最能为教育目的服务的知识。

《学记》对教育目的和作用作了两方面的估量:一是对国家社会。如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教育作为统治人民,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二是对个人。如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学记》的知识观正是植根于这一教育目的之上的。

首先,《学记》注重与现实社会实际和实践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学记》是战国时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就十分注重联系政治实际的知识,他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希何为?”[4]另外,《孟子》、《大学》、《中庸》等书中也有类似思想的反映。《学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认为大学的教育应当按照季节的不同来安排教学内容,所教授的内容必须为“正业”,即所谓“先土正典,非诸子白家”,意指教材的选择应当慎重。而且还强调官府应当为学生提供稳定的课后体息场所。《学记》中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则主要有乐、诗、礼等六艺。学者先学乐律,再学诗,后学礼法。

其次,《学记》重视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体验领悟到的知识。《学记》提倡师生问答式的教学方法。问答是对实践能力的检验,因此重问答就是重实践能力。教师在解答学生问题时就不能死搬书本上的现成答案,而必须能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记》用“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作喻,指出学习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一定的训练,把死的知识转化成活的技能。《学记》还将学习与亲口品味美味佳肴类比,蕴涵了“学习必须是学生自身经验和体验的过程”的教育理论。[5]不但如此,《学记》还以实例说明了对参与体验性学习的重视。如在“大学”开学时,天子穿着礼服,用蔬菜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贤重道。学生要学唱《小雅》中的三首诗歌。这样的开学是每个学生的开学,学生不再仅仅是聆听者、旁观者,而是开学典礼的参与者。

和谐教育的知识观也蕴含有这层意思:相对于书本知识来说,经过学生亲自实践、亲自经历、亲自体验、体验领悟获得的知识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为体验性知识是内化了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知识。

再次,《学记》进行的是“学而优则仕”的目的性教育,最重要的实践便是社会政治实践。它十分重视入学教育,一开始就用做官来勉励他们。这也就是所说的“官先事”。这种目的在今天看来虽不可取,但它重视的不是陈旧的书本知识而是与当时时代结合紧密的“活知识”,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教育也可得到启发:我国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因此加强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

最后,《学记》也注重与学生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这主要表现在注重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记》指出考核学生,第一年要看“离经辩志”,所谓“辩志”就是辨别、选择自己的志愿。《学记》中还提到“游其志”“乐学”,也都反映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的。《学记》虽然也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我们现在的和谐教育是以育人为本,将教育的社会与育人功能有机整合于培养一代新人身上。许多学生在围绕着升学率而奔波,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时的学习劲头有可能相当足,过后却没有如此大的激情去学习了。教师的某些教学策略若不能从学生获取更好的发展方面进行考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也就难以维持,更不用说让学生经常积极地处于创造性发展的状态之中了。因此,教育若不转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轨道上来,学生的“读死书”状况就难以得以改观。要在教育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学生的个性、特点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教育。

教育和谐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反思与借鉴。《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教育专论,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光辉的思想成就,从中我们可以汲取有益的思想精华。《学记》从先秦的教育实践中来,又指导了以后历代的教育实践,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它仍以其无可辩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并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参考文献:

[1]乐爱国,冯兵.《礼记・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8).

[2]邹光鑫.《学记》的教育理念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高时良.中国古代教育史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论语・子路[M].

[5]张警鹏.从《学记》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J].教育科学研究,2002,(10).